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巷烟火从蒙尘的底片中苏醒,在数字光影里焕发新生。这些凝固着昆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影像,是岁月沉默的见证者。
街巷烟火从蒙尘的底片中苏醒,在数字光影里焕发新生。这些凝固着昆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影像,是岁月沉默的见证者。
依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历史影像资料库,即日起,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与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联合推出“时光昆明”栏目,每周出版一期。
本栏目邀你一起在光影里,寻找老昆明故事,遇见旧时光里的自己,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昆明,做发型从来不是件小事。从武成路到富春街,国际美发厅(原国际理发室)历经三次搬迁、一次改制,却始终紧跟这座城市的时尚潮流。这家跨越了一个世纪的老店,藏着昆明人对美发的执着追求。
1979年,国际理发室,26岁的聂鸿玉在给顾客做发型。 聂鸿玉供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性的主流发型是分头,女性则以留长发、编辫子为主,部分从事工厂劳动的女工为了工作便利,会剪齐耳短发。
改革开放之初,有人开始烫发,但需单位开证明后才能享受这份时髦。到了1982年,昆明人开始追求时尚的发型,卷杠、电烫头、电烫夹子成了街头巷尾的“美丽暗号”,耗时2个多小时烫出的大波浪造型席卷全城。国际理发室的一楼成了男人们的“形象车间”,二楼成了女人们的“美丽沙龙”。两块五毛钱的全烫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但爱美的昆明女性愿意为这份时髦买单。在国际理发室,来自各行各业的顾客络绎不绝,32名职工每天从早上9时忙碌到深夜11时。
20世纪70年代,电烫夹子是主要的烫发工具。 徐晋燕 摄
每年春节前,国际理发室门口的长队都望不到头,人们裹着棉衣,自带小板凳,怀里揣着热水袋,只为等一个美发的名额。
2004年,国际理发室由国营改为私营,并更名为国际美发厅。72岁的国际美发厅特级技师聂鸿玉回忆:“有的顾客,从早上排队到下午,虽然很疲惫,但看到新发型后立刻喜笑颜开。”
1984年,昆明街头学雷锋活动中义务为市民理发的团员青年。 刘建明 摄
为了满足市民对美发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昆明旅游服务总公司旗下的昆明美发厅从国外采购了一批美发设备,在当时是西南地区最先进的,让邻省同行羡慕不已。
除了设备,烫发技术也很重要,“烫头不是瞎卷,得配脸型”。老理发师们至今仍记得当年的讲究:圆脸适合大波浪,方脸要留侧分。姑娘们从理发室出来时,总会摸一摸满意的发型,步子比来时轻快了几分。
72岁的聂鸿玉还在坚守岗位,认真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开屏新闻记者 王宇衡 摄
更温馨的是,每逢节假日,理发室的职工和具有理发技能的团员青年就会走上街头,免费为市民提供理发服务。尤其是每次开展学雷锋活动时,义务理发的摊位前总会排起长队,理发师用熟练的技术和热忱的服务获得了市民的好评。
如今,百年老店国际美发厅依旧门庭若市。 开屏新闻记者 王宇衡 摄
如今的国际美发厅依旧门庭若市,有人来复制年轻时的发型,有人来尝试新花样。就像剃刀变成推剪、电烫夹子变成数码烫发机,昆明人的发型和审美也跟着时代在变,但对“头等大事”的重视从未改变。毕竟,一头好看、精神的发型里,藏着昆明人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
策划 邱滨 马艳琳
开屏新闻记者 周柯妤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