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舱里空间本来就很窄,一位女乘客被小孩频繁踢椅背,折腾了将近两小时,起初是轻微的几下,她回头礼貌提醒,孩子父母却只是敷衍一句“别闹”了事。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飞机上的一声“没教养”,让一家四口暴怒围殴一名女乘客,最终面临法律惩罚和行业限制。
8月7日,南航CZ6164航班上演的这一幕,揭示了公共空间规则意识缺失的社会现象。
客舱里空间本来就很窄,一位女乘客被小孩频繁踢椅背,折腾了将近两小时,起初是轻微的几下,她回头礼貌提醒,孩子父母却只是敷衍一句“别闹”了事。
孩子见大人不管,动作愈发肆无忌惮,力道越来越大。女乘客再次回头,希望家长能约束孩子行为,换来的却是白眼加一句“小孩活泼是天性,你忍忍不行吗”。
人的忍耐都有限度。飞机即将降落时,这名孩子竟然故意起身用肩膀撞击女乘客的头部,并一把扯下她佩戴的降噪耳机,造成价值三千多元的耳机摔在地上损坏。
女乘客直接来了句“真没素养”,这就成了这场暴力冲突的引发点,小孩的爸妈还有爷爷奶奶一块儿冲过来,又推又打还揪头发,甚至把女乘客从座位上给拽下来,她摔倒的时候,额头磕在行李架边上,立马就起了个大包。
围观乘客试图阻止,却被孩子父亲喝止“别多管闲事”。空乘人员上前调解,胳膊还被误伤了,混乱中满脸是血的女乘客喊:“赶紧报警”,孩子的奶奶还接着踹她腿,还嘟囔:“罪有应得,谁让你招惹我们家孩子”。
大连机场公安很快赶到,调取了客舱监控,还有乘客拍的影像,有证据显示,这户四口之家的行为有很明显的“分工”:父亲去拉人,母亲打脸部,爷爷奶奶踹腿部,就是个“团伙打人”的情况。
女乘客额头、嘴角、臂膀都有明显伤痕,经鉴定是轻微伤,这件事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反映出一个深层社会问题:有些家长总是用“他还是个孩子”来为不好的行为找借口,却没考虑到公共场所的基本秩序和别人的权益。
据民航局统计,2022年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4.74亿人次,其中因为未成年人的行为,引发的机上冲突事件比上一年增长了将近15%。
这些数据体现出规则观念不强,而且责任培养也不够,航空领域的专家称:“飞机是特殊的封闭空间,任何杂乱的举动都极有可能危及飞行安全”
国内外有好多因为乘客起争执,导致航班紧急备降的例子,看起来小小的行为不当,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2021年,一架从伦敦飞往新加坡的航班因乘客冲突在德国备降,航空公司损失超过12万美元。
南航迅速回应:涉事四人已被列入“潜在限制乘机名单”。依据民航局2018年颁布的规定,扰乱航空秩序、殴打他人等行为,可被限制乘机一年。
除此之外,当班乘务组已停飞接受专项培训,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法律后果同样不容小觑。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结伙殴打他人即使只造成轻微伤,也可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要是以后伤情鉴定变成轻伤,那可能就触犯刑法里的故意伤害罪,要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被打女子的律师已向法院提交起诉状,除要求赔偿3.8万元及公开登报道歉外,还将依据《民法典》第179条追加“惩罚性赔偿”。
诉讼主张说得很清楚:“他们做的事不只是个人侵权,还破坏了公共秩序,得承担相应的后果”
航空领域的气象专家分析,飞行途中,人的心理状态可比在地面的时候更敏感;再加上长时间坐在固定座位上身体不舒坦,就容易让乘客情绪有波动。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暴力行为的借口。一位从业二十年的资深乘务长表示:“我们经常看到因小事引发大冲突的案例,关键在于缺乏基本的公共场所行为规范意识”。
儿童心理学家刘教授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缺失。这类事情里,父母通常有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是过度迁就孩子,另一种是动不动就暴力对待,孩子要是看到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就会觉得这是能接受的行为方式
据一项针对5000个家庭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父母会在公共场合对孩子不当行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家庭内部,约27%的父母曾在孩子面前展示过暴力行为。
大众反应很强烈,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数量也是居高不下,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评论大多支持依规处理,认为“年龄从来不是违法的保护伞”,还有人建议航空公司联动限制,让违规的人真正感受到后果。
尤其要留意的是,像这样的情形近些年变得越发常见了,从高铁“霸座”到飞机闹事,从商场打砸到餐厅冲突,公共场所的行为失范现象频发
而背后往往有着相似的逻辑——认为规则可以通融,认为自己的需求高于他人权益,认为孩子的特殊身份可以免除责任。
社会学专家分析说:“公共空间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指标,在人口多、资源缺的环境中,怎么平衡个人需求和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得面对的问题”
他引用了一项跨国研究的数据:在公共场合规则遵从度测评中,中国大陆地区的分数是72分,比日本的91分以及新加坡的88分要低;不过这比2010年的61分高,这也就意味着公民意识在渐渐提升。
法律专家提醒,“孩子小”不是能逃脱法律约束的特权,《民法典》明确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让别人受到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而且《未成年人保护法》还重点说:“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得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社会公德”。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可以在出行前与孩子约定行为规范,设置清晰边界。
“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而不是简单禁止或放任公共场合的行为,教育是孩子成长为合格社会人的重要一课。
这起事件中的那句话:“孩子活泼是天性,你就不能忍一忍吗?”这话体现了部分家长的心态,就是把自己该尽的教养责任推给社会,让别人迁就。
这种思维模式下,孩子学到的不是尊重他人,而是自我中心;不是遵守规则,而是破坏规则。
民航专家表示,航空公司正在加强乘客行为管理。很多航空公司都已然在安全须知中加入文明乘机的相关内容,有些航班在起飞前还会播放有关文明乘机的视频来做提示
世界航空运输协会的数据显示,实行这些措施的航线,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了将近23%
教导专家建议,学校得加强公共行为准则方面的教育,面对这起航班暴力事件,法律将给予明确答案,社会也会给予应有评价。
每次守护公共规则,都是在守护我们的文明社会,当“他还是个孩子”不再成为违规的借口,当父母切实承担起养育的责任,公共空间才能变成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安心使用的地方。
一个小小的航班座位背后,是公民素养的大课题。规则不因特殊身份而弯曲,法律不因年龄小而松动。这起事件提醒所有人:公共空间里,没人该为他人的“失德”买单。
来源:鸿毛有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