财富自由从6个习惯开始,照着做就能变富,每天循环才是硬道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13:59 1

摘要:你是不是也这样?每个月工资一到手,还没等捂热乎呢,支付宝、微信、信用卡账单就跟约好了似的,排着队来瓜分你的劳动果实。房租、水电、交通、吃饭……一圈下来,嘿,钱包比脸还干净。

财富自由从这6个简单习惯开始,照着做就能变富,每天循环才是硬道理。

你是不是也这样?每个月工资一到手,还没等捂热乎呢,支付宝、微信、信用卡账单就跟约好了似的,排着队来瓜分你的劳动果实。房租、水电、交通、吃饭……一圈下来,嘿,钱包比脸还干净。

然后你打开手机,朋友圈里有人在环游世界,小红书上遍地都是喜提豪车,抖音里00后都当上CEO了。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一边默默点了个赞,一边心里犯嘀咕:“我的天,这世界上的钱都刮大风来的吗?怎么就完美地避开了我呢?啥时候才能轮到我啊?”

“财富自由”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像挂在天边的彩虹,好看,但感觉一辈子也摸不着。我们普通人,每天挤着地铁,吃着外卖,为了几百块的全勤奖不敢迟到,难道就只能这样了吗?

打住!今天,我不想跟你扯那些什么“抓住下一个风口”、“all in区块链”这种虚头巴脑、听起来就很玄乎的东西。那些东西,要么需要你天赋异禀,要么需要你本金雄厚,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个“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今天,咱们就来点实在的,接地气的,聊六个你从今天、此刻、看完这个视频就能立刻开始做的简单习惯。

你别小看这六个习惯,它们就像武功里的基本功,扎马步、站桩。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点枯燥,但所有绝世高手都是从这儿开始的。只要你把它们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循环,形成肌肉记忆,我敢保证,你的财务状况,会在不知不tac觉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住,暴富靠命,但变富,真的可以靠习惯。硬道理,都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细节里。今天这期内容,干货巨多,而且是能直接上手操作的“说明书”,建议你先点赞收藏,免得以后找不到了!

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发车!

咱们要聊的第一个习惯,不是让你去记账,不是让你去省钱,而是更底层的东西——改变你的金钱观。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唯心主义”,有点像成功学大师在给你灌鸡汤。但你信我,这是所有改变的根基。如果你的底层操作系统(也就是你的大脑)不升级,你装再多牛逼的APP(理财技巧)都没用,迟早得卡死、闪退。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被教育的是什么?“钱是万恶之源”、“我们家不图大富大贵,平平安安就好”、“别老想着钱,俗气!”……久而久之,在我们潜意识里,钱,是个有点“脏”、有点“危险”的东西。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恐惧”和“排斥”的。

所以,我们一有钱,第一反应是什么?花掉它!

把它换成我们熟悉的东西,换成一件新衣服、一顿大餐、一部新手机。因为这些东西,我们能摸得着,能立刻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安全感。而钱,躺在银行卡里,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甚至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发霉”,让我们焦虑。

这就是典型的“消费者思维”,或者叫“穷人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钱是用来购买“爽”的,是终点。

而“富人思维”或者说“投资者思维”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看待钱,就像一个老板看待自己的员工。每一块钱,都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该用这笔钱买点什么犒劳自己?”,而是“我该把这个‘员工’派到哪里去,才能让它给我带回来更多的‘员工’?”

看到了吗?一个把钱当消耗品,一个把钱当生产资料。一个花钱,是结束;一个花钱,是开始。

这个思维的转变,是质变。

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真事儿。几年前我刚工作,拿到一笔年终奖,大概两万块。当时我那个“穷人脑袋”立刻就高速运转起来了:是换个最新款的iPhone呢?还是去日本玩一趟?纠结了好几天。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前辈,他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思路完全不一样。他听了我的纠结,就问了我一个问题:“老杨啊,手机用了两年会卡,旅游回来照片会旧,这两万块花了就花了。但你有没有想过,用这两万块,去‘买’一个未来能源源不断给你产出钱的东西?”

我当时就懵了,啥玩意儿能“源源不断产出钱”?印钞机吗?

他说:“比如,你去买几手头部的指数基金,就像买下了一篮子中国最优秀公司的股票,让马化腾、雷军这些大佬们为你‘打工’。或者,你用这笔钱去报一个能提升你核心技能的课程,让你明年能拿到更高的年终奖。这,就叫‘投资’。”

那次谈话,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钱不是只能被“花掉”的,它是可以被“派出去工作”的。

所以,从今天起,请你训练自己。每一次花钱之前,在脑子里多问自己一句:

“我这次支付,是一次‘消费’,还是在进行一次‘投资’?它是在给我买一时的快感,还是在为我构建未来的资产?”

你不需要立刻就做到每一笔钱都去投资,这不现实。但你必须开始进行这种“思维体操”。当你开始用“投资者”的眼光看待你手里的每一分钱时,恭喜你,你已经从根上,开始告别“穷人脑袋”了。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

好,升级完我们的大脑系统,现在可以开始装APP了。第二个习惯,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记账。

“哎哎哎,老杨,别啊!我最烦记账了!每天记我喝了杯奶茶,吃了份黄焖鸡,月底一看,除了让我更有罪恶感,有啥用啊?”

我懂,我完全懂。如果记账只是为了让你在月底看着自己那点可怜的结余,然后一边骂自己“剁手”,一边下个月继续“月光”,那这种记账,除了制造精神内耗,毫无意义。

所以,我今天要你做的,不是“出纳式记账”,而是“CEO式记账”。

什么意思?

你别把自己当成一个苦哈哈的打工人,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家“一人有限公司”的CEO。你的名字,就是公司名。而记账,不是在记录鸡毛蒜皮的开销,而是在阅读你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

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报表是什么?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 利润表 = 收入 - 支出

* 资产负债表 = 资产 - 负债

你看,是不是很简单?

“利润表”,就是你每个月的现金流。你的工资、兼职收入,这是“营业收入”。你的房租、吃喝、娱乐,这是“成本和费用”。月底剩下的钱,就是你这家“一人公司”的“净利润”。

“CEO式记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在“成本费用”上抠抠搜搜,把黄焖鸡换成馒头咸菜。而是为了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维度去分析:

* 我的“营业收入”渠道是不是太单一了? 是不是只有工资这一项?我能不能开拓点“新业务”,比如做个副业,增加收入来源?

* 我的“成本费用”里,哪些是“固定成本”(比如房租,没法省),哪些是“可变成本”(比如娱乐、购物)?

* 在“可变成本”里,哪些开销是真正给我带来快乐和价值的?哪些只是冲动消费? 比如,我花500块买了一张偶像的演唱会门票,我觉得值,这是为快乐投资。但我花500块,只是因为主播一句“宝宝们给我冲”买回来一堆用不上的东西,这就是无效支出,是“坏账”。

你看,这么一分析,你就不再是那个为花了一杯奶茶钱而懊悔的“小出纳”了。你是一个在分析公司经营状况,寻找利润增长点的CEO。你的目标,不是把“成本”砍到零,而是优化成本结构,并且想办法提高“营业收入”。

“资产负债表”,这个就更有意思了。

* 资产:就是那些能往你口袋里装钱的东西。比如你持有的股票、基金、你收租的房子(如果有的话)、你写的书能拿版税……

* 负债:就是那些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的东西。比如你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账单、花呗借呗……

我们普通人,往往没什么资产,但负债一大堆。而财富自由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减少负债,同时拼命增加资产的过程。直到有一天,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能够完全覆盖掉你的日常支出,你就自由了。

所以,我建议你,找个记账APP,或者就用Excel表格。不用每天都记,可以一周一次,把所有电子账单导出来,花半小时整理一下。

月末的时候,给自己开个“月度经营分析会”。就你自己,倒杯茶,看着你的“财务报表”,问自己几个CEO该问的问题:

“我这个月公司(我自己)的‘净利润’是多少?是正的还是负的?”

“我的‘资产’有没有增加?哪怕只是多了100块的基金。”

* “我的‘负债’有没有减少?信用卡是不是还清了?”

当你开始用这种“公司化”的视角来审视你的个人财务时,一切都变得清晰、理性和可控了。你不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你“人生有限公司”的掌舵人。

第三个习惯:给自己发“铁饭碗”工资

好了,CEO当上了,报表也看懂了。接下来,咱们得聊聊公司怎么留存利润,用于再发展了。第三个习惯,就是大名鼎鼎的——先支付给自己(Pay Yourself First)。

这句话你可能听过,但99%的人都做反了。

普通人的存钱公式是:收入 - 支出 = 储蓄。

这个公式看起来没毛病,但其实是个天大的坑!因为“支出”这个东西,就像一个无底洞。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今天想买口红,明天想换电脑,后天想去旅游……你的支出,会毫不费力地填满你所有的收入。所以,月底一看,储蓄?等于“随缘”。

而真正的存钱高手,他们的公式是反过来的:收入 - 储蓄 = 支出。

看明白了吗?他们拿到收入的第一时间,不是先去想这个月要花多少钱,而是雷打不动地,先把一笔钱(比如收入的10%、20%)从工资卡里划走,存到一个轻易动不了的账户里去。

这笔钱,就好像你给自己发的“养老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剩下的钱,你再去安排你的生活支出。

这就相当于,你把“储蓄”从一个“选择题”,变成了一个“必答题”。它不再是你月底的“剩饭”,而是你月初的“正餐”。

我知道你可能会说:“我一个月就那么点钱,再划走一部分,我怎么活啊?”

这就是这个习惯最神奇的地方。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帕金森定律”,意思是“工作会自动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把它套用在理财上,就是“支出会自动填满所有可用的收入”。

但反过来也成立!当你“可用”的钱变少了,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居然也能活下去!你的大脑会自动帮你调整,帮你过滤掉那些非必要的开销。可能你以前每周喝五杯奶茶,现在变成喝两杯;可能你以前冲动消费买的衣服,现在会多想两分钟。

你并没有牺牲太多生活品质,但你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你的未来,攒下了第一桶金。

怎么操作?太简单了。

打开你的手机银行APP,设置一个“自动转账”或者“工资理财”的功能。

* 时间:设置在你发工资的当天或者第二天。一定要自动化,不要考验自己的人性。

* 金额:从一个你几乎感觉不到的数字开始。哪怕一个月就存200块、500块,都行!习惯的养成,比金额的大小重要一万倍!

* 账户:转到一个你平时不用的银行卡,或者直接转入一个货币基金、低风险的理财账户里。总之,要和你的日常消费账户隔离开。

这个动作,就像给你的财富水库,挖了一条源源不断的“进水渠”。水流可能很细,但只要它24小时不停地流,总有一天,你的小水洼会变成一片湖泊。

记住,普通人靠意志力存钱,高手靠系统。这个“先支付给自己”的自动化系统,就是你战胜人性、走向富有的第一个“外挂”。

当我们通过第三个习惯,好不容易攒下了一点点“小金库”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第四个习惯——开始建立你的第一个“生钱资产”。

用《富爸爸穷爸爸》里最经典的比喻,就是——养一只属于你自己的、会下蛋的“金鸡”。

我们再复习一下。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

* 资产: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会下蛋的鸡)

* 负债:把钱从你口袋里掏走的东西。(每天都要吃饲料,但从来不下蛋的宠物猪)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玩一个“买负债”的游戏。他们用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主动收入),去买了一辆车。这辆车,需要加油、保养、买保险,是持续从你口袋里掏钱的“负债”。他们买了一堆名牌包、昂贵的电子产品,这些东西一到手就开始贬值,也是“负债”。

他们的人生,就像一个仓鼠,在一个叫“工作-消费-再工作”的轮子里,拼命地跑,跑得气喘吁吁,但永远在原地。

而想要跳出这个轮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你的主动收入,去购买“资产”。

“老杨,你又来了。我哪有钱买资产啊?买房吗?我连首付都凑不齐。”

打住!谁说资产就一定是房子?我们普通人,要从建立“资产”的雏形开始。

这只“鸡”一开始可能很小,小到你都看不见。它下的“蛋”可能也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关键是,你要从0到1,拥有它!

我们能拥有的“资产雏形”,有哪些?

* 最简单的:金融资产。

你通过“先支付给自己”攒下的那笔钱,别让它傻傻地躺在银行里睡大觉(那会被通货膨胀这只小老鼠偷偷吃掉)。把它投进一个宽基指数基金里。

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就相当于你一笔钱,买下了中国A股市场上300家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公司的股票。你成了茅台、宁德时代、招商银行这些巨无霸公司的“微型股东”。

它们在赚钱,你就在分红;它们的市值在增长,你的资产就在增值。

这,就是你养的第一只“金鸡”。它可能每个月只给你下个“鹌鹑蛋”(几块钱分红),但它确确实实,是在为你工作,是在产生被动收入。

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在支付宝、微信理财通或者任何一个券商APP上,设置一个基金定投。把你“先支付给自己”的那笔钱,无缝对接到定投计划里。每个月固定一天,自动买入。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工资 -> 自动储蓄 -> 自动投资。 这是一个全自动的“财富放大器”。

稍微进阶一点:数字资产/知识资产。

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或者爱好?

你PPT做得特别好?你可以花一个周末,把你最好的模板整理出来,放到稻壳、WPS稻壳或者一些设计网站上去卖。每卖出一份,就是一笔被动收入。

你特别会做饭?你可以拍成短视频,发在抖音、B站、小红书上。一开始可能没什么人看,但只要你坚持输出,积累粉丝,未来无论是广告、带货,都是你的“资产”。

你喜欢写东西?开个公众号,或者在知乎上持续回答你擅长领域的问题。这都是在构建你的个人品牌,你的影响力,就是你最核心的“无形资产”。

看到没有?“资产”不问大小,不问形式。核心在于,它是不是一个可以脱离你的时间,独立为你创造价值的系统。

你花40个小时,做了一套PPT模板,之后就算你在睡觉,它也能被下载1000次,为你赚钱。

你花40个小时,去餐厅端盘子,你只能拿到这40个小时的工资。一旦你停下,收入就归零。

前者是“资产思维”,后者是“打工思维”。

所以,第四个习惯,就是逼着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去购买,哪怕一个最小最小的“资产”。当你拥有了第一个为你赚钱的“非工资收入”来源,哪怕一个月只有10块钱,那种感觉,是会让你上瘾的。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让钱为你工作”。

第五个习惯:给你的“CPU”升级,而不是给手机换壳

前面四个习惯,我们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初步的“财富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能做多大,能滚多快,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初始资本”和“增长率”。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缺的就是“初始资本”。那怎么办?第五个习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武器——投资你的大脑。

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愿意花一万块买一部新手机,用它来刷短视频、玩游戏。但他不舍得花500块钱,去买一门能提升他专业技能的网课。

他们愿意花几千块买个包,让别人看起来“哇,你好有品位”。但他不舍得花几十块钱买一本行业顶尖大牛写的书。

这是本末倒置。

你自己,才是你这一生最大、最重要、回报率最高的资产!

你的手机、你的包,都在不断贬值。但你投资在大脑里的知识、技能、认知,是会复利增值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月薪5000。你花一年时间,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学习一项高需求的技能,比如数据分析、编程、或者视频剪辑。

一年后,你通过跳槽或者接私活,让你的月收入达到了8000。你每个月多了3000块的“增量收入”。

这3000块,就是你“投资大脑”这家公司产生的“年报分红”!而且是每个月都有的“现金流”!

你把这多出来的3000块,投入到我们前面说的“金鸡”(指数基金)里去。你的财富雪球,滚动的速度,会比那些只靠死工资的人,快上好几倍!

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投资大脑 -> 提升赚钱能力(主动收入增加) -> 投入更多钱到“生钱资产”里 -> 资产增值更快 -> 财富自由加速到来。

所以,请你审视一下你的时间。你每天下班后,是选择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让那些综艺节目、电视剧像“时间小偷”一样,偷走你最宝贵的两个小时?还是选择关掉电视,打开一本书,或者一门课程,给你的“大脑CPU”升个级?

我不是说要完全杜绝娱乐,人需要放松。但你要有意识地,把一部分“消费型时间”,转化成“投资型时间”。

* 把刷短视频的30分钟,换成听一本专业书籍的“听书”。

* 把玩游戏的1小时,换成学习一个新软件、一个新技能。

* 把你周末睡懒觉的2小时,换成去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或者见一个比你牛的人。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在阅读的。”

投资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本万利,且永远不会被征税的生意。给你的手机换壳,不如给你的大脑换个核。

第六个习惯:爱上“慢”的力量,跟时间做朋友

好了,我们聊完了思维,聊完了系统,聊完了开源,聊完了投资。最后这个习惯,也是我认为最反人性,但最最最重要的一个——拥抱“慢富”心态。

我们这个时代,太快了。什么都讲求“即时反馈”。发条朋友圈,希望立刻有人点赞;玩个游戏,打个怪马上爆装备;甚至连看个视频,都恨不得开三倍速。

这种“快”文化,投射到理财上,就变成了“一夜暴富”的幻想。

很多人,刚定投了三个月基金,一看亏了5%,就大骂“都是骗子”,然后全部卖出,发誓再也不碰了。

很多人,听说某个虚拟币涨了10倍,就梭哈全部身家冲进去,梦想着明天就能退休,结果被割了韭菜,血本无归。

他们总想找那个“财富密码”,那个能让他们一飞冲天的“电梯”。但他们不知道,财富的积累,从来没有电梯,只有楼梯。你只能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地往上爬。

这个过程,是枯燥的、缓慢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但世界的真相是,所有真正厉害的东西,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这就是“复利”的魔力。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在前期是看不出来的,但到了后期,会展现出指数级的、原子弹爆炸般的力量。

我给你算一笔账,你感受一下。

假设你从25岁开始,每个月强制自己存1500块钱(每天50块),投入到一个年化回报率8%的指数基金里。(8%是全球主要股指的长期平均回报,不算高)

10年后,你35岁。 你本金投入了18万,算上复利,你的账户里大概有27万。嗯,看起来还行,但好像也没那么惊人,对吧?

20年后,你45岁。 你本金投入了36万,但你的账户里,会有将近88万!

30年后,你55岁。 你本金投入了54万,猜猜你账户里有多少钱?答案是,超过220万!

40年后,你65岁退休。 你本金投入72万,你的账户里将会有518万!

看到这个曲线了吗?前面的10年、20年,感觉都平平无奇。但从第20年到第40年,财富的增长速度,简直就像坐上了火箭!这就是“时间”这位朋友,送给你的礼物。

而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一个10年,甚至第一个3年,就因为“感觉太慢了”而放弃了。他们亲手砍掉了自己种下的“财富竹子”。你知道吗,毛竹在种下去的前四年,几乎看不到任何生长,因为它所有的能量,都在地下拼命地长根。到了第五年,它会以每天几十厘米的速度,在几周内长到几十米高!

财富的积累,也是如此。

所以,第六个习惯,就是跟时间做朋友,享受“滚雪球”这个看起来很慢,但最终会给你惊喜的过程。

怎么做?

忘了你那个投资账户。 设置好自动定投后,卸载那个APP,或者至少一个月、一个季度才看一次。频繁地看,只会让你因为短期的涨跌而焦虑,做出错误的操作。

把注意力放回生活和工作。 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过好你的生活,努力提升你的赚钱能力(习惯五),然后把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交给那个“全自动财富系统”去打理。

拥抱不确定性。 市场会有牛熊,你的资产会有回撤。这就像一年有四季,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你要做的,不是在冬天把种子刨出来,而是在冬天,继续播种,因为这时候的“种子”(筹码)更便宜。

财富自由,不是一个你某天早上醒来,突然达成的“终点”。它是一个你每天都在践行的过程。是你改变思维、优化系统、提升自己、然后交给时间……这一整个动态的过程。

好了,小伙伴们,我们今天一口气聊了六个习惯,我们快速回顾一下:

* 换个脑袋:从消费者思维,转变为投资者思维,把钱当成员工。

* 当个CEO:像经营公司一样,阅读你的财务报表,找到优化点。

* 强制储蓄:用“收入-储蓄=支出”的铁律,给自己发“铁饭碗”。

* 养只小鸡:从0到1,建立你的第一个“生钱资产”,哪怕再小。

* 投资自己:把钱和时间,投资在你的大脑上,这是最高回报的投资。

* 拥抱慢富:跟时间做朋友,相信复利的力量,接受财富积累的“枯燥”。

这六个习惯,像六个环环相扣的齿轮。一旦它们开始转动,你的“财富机器”就启动了。

我知道,看完这个视频,你可能会觉得热血沸腾,也可能会觉得“道理我都懂,但做起来好难”。

是的,很难。因为每一步,都在对抗我们的人性。对抗即时满足,对抗懒惰,对抗恐惧。

但也正因为难,所以做成的人,才是少数。

别想那么多了。从今天开始,就从里面挑一个你觉得最简单的习惯,开始做。比如,就从设置一个500块的自动转账开始。或者,就从今天晚上,把一小时的短视频,换成读一本书的30页开始。

Just do it.

微小的改变,乘以365天,力量是惊人的。

希望今天的这期超长“唠嗑”,能对你有一点点的启发。财富自由之路,没有捷径,但一定有方法。而方法,就藏在你日复一日的简单习惯里。

如果今天的视频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订阅、转发三连支持一下,你的每一个鼓励,都是我持续输出干货的最大动力!也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你正在坚持的理奇好习惯,或者你遇到的困惑,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还没订阅的朋友,记得点一下订阅,并且打开小铃铛,这样就不会错过我每周的更新啦!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我是老杨,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拜拜!

来源:今日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