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同我们所说的,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死亡是什么,不了解死亡是什么,爱就会变成一种享乐,继而变成一种痛苦。然而我们所谓的人生到底是什么?
如同我们所说的,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死亡是什么,不了解死亡是什么,爱就会变成一种享乐,继而变成一种痛苦。然而我们所谓的人生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去观察日常生活里与人、概念、财物及各种事物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着冲突。我们所有的关系都变成了一场战争及挣扎。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到死亡,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累积问题而从不去解决它们,然后被各种的问题拖累着。基本上,人生就是一场人对抗人的战争。因此生活就是一种冲突。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不论喜不喜欢,我们全都活在冲突之中。我们很想从这永无止境的冲突之中逃脱出来,故而发明了各种回避的方式——从足球到上帝。我们每个人不但背负着各种冲突,同时还有哀伤、孤独、绝望、焦虑、野心、挫折、彻底乏味的感觉,以及各种例行公事。偶尔我们的心中会闪现一些喜悦,然后心就会立即执着于这个非凡的东西,并且想再度拥有它,接着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份记忆或灰烬,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生。
如果去检视一下自己的人生——不是理智层面的解释,而是真的去觉知——我们就会发现它有多么空虚了。试想我们花了四十或五十年的时间,每天上办公室、累积金钱来维持一个家以及其他的各种琐事,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生——其中包括疾病、衰老及死亡。然后我们又试图借由宗教、饮酒、广泛阅读、性或各种形式的娱乐,来逃避这悲惨的情境。不论我们发展出了多少理论、理想或哲学,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都活在冲突与痛苦中。
我们为人生建构出了文化及社会,而这些东西却变成了一个陷阱。这个陷阱是我们建构出来的,我们必须为这个陷阱负责。我们可能会反抗这种建构出来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本来就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因此,一味地反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因为你又会制造出另一种建构出来的秩序,另一种官僚体制。这一切,包括国家、种族、宗教的分歧、战争以及其中的血泪,便是我们所谓的生活,而我们都感到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挑战,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只好试图逃避,或者想找到一个可以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的人,譬如上师、老师或权威人物,一个将会告诉我们“注意看,道路就在这里”的人。
不论是老师、上师、圣人或哲人,都没有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因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仍然是原先的那个悲惨的、痛苦的、不快乐的人,因此永远不要追随其他人,包括讲者在内。永远不要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如何生活、如何行事,因为别人告诉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如果你依赖另一个人,你将会被误导。但如果你否决了上师、哲人或理论家的权威性——不论是何种意识形态——你就会有能力观察自己,然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但如果你依赖另一个人,不论他的智慧有多高,你还是会迷失。一个声称自己已经明白的人,就是还不明白,因此首要之事就是永不追随任何人,而这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已经习惯于相信及追随别人了。
若想检视这个所谓的“人生”,就得把所有形式的臣服,想要找到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的欲望,全都放在一边。一颗困惑的心如何能找到可以告诉我们真理的人呢?困惑的心只会依据自己的困惑来选择人。因此不要依赖任何一个人。如果我们依赖另一个人,就会有沉重的负担,由书籍和各种理论所带来的负担,这些都会造成巨大的重担。如果你能把它们搁置一旁,就能自在地观察自己,这样你就不会抱持任何意见、意识形态、结论,如此才能确实看见真相。然后你才能观察,才可以说:“人人都有的冲突到底是什么?”
当你亲自去观察的时候——我希望你不是在依赖讲者的话语,而是真的在观察——你就会发现,只要我们心中有矛盾,有相互对立的欲望,就会有冲突,只要“真相”与“应该怎么样”之间产生了对立,矛盾就会出现。“应该怎么样”乃是“真相”的反面,而“应该怎么样”往往是被“真相”塑造出来的。因此,相反的那个东西其实就是真相的一部分。生活本是一种冲突的过程,其中净是一些暴力,这便是真相与事实。
其反面则是“无暴力”的理想,其中是没有任何冲突或暴力的。一个暴戾的人总是试图变得祥和,他也许得花上十年或整个下半辈子才会变得祥和,但是在此期间,他一直在播下暴力的种子。因此,一方面存在着暴力这个事实,一方面又有一种无暴力的理想,处在这种矛盾之中,冲突就产生了:一个人试图变成另一种东西。如果你能放弃那个相反的东西,不企图变得祥和,那么你就能真的面对暴力,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这份冲突而消耗掉能量,然后你就会拥有热情及足够的精力来发现什么是“真相”。
我有没有把话说清楚?你知道吗,沟通是很辛苦的事。其实交心比沟通更重要:我们彼此必须处在同样的层次,同样的节奏,一起去观察、觉知及发现,才能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共鸣。因此我们不只是在建立沟通,同时还要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共鸣。这可不是在搞宣传,我们不是在试图掌控你、说服你或影响你,我们只是在请你观察罢了。
我发现如果有对立性存在,就无法观察或如实看见真相,因为理想正是矛盾的肇因,就因为它而产生了冲突。如果你很愤怒,而你却说:“我应该不愤怒。”那么这“应该”一定会带来冲突,而愤怒与应该不愤怒的伪装便形成了界分。承认自己在生气,觉察到这一点,并且看见愤怒的内容,是需要很多能量的,这些能量往往会透过冲突以及对反面状态的追求而消耗掉。因此你能不能完全放下相反的那一面?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因为反面不只是一种理想,同时也是衡量与比较的过程。若是没有任何比较,反面就不存在了。
你们知道吗?我们已经被训练成总是在不断比较及衡量的人,我们总是拿自己和英雄、圣人及大人物相比。若想观察到真相,心必须从各种的理想、比较及对立面解脱出来。然后你就会发现真相远比应该怎么样要重要多了。然后你才能拥有足够的能量及活力去放下反面所造成的矛盾。从比较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是需要纪律的,而纪律便是去了解对立面的徒劳无益。仔细地观察这一点,并且看到冲突的结构与整个本质,是需要极大纪律的。纪律意味着觉察,而我们现在就是在觉察——不是压抑,也不是企图变成什么,或试图去模仿、臣服于某个东西。这样的纪律是极为灵敏而富有韧性的。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检视着这份冲突,我们说它是从对立面产生的。对立面乃是真相的一部分,对立面也是一种真相。如果心无法了解或消除真相,就会逃到“应该怎么样”的理想之中。如果你把这一切都搁置一旁,那么心就能仔细地观察真相,也就是暴力(我们现在是在拿暴力做例子)。然而我们所谓的暴力究竟是什么东西?当暴力没有对立面的时候,也就是当你真的在面对愤怒这个事实,或者面对嗔恨的事实及感觉,那么还会有暴力或愤怒吗?请允许我建议大家再深入地探索一下,这样你们就会看见自己心中的那份暴力了。我不能太仔细地去描述它,因为我们必须先了解死亡是什么、爱是什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探讨的速度。所谓的生活就是一种冲突,而我们已经发现是什么造成了冲突。一旦了解了冲突的原因及个中真相,这份对真相的观察就能使我们从真相之中解脱出来。
同时人生里面还有许多痛苦,而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去止息这些痛苦。但止息痛苦便是智慧的开端。如果不知道痛苦是什么,也不了解它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就不知道爱是什么,因为对我们而言,爱就是痛苦、享乐与妒忌。如果丈夫告诉妻子说他爱她,却同时充满着野心,那么这份爱还有任何意义吗?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可能有爱吗?一个充满着竞争性的人能够去爱吗?但我们都在谈论爱,谈温柔相待,谈停止战争,同时却充满着野心和竞争性,不断地追求个人地位及成就等等。这一切都会带来痛苦,那么痛苦能不能止息下来?只有当你了解了自己的真相之后,痛苦才可能止息下来,然后你就会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痛苦,不论这痛苦是自怜,害怕孤独,或是怕自己的人生是空虚的,另外也可能会害怕依赖他人所造成的痛苦。
这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就要开始面对人生更巨大的问题——死亡。请记住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轮回或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并不是在探讨这些东西,也不是要为那些害怕死亡的人带来希望。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