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东路,到底有什么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13:17 1

摘要:太湖北岸,又是一年夏木葱茏。如果说一年前,山水东路科创谷总体规划发布,是向世界擘画一幅关于“湖湾未来之谷”的宏伟蓝图;那么2025年的这场盛夏之约,则更像是展开一幅详尽的“施工图”,将曾经的愿景逐一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坚实行动。

太湖北岸,又是一年夏木葱茏。

如果说一年前,山水东路科创谷总体规划发布,是向世界擘画一幅关于“湖湾未来之谷”的宏伟蓝图;那么2025年的这场盛夏之约,则更像是展开一幅详尽的“施工图”,将曾经的愿景逐一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坚实行动。

2025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交流会

此刻,不再是远景的勾勒,而是当下行动的铿锵足音,标志着山水东路科创谷的建设已然驶入全面提速的快车道。

在长三角一体化与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发展背景下,山水东路正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内涵。它不再仅仅是一条串联起滨湖80%科教资源的物理廊道,而是在探索一个深刻的命题: 如何在山水之间做科创?

山水东路,这条仅11.8公里的山水廊道,被誉为无锡“科”味最浓的山水画廊。中船702所、公安部交研所等8家省部属院所扎根于此,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两所“双一流”高校比邻而居。这里诞生了“奋斗者”号深潜器、“鲲瞳”机载气象雷达、“屿见77”新能源客船等一批闪耀的“国之重器”,更以其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汇聚了7500余名高层次人才,接近全区1.86万高层次人才总量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智谷”和“人才高地”。

此刻,这片土地正以三大环环相扣的逻辑,回应着那个关于山水与科创的深刻命题。

以人为本

铸造科创的活水源头

大院大所是科创谷的内生底色,是滨湖发展的底气所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滨湖区的策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筑巢引凤的传统模式,而是向着更深层次的“自我造血”与“生态涵养”迈进,致力于打造一个引得来、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周期人才生态。

深度融合,打破产学“围墙”

今年,江南大学与滨湖区内的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58所、信捷电气、长广溪智能制造等重点院所、企业合作,开办 “产业创新班” 、共建 “卓越工程师学院” ,通过“企业课程植入+一线实训”,探索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从今年开始,卓越工程师学院的27名学生将深入滨湖企业参与实训。滨湖区也将以“青研工程”为抓手,给予办班主体经费支持,助力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遵循 “选拔最优秀的学生,选择最优秀的导师,精选最优秀的企业,培养最卓越的人才” 的理念,让教育链与产业链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度嵌入企业一线研发,而企业则能提前锁定和定制化培养未来所需的核心力量。这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为科创谷的未来,提前储备了一支真正理解市场、掌握核心技术的核心力量。

政策破格,打造“人才特区”

当前,滨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科创谷“人才特区”,先后出台 《关于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人才特区”的若干举措》 《滨湖区关于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十项措施》 ,以“特殊政策”匹配“特区发展”,从顶层设计上为科研人才和青年才俊的自主创新、大胆创业扫除障碍、提供沃土。

滨湖区大学生湖湾创业学院 由滨湖区人社局合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无锡太湖学院等四所驻锡高校共建,将整合高校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定制化创业素质培训和个性化项目孵化服务。

依靠“六个一”青年创业支持体系,即“一个免费工位、一笔启动资金、一支天使基金、一名服务专员、一间人才公寓、一套就业保障”,这套全链条服务,直击初创者最核心的痛点。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滨湖,梦想可以“零成本”启动,政府愿意成为青年人才最坚实的后盾与合伙人。

为加速顶尖人才汇聚,滨湖在科创谷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方面推出一系列重磅举措。对于怀揣梦想的青年,滨湖定向打造一批“青创载体”、实施“ 零本创业”补贴 、举办“青创大赛”、开展“创业培训”,给予优质项目最高 50万元 启动资金。以“满足人才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精心打造滨湖人才港,为广大人才提供全国百强医院就医绿色通道、全球近 700个机场和高铁站的VIP通道 、 最高30万元购房券补贴 ,提供“医、食、住、行”的全方位礼遇,进一步把“文旅流量”转化为“人才留量”。

构建“实验室”到

“生产线”的立交桥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活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滨湖的破题之道,在于用一系列机制与平台的创新,着力架设一座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高速立交桥”。

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平台 正式揭牌,平台聚焦无锡市微纳中试服务平台、海洋装备中试服务平台、深海装备概念验证中心、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等,为科研成果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中试熟化的全流程支持,直击“转化最后一公里”痛点。

为加速创新要素相互流动、创新资源“无缝对接”,滨湖区科技局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签署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合作协议,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的资源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资源向无锡集聚、在滨湖落地,为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径。

大会上发布的首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两张清单”,包含 92项院所高校能力清单 38项企业技术需求清单 ,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看似只是两份清单,实则是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供需发现与撮合机制”,当高校的创新火花能够精准点燃企业的技术需求,创新的价值链便得以真正贯通。

太湖人才高校公益发展基金的发布,进一步为校地协同注入动力。该基金将作为连接高校智慧与地方发展的“金色纽带”,将助力更多来自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无锡落地转化。

从供需精准对接到转化平台支撑,再到外部资源链接,滨湖正编织起一张覆盖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服务网络,致力将科创谷打造为区域内转化效率最高、转化生态最优的科创策源地。

厚植产业

建立产业地标

所有关于人才与科创的努力,最终都将指向产业的繁荣。如果说“院所经济”是科创谷与生俱来的独特禀赋,那么今天的滨湖,正致力于将这一禀赋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清晰的、有辨识度的产业地标。

总规模达20亿元的三支 滨湖区科创产业基金 正式发布,包括金杜知识产权基金、国联人工智能基金、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本赋能。

两大特色园区 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 申威信创产业园 启动共建。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依托航空工业雷达所技术优势,瞄准“航空芯”研发与产业链协同,抢跑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申威信创产业园则以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为“链主”,吸引操作系统、芯片等信创企业集聚,在太湖之畔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圈。

高校、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及“融入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指示,滨湖区探索建设 “在锡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创新转化园区” ,将通过 “1+1+N” 模式(1个公共服务平台+ 1个校友经济服务中心+ N个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整合高校院所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形成高效联动、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其中,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无锡N所院校院所(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的科研资源,推动技术、人才、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校友经济服务中心将激活在锡校友资源,构建“城市—高校—校友”发展共同体。各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将立足本校学科优势,聚焦无锡重点产业需求,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市场化产品”转化,持续激发科创成果创新转化的新动能。

当“科创谷”遇见“太湖湾”。 一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绿意盎然,繁花初绽。

这里,是科学家们能够潜心研究的静谧之地,是创业者们能够激情挥洒的梦想之地,也是“国之重器”与诗画江南能够相得益彰的魅力之地。

当“科创谷”的澎湃动能,深度融入“太湖湾”的广阔胸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冉冉升起的“太湖之眼”,正在以其独特的智慧与魄力,为“在山水之间做科创”这一时代命题,写下最精彩的滨湖答卷。

来源:寂寞的咖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