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体怎么喜欢,说白了,就是又痴又傻。日常在商场、旅途和媒体上,但凡看到一句像样的广告,我都会立马记在心里,然后兢兢业业逐字琢磨,仿佛受了谁的委托。不管广告的创作者有多大牌,即使是叶茂中、华与华、王志纲和金枪大叔,我照例会从创意到文辞,翻来覆去一遍遍修改。当然不
广告做的是人情世故
文/龚曙光
人的爱好,莫名其妙的多。
比如写广告,谁都没把我当大师,也带不来多少名利,可偏偏就喜欢,三四十年不悔不改。王潮歌说得好:人生做什么,天字第一号的理由,就是喜欢!
具体怎么喜欢,说白了,就是又痴又傻。日常在商场、旅途和媒体上,但凡看到一句像样的广告,我都会立马记在心里,然后兢兢业业逐字琢磨,仿佛受了谁的委托。不管广告的创作者有多大牌,即使是叶茂中、华与华、王志纲和金枪大叔,我照例会从创意到文辞,翻来覆去一遍遍修改。当然不是所有广告都改得动,但即使改不动,我也明白了改不动的理由。这种看似无用的功夫做多了,便慢慢建立起一种好广告的个人标尺。这和我学写文章一样,愈是经典名篇,愈要拿来修改,常常连一个标点也动不了,却仍觉收获甚丰,因为明白了什么样的文章经过了千锤百炼,什么样的文字能够稳如泰山。广告也一样,像“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世上最牢固的感情不是我爱你,而是我习惯了有你”“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等等,都是我改过却不曾改动的经典。所以写广告于我,就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和文字训练。其成果,不为搏名逐利,甚至多不示人,纯为自赏自娱。真正拿出去发布的,应该是千中取一。
第一次为他人创作广告,是一位广东朋友介绍的。那是1992年,中山某镇上有一家做儿童奶的,取名“100分奶”,大意就是喝了长智慧长成绩。工厂规模很小,市场也不大,但农民出身的老板很信任,说广告我怎么写他怎么用。我在所写的二十余条中,选了“人生第一个百分一一100分奶!”老板很喜欢,立马用了。只是奶制品这行业,卷的是规模和资本,不久他就被“卷没了”,当了儿童奶的“先烈”。奶没了,“人生第一个百分”仍旧有人提起。可见广告这东西,再好也只能锦上添花,救命不行。
稍后是湘泉酒。我的大学同窗卜炎贵,在湖南湘泉文化传播公司当副总,负责湘泉酒的广告创意。他见我刚从湘西调来长沙,无钱无友也无聊,便拉我入伙给湘泉写广告。此前我工作的吉首大学,和湘泉酒厂共有一座小山。学校在山头上,酒厂在山脚下,绕着峒河的一大圈老旧厂房,烟囱里没日没夜冒着滚滚白烟和浓浓酒味。可以肯定,我的酒量以及与酒的缘分,都是被这股酒香年复一年熏出来的。
我和老卜在湘江边的一栋二十七层楼上,没日没夜弄出了五六十条广告语。做广告策划,难的其实不是写,而是选。从数十条自己觉得不错的广告语中,挑选一条自己中意而且厂家叫好的,那真是一种折磨。待两人确定就是“人生百年,难忘湘泉”时,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几乎全然没了自信。当然,湘泉酒后来大火了,“人生百年,难忘湘泉”这条广告也不胫而走。酒是一种特别人生感的消费品,人们喝酒,无论三两好友小酌,还是一大帮人举杯同庆,其情境、情绪和情感,都会与人生二字深深纠缠:或缅怀既往,或慨叹当下,或瞻望将来,主题却都是人生。对百年人生的提示和慨叹,准确而深沉地击中了饮酒者敏感的灵魂,搅动了他们积攒了一辈子的人情世故。
“早餐吃了吗?晨报读了吗?”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演员大兵曾作为媒体代言人。
《潇湘晨报》创刊,我的定位是内容“心灵圈地”、服务“社区保姆”,因而大家写出的广告语,都在大报小报、新闻性服务性上纠结。后来我自己动笔,写下了“早餐吃了吗?晨报读了吗?”以两句街头巷尾邻里招呼似的问话,温柔而决绝地改变了长沙人、湖南人的早餐场景、功能和情调,让人们无论是在家中从容用餐,还是在街边匆忙进食,都会人手一份晨报。一张报纸所必须具备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在一个场景化提示中全部实现了。后来竞争媒体打出“党的权威,人民的媒体”的广告,我又针对性地写了“影响无处不在,权威只在人心”。那时晨报的发行量、影响力已无可置疑,要针锋相对的,只是对权威的理解。我将权力与人心对峙,让读者在如何理解权威上,做价值观的二选一,触发了读者强烈的情绪共振。读者买晨报,就因为晨报对人心的在意、呵护和推崇。而人心,正是一个时代最本质的人情世故。
几年前,我认识了武陵酒的老总张毅超,他说武陵酒是我的家乡酒,希望我能帮忙想想广告。这种酒桌上的客套,我自然听听便作罢,没当一种邀约。去年他见我,再提此事,且言辞恳切,令我难以推诿。毕竟,武陵酒是一款家乡酒,一款家乡好酒名酒,一款家乡命运多舛、劫难历尽的成长酒。在武陵酒厂曾经被买来卖去的时候,我有过一种冲动,让集团把武陵买下来。只是因为行业相隔太远,我到底下不了决心。
有大半年,我沉浸在武陵酒广告创作的亢奋中,读书、聊天但凡有所触发,必定和武陵酒的广告联系在一起。我随想随记,竟写下了上百条广告语。当然这都只是素材,真正要写出一句易懂、易记、易传的品牌广告,是一件殚精竭虑也未必能如愿以偿的艰难事。其实中国的白酒广告,早已写无可写了。上千种品牌,上万个产品,广告打历史牌、文化牌、工艺牌、口感牌、健康牌、价格牌、价值牌的有,叹人生、讲故事、写场景、抒情感、煽情绪的有;暗喻式、比较式、联想式、指令式的也有。可以说,中国最好和最烂的广告,都在白酒广告里。你按哪个学派、哪个风格去写,大抵都涉嫌模仿或抄袭,都会落在窼臼里。于是,我在尝试过“内圣外王,武陵酱香”的文化母题版、“不上头,只上心”的生理心理体验版、“冲动与克制,都在同一杯武陵酒里”的情绪渲染版后,选择了将武陵酒的战略,与消费人群的家乡情结捆绑;将武陵酒的品质,与消费人群的口碑捆绑;直接把消费者的口头语,上升为消费口号和指令,做足人情世故的文章。
国人常说:喝了一杯人情酒!这说明中国人的酒杯里,倒进去的是酒,喝出来的却是人情。而家乡人喝家乡酒,则是一种家乡文化情结、家乡山水情怀、家乡风物情愫、家乡生存情感的聚合,是一份天地人文的大人情!这份人情,足以唤起湖南人的家乡自豪感和使命感,足以将“喝酒喝武陵”的场景吆喝,上升为湖南人的饮酒指令。这不是一种基于商业逻辑的强制指令,而是一种植根于品质和口碑的自发推荐,甚至还是武陵酒对家乡人半个世纪厚爱的诚挚致谢,对一如既往关照家乡酒的躬身恳请!说到底,是一种充溢着人情世故的群体性邀约与应答,譬如一场人情的海啸,能席卷和波及湖南人饮酒的任何场景:红泥小火炉式的对酌、群聚欢宴式的豪饮、他乡偶遇式的沉醉、贵客临门式的品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当大大的天下与小小的家乡、人生的情怀与家乡的情感邂逅在同一杯酒里,必定激扬起澎湃的心灵波涛。纵然场景不同,情绪迥异,但“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总会被不同的方言与声调颂读或呼喊。
我所指的人情世故,通常不带贬义。我以为的人情,是一个时代里多数人欢喜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以为的世故,是一个时代里多数人秉持的事理评判准则。两者相加,就是所谓的人间烟火,世道人心!具体到买酒喝酒,中国人从来看重的不是性价比的商业逻辑,而世道人心的情感因素。“一杯人情酒”,道尽了买谁的酒喝谁的酒的人情世故。我所以选择“喝酒喝武陵”,就因为这是五十年来湖南人对“家珍”的由衷赞誉和纵情吆喝,没有这种赞誉与吆喝,武陵酒未必能从昨天走到今天;就因为这是武陵酒在行业萧条期对家乡人的恳切邀约和坦诚求助,没有这声邀约与求助,武陵酒未必能从今天走到明天!从家乡人爱喝家乡酒的情感,到家乡人该帮家乡酒的事理,真挚恳切,开诚坦荡,呼与应,求与帮,都是人情世故,都是世道人心。
武陵的确是好酒名酒,拿过国优金质奖,被大佬们誉为酱酒中的山崎,但她首先是湖南人喝出来的一杯人情酒。“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就是要以广告的方式诚意宣示:武陵酒,永远是家乡人的一杯人情酒!
做人或许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高标傲世,但做广告,却只能人间烟火,只能人情世故。
2025.8.9
于抱朴庐息壤斋
龚曙光,湖南澧县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天涯》等期刊发表文学作品逾一百万字。著有散文集《日子疯长》《满世界》《样范》等。曾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中国出版政府奖”“韬奋奖”“2011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