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打开儿童健康科普新局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08:59 1

摘要: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的诊室里、病房里,甚至实验室里,医务人员除了为各年龄段的孩子解除病痛,还承担了解答心急如焚的家长们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一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健康科普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宝宝烧到38.5摄氏度了,要不要马上用退烧药?”“医生,我家娃为啥总是长不高?”“孩子近视度数一直猛涨怎么办?”孩子的健康问题一直牵着家长的心。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的诊室里、病房里,甚至实验室里,医务人员除了为各年龄段的孩子解除病痛,还承担了解答心急如焚的家长们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一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健康科普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面对数字化时代变革,首儿所主动顺应发展趋势,通过深化用户思维、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新传播形态,逐步构建起科学化、多元化、精准化的健康科普服务体系,开创了儿童健康科普新局面。

“健康科普不仅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还是首儿所践行社会责任、传递医学人文关怀的关键路径。”首儿所党委书记张金保介绍,专业、温暖的科普内容不仅可以为患儿家属答疑解惑,有效缓解他们的育儿焦虑,还对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形成了补充,为患儿和家属提供“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唯有精准对接公众实际需求,科普工作才能实现价值转化。”首儿所宣传中心负责人池杨介绍,为了解公众需求,医院构建了多维度需求收集体系,通过线上问卷调研、新媒体互动、线下义诊访谈等渠道,系统梳理了家长在儿童健康领域的核心关注点与知识盲区。首儿所的科普传播策略由此出发,以全媒体理念为指引,针对公众差异化的媒体接触习惯、信息传播行为习惯、健康信息获取需求,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科普作品和宣传活动。

将晦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才能真正让科普工作接地气、聚人气,从受众视角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公众关切的健康问题,是首儿所一直以来的坚持。

如今,首儿所的医务人员已经可以在“专家模式”与“患者模式”间灵活切换,在科普创作过程中,暂时“放下”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从患儿和家属的思维方式出发,深入理解他们的疑问与困惑。“通过换位思考,我们不仅有效促进了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与矛盾,还为广大家长提供了科学、权威的育儿指导,帮助家长以更加从容、科学的态度应对儿童健康问题。”池杨说。

首儿所对于科普的关注由来已久,自成立伊始,首任所长诸福棠院士便提出“科研与科普并重”的发展理念。如今,科研也成为了科普的新角度。打破“临床医生主导”的固有模式,首儿所邀请医院的科研人员开展科普直播。从“细菌世界”“如何与病毒快乐相处”“孩子如何管好体重”等话题出发,科研人员通过“显而不浅”的语言,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知识,通过卡通形象、互动板书等形式提升参与度。直播总观看量达512万人次,单场最高观看量为80万人次,开创了“科研+科普”融合新模式,也为儿童青少年带来全新科普体验。

儿童疾病防治、生长发育、营养保健等方面的话题是儿童健康领域的热点,但不少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单一科室的努力,而需要集体的智慧发挥作用。基于扎实的需求分析,首儿所组建了跨学科团队开展科普选题策划,致力于打造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定制化科普内容。

科普输出的“源泉”不局限于医生,患者和家属其实也可提供丰富的资源。首儿所在微博开设“妈妈的味道”专栏,面向全网征集适合0~10岁儿童的私房菜谱,由首儿所儿童保健及营养专家进行专业点评,从中评选出10个最佳菜谱,再通过粉丝投票决出奖项。优秀作品最终被制作成电子菜谱,在网络平台分享。这种将科普与生活趣味相结合的创新传播形式,受到了网友的欢迎。

“门诊纪实”通过真实场景,展现儿童疾病诊疗过程,消除公众对医疗的陌生与恐惧;“医者讲述”通过医生情感叙事,引发公众对儿童健康问题的重视与共鸣;“成长的烦恼”以情景剧形式将育儿知识融入生活场景,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儿所在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推出的科普内容,通过创新性的形式,提升了患儿和家长的参与度与接受度,使健康知识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吸收”,切实帮助大众掌握科学的儿童健康知识与育儿技能。

权威专家矩阵为首儿所输出优质科普内容筑牢了根基。“首儿所将人才建设作为科普事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科学选拔机制、多元培养体系和长效激励措施,充分释放专家团队的专业潜能。”池杨介绍,首儿所通过科室主任推荐和严格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蒲公英”科普人才队伍,其中既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又有中青年科普骨干。

除了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创作科普作品,首儿所还依据各成员的专业领域、职称层次、个人特长和风格特质,设计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集中培训、开展科普能力提升活动、举办科普大赛……形式多样的“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激发团队成员的科普潜力。

同时,首儿所积极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推荐优秀人才参与媒体节目录制、行业评选活动,支持创作科普短视频、开展科普直播;针对积累丰富科普成果的成员,提供专业转化服务,将优质内容结集出版,助力打造个人科普品牌。通过分层分类、创新多元的培养模式,首儿所科普人才的创新动力得到了持续激发。

为了打造多元化科普矩阵,精准触达不同受众群体,首儿所在微博、抖音等16个主流新媒体平台,构建起覆盖图文、音频、视频等全形态的传播网络,累计发布超万条优质科普内容。

除了综合运用图文解读、音频课程、短视频、H5互动游戏、漫画等载体,充分激发公众学习兴趣,首儿所还注重科普成果的系统性转化,将碎片化的新媒体内容进行深度整合,编纂出版《写给中国父母的育儿百科》等科普图书,形成“线上传播+线下沉淀”的立体式科普生态。

“未来,首儿所将继续以儿童健康为中心,推动科普工作向精准化、智能化迈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张金保介绍,首儿所将依据患儿年龄层次,开发不同种类的科普作品。比如,为新生儿家庭制作“居家护理指南”,为低龄儿童编写健康绘本,为学龄儿童设计“近视防控课程”“校园急救手册”,为青春期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工作坊”,开发科普桌游、急救知识闯关游戏等家庭场景化的新型科普产品。此外,首儿所还将持续深化“医教社”协同推广机制,与中小学校合作,打造健康课堂,设置体验式课程,面向教师、校医群体开展校园常见急症处理培训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首儿所还将开发儿童健康管理系统,实现AI问诊+科普推送,不断开拓健康科普新局面。

来源 | 健康报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