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8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的田埂上,一个年轻身影已踏着露水前行。2024年从湖北大学硕士毕业的陈博(选调生),又开始新的一天工作。在他来这里工作的一年时光里,他用一本翻旧的民情日记、一场棘手的矛盾调解、一次艰难的项目攻坚,完成了从青涩学子
记者 葛建伟通讯员 庞尤优
8月8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的田埂上,一个年轻身影已踏着露水前行。2024年从湖北大学硕士毕业的陈博(选调生),又开始新的一天工作。在他来这里工作的一年时光里,他用一本翻旧的民情日记、一场棘手的矛盾调解、一次艰难的项目攻坚,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乡亲们信赖的“贴心人”的“蜕变”,在基层大地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民情日记:小本子里的民生温度
陈博的抽屉里,时常藏着一本封面磨得发亮的笔记本,页脚卷成了波浪,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家长里短。这本被他称作“民情日记”的小本子,是他融入基层的“通关文牒”。
“10月7日,李某反映失地保险未办理。”日记里这条简短记录,背后是半年多的奔波。起初,他带着材料跑相关部门,对方总说“流程没走完”。陈博不放弃,每周三雷打不动去跟进,连窗口工作人员都认得这个“执着的年轻人”。2025年5月,当李某拿到红本本时,高兴地说:“小陈,你比自己的娃帮我办事还上心。”
在基层工作中,陈博还关注困难群体。去年冬天一天,一位老人露出的破棉衣棉絮让他心头一紧。当晚,他在日记里画了张表格,连夜梳理全村困难户情况。两周后,“春节送关怀”活动暖了全村:90多户困难群众收到崭新棉衣,他们拿着棉衣、棉被直抹泪。“这本子记的都是小事,可对乡亲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陈博摩挲着日记上的褶皱说。
矛盾调解:情理法里的和解之道
“小陈,你可得为我做主!”去年深秋,村民王某拄着拐杖气冲冲闯进村委会,脚踝的石膏还泛着青肿。原来,一位姓张的村民倒车时不慎压伤他,双方为赔偿金额吵到要动手——王某要赔偿金10万元,张某只愿出3万元。
为此,陈博先去医院翻病历,算清医疗费、误工费共4.2万;又跑到保险公司,核定理赔上限3万;最后蹲在张某家门槛上,看他账本上仅有的2万元存款。“王叔,您受的罪我们都心疼,但精神赔偿确实没依据。”他拿出《民法典》逐条讲解,“张叔家就这点积蓄,真逼急了,以后谁还敢帮人?”
三番五次调解,他总带着热茶水上门。对王某说:“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真闹到法院,耗时又伤和气。”同时,他又对张某讲:“毕竟伤了人,多补点良心也安。”最终,双方在5万元赔偿款上握手言和。三个月后回访,两家正合伙翻修猪圈,王某笑着说:“小陈这娃,把死结给解活了。”
项目攻坚:田野间的突围之战
“产业园占地要拆我家老屋?门儿都没有!”去年冬天,老韩把陈博拦在柴门外。向阳湖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能让村民年均增收3000元,可征地拆迁成了“拦路虎”。
陈博揣着补偿方案,连续6个晚上往老韩家跑。第一次被骂出门,第二次蹲在灶房听他骂,第三次帮着挑水劈柴。第六晚,屋外飘着雪,老韩突然往他手里塞了个烤红薯:“你这犟劲,像我年轻时。”原来老人怕补偿款不到位,陈博当即联系银行,承诺“签字就到账”。
林地审批卡壳时,他带着图纸跑了7个部门;资金缺口大,熬夜写报告争取到200万元补助。如今,产业园的蓝莓大棚连成片,冷藏库的冷链车正待发。“看到乡亲们领租金时的笑脸,比拿任何奖状都值。”陈博望着田间忙碌的身影说。
从记满琐事的民情日记,到化解纠纷的调解现场,再到破土而出的产业项目,陈博用脚步丈量着基层的广度,用真心感受着民生的温度。这位年轻的选调生,正以青春为笔,以大地为纸,书写着一份沾满泥土芬芳的“基层答卷”。而乡亲们那句“小陈是实在人”,便是对这份答卷最好的评语。
来源:香城都市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