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说李世民要被派往洛阳坐镇,私下又商量开了:“秦王要是去了洛阳,手握大权,势力就更难控制了。不如把他留在长安,他就只是个光杆司令,我们还有办法除掉他。”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23
话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说李世民要被派往洛阳坐镇,私下又商量开了:“秦王要是去了洛阳,手握大权,势力就更难控制了。不如把他留在长安,他就只是个光杆司令,我们还有办法除掉他。”
于是他们秘密指使几个心腹,接连不断地给皇帝上密奏,内容无非是:“秦王手下的人,一听说要去洛阳的消息,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去,恐怕就不会再回来了!”云云。
本来就对李世民猜忌的老糊涂了的唐高祖李渊,又被这些谗言迷惑了,竟然把之前答应让秦王镇守洛阳的话,完全抛在了脑后。
李世民因为父亲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信谗言,自己也感觉到处境孤立危险了。
李元吉又想了个招,打算收买秦王府的猛将,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他平时最怕的就是秦王府的尉迟恭。尉迟恭擅长用长矛,更厉害的是能躲避敌人的矛刺。每次打仗,他单枪匹马冲进敌阵,敌人就算聚在一起用长矛乱刺,也伤不了他分毫,他反而常常能夺过敌人的长矛,反刺回去。将领们没有不服他的。
李元吉自己也经常练矛术,想和尉迟恭比试一下。尉迟恭让李元吉用带尖刃的矛头,自己则把矛头去掉,只用枪杆。两人你来我往,斗了好一阵子。
李元吉恨不得一矛刺死尉迟恭,偏偏尉迟恭像生龙活虎一样,左躲右闪,李元吉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后来李元吉终于看出个破绽,照着尉迟恭心窝狠狠一矛刺去,心想这下他肯定受伤了。哪知道这是尉迟恭故意卖的破绽,他站直了等李元吉刺来,等矛快到跟前时,突然伸手一把抓住,用力一拽,就把矛夺了过来。李元吉反而两手空空了。
尉迟恭又把矛还给李元吉,让他再刺。李元吉再刺又被夺,连刺三次都被夺走,这才不敢再比,红着脸退下了。但他心里对尉迟恭是又怕又恨。
他悄悄劝李建成去拉拢尉迟恭,私下赠送了满满一车金银珠宝。尉迟恭却推辞不受,说:“我尉迟恭出身低贱,赶上天下大乱,走错了路(指曾效力刘武周),幸亏秦王提拔,才能为朝廷效力。现在想报答他的知遇之恩,还觉得没机会报答呢。至于太子殿下您这边,我更没立过什么功劳,怎么敢接受这么重的赏赐?如果我私下答应投靠您,那就是起了二心,见利忘义,恐怕殿下您也看不起这种人吧?”李建成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把礼物收回了。
尉迟恭转头就把这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说:“你的心像山岳一样坚定,就算堆满一斗金子,你也不会动摇。但我担心你这样会惹祸上身,还得想想怎么防备。”尉迟恭领教了。
过了几天,果然有刺客在尉迟恭门外探头探脑。尉迟恭干脆把大门敞开,自己安稳地躺着睡觉。刺客犹豫了半天,自己溜走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死心,又跑到高祖那里告状,诬陷尉迟恭想谋反。高祖竟然信了,想杀尉迟恭,幸亏李世民赶紧入宫求情,尉迟恭才逃过一劫。
李元吉接着又诬陷程咬金,结果皇帝下诏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程咬金对李世民说:“大王您的得力助手和羽翼,要是都被剪除干净了,您自己还能长久吗?我程咬金死也不离开!希望您早点拿定主意!”
李世民还在犹豫,突然又接到诏书,勒令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离开秦王府。
这下,秦王府的僚属们都人人自危了。
李世民的妻舅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是铁哥们。房玄龄私下对长孙无忌说:“现在仇怨已经结深了,祸事眼看就要爆发。如果不早点想办法,国家都要遭殃!你和秦王是至亲,不如劝他效法周公(指周公诛管蔡安定周室),这样才能保全皇室和国家。是存是亡,是安是危,就看今天了!”
长孙无忌把这话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又召来杜如晦问计,杜如晦也劝李世民听从房玄龄的建议。其他秦王府的官吏,除了李靖和李世勣两人,没有一个不怂恿李世民赶紧下决心动手的。
这时,突厥兵又来侵犯边境。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带兵北伐。高祖就把兵权交给了李元吉。李元吉请求调尉迟恭当先锋,并且要把秦王府的精兵强将全都抽调去一起讨伐突厥。
尉迟恭急忙和长孙无忌跑去对李世民说:“大王您要是再不早下决心,大祸就临头了!”
李世民说:“毕竟是亲兄弟,我怎能忍心下手?”
尉迟恭反驳道:“是人哪有不怕死的?大家现在都愿意豁出命来跟随您,这就是天意啊!老天给的机会不抓住,反而要遭殃!大王您怎么能只顾着那点小仁小义,不顾大局呢?”
李世民沉默不语。这时,率更丞(唐王府官名)王晊急匆匆跑进来,好像有话要说,但看到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在旁边,一时又没敢立刻开口。李世民早就察觉了,起身和王晊到一边密谈。王晊说了几句就退了出去。
李世民于是告诉长孙无忌:“刚才王晊来报信,说齐王和太子定下毒计,打算趁我和太子到昆明池给齐王饯行送他北征的时候,在酒席上埋伏勇士,当场把我杀掉!然后太子就进宫逼皇上禅位,立齐王为皇太弟。”
长孙无忌不等他说完就接话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李世民叹道:“骨肉相残,是古今最大的恶行。我确实知道祸在旦夕,但我想等他们先动手,我再仗义讨伐,这样才名正言顺啊!”从这话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实也早就想动手了,但又碍于道义,不愿意先动手。
尉迟恭在旁边插话说:“大王要是再不听我尉迟恭的,我没法留在大王身边等着被宰了!请让我就此告辞!”
长孙无忌也加码说:“大王要是不听尉迟恭的,我长孙无忌也跟他一起走!”
李世民这才再次召集王府僚属商议。大家异口同声地问:“大王您觉得舜帝是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笑道:“舜是古代圣人,这还用问吗?”
众人接着问:“假如舜帝当年顺从他父亲瞽叟的命令,挖井时没准备出路,就被活埋了;上粮仓顶修葺时不下,没事先防备弟弟抽走梯子防火,就被烧成灰了。那样的话,他还能恩泽天下,成为后世榜样吗?大王既然知道舜是圣人,为什么不学他权宜行事,避祸自保呢?”
李世民说:“那还是问问龟卜吧,再做决定。”
众人就取来龟甲准备占卜。突然有个人闯进来,一把抓起龟甲扔在地上,大声说:“占卜是用来决断疑难事情的!现在没什么可疑惑的了!今天这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难道占卜结果不吉利,我们就能罢手吗?”
李世民一看,说话的是幕僚张公谨。
李世民问:“照你这么说,事情真的可行吗?”
张公谨回答:“不但可行,而且得马上行动!”
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令长孙无忌秘密召房玄龄、杜如晦来定计。
房玄龄和杜如晦却推辞说:“皇上圣旨命令我们俩不能再侍奉秦王,现在我们要是偷偷去见他,那是死罪啊!恕不敢奉命。”
长孙无忌回来报告李世民。李世民一听就火了,拔出佩刀递给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怎敢背叛我?你拿着我的刀去看看,要是他们真没有来的意思,你就用这把刀杀了他们,提头回来!”
尉迟恭于是和长孙无忌一起去见房、杜二人。尉迟恭对他们说:“大王已经下决心了!你们快进去吧!”
房玄龄说:“我们四个人一起走,太惹眼了。大家分开走。而且我和杜公也得改装一下才行。”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换上了道士的服装,让长孙无忌先走,两人随后分批前往秦王府。尉迟恭独自绕道回去。
李世民就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定下了秘密计划,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动手。
当天晚上,太白星异常明亮地划过夜空(太白经天)。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高祖,说太白星出现在秦地分野(对应秦王李世民的地盘),预示秦王将拥有天下。
高祖看完奏章,正好李世民入宫,高祖就把奏章给李世民看。李世民请求屏退左右,然后秘密向高祖告发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与李渊的妃嫔有染。
高祖大吃一惊:“真有这种事?!”
李世民接着说:“儿臣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两个兄弟的地方。可他们却总想害死我,说是替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儿臣要是这样冤枉死了,永远离开父亲,已是痛彻心扉。而且死后魂归地府,我也没脸见王世充、窦建德那些贼人啊!求陛下开恩宽恕!”说完,竟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高祖更加惊愕,说:“明天一早我就审问这事,你早点来上朝。”
李世民答应着退下,当夜就调兵遣将,命令长孙无忌等人带领,提前埋伏在玄武门外。
天还没大亮,李建成和李元吉就通过张婕妤派来的太监,得知了李世民密奏的消息。李元吉立刻对李建成说:“今天入朝,恐怕有危险,不如装病不去。”
李建成却说:“宫里有妃嫔(指张婕妤等人),宫外有禁军(宫甲),秦王再厉害,估计也没办法。我们还是去上朝,亲自探探风声。”于是两人都骑马进入玄武门。
走到临湖殿附近,听说高祖已经召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等人,准备上朝审问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
两人感觉形势不妙,立即掉头就跑,想冲出玄武门。刚想出门,忽听背后有人喊道:“太子!齐王!怎么不进宫啊?”
李元吉回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死对头李世民!
李元吉也顾不上答话,赶紧从箭袋里抽出弓箭,朝着李世民连射三箭,都被李世民敏捷地躲开了。最后一箭,被李世民伸手接住。
李世民也取弓搭箭,瞄准目标射去。李建成以为李世民是回射李元吉,根本没防备。只听“飕”的一声,李建成应声栽下马来,当场毙命!
李元吉顾不上李建成,三步并作两步逃向玄武门门口,却一头撞上了尉迟恭!他吓得转身就往回跑。
李世民正在追赶李元吉,没防备李元吉突然掉头撞过来,两人都摔下马。李元吉先爬起来,就去抢李世民的弓,用弓弦勒住了李世民的脖颈。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飞马赶到,吓退了李元吉,把李世民扶到旁边屋子休息,自己又出来追李元吉。
李元吉想跑进武德殿,面见高祖告状。可刚跑几步,就听身后弓弦一响!他急忙回头,已经晚了!箭正好射穿他的咽喉。
尉迟恭大步赶上,拔刀砍下李元吉的脑袋。接着又回到李建成的尸体旁,也砍下了他的首级。
这时,尉迟恭听到玄武门外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知道外面已经打起来了。他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飞身上马,跑到玄武门门口,看到张公瑾紧闭大门防守,就问:“外面情况怎么样?”
张公瑾回答:“东宫(太子府)的将领冯翊、冯立,齐王府的将领薛万彻等,带着好几千人,正在猛攻玄武门!所以我把门关上,不让他们冲进来。”
尉迟恭问:“长孙无忌带的伏兵出击了吗?”
张公瑾说:“才一百来骑兵,哪能挡住那么多人?现在负责守卫这里的云麾将军敬君弘,已经带兵冲出去迎战了。”
尉迟恭说:“我出去看看战况!”张公瑾这才打开门放他出去。
尉迟恭刚冲出去,就碰上守兵败退回来,报告说:“敬将军(敬君弘)陷在敌阵里,已经殉国了!中郎将吕世衡也战死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现在掉头去攻打秦王府了!”
尉迟恭一听勃然大怒,催马就向秦王府方向冲去。
到了秦王府门口,果然被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拦住。尉迟恭瞪圆眼睛,厉声怒喝道:“呔!你们看看我槊上挂的是谁的人头?!”
说着就把两颗人头高高挑在长槊上,举起来给两军士兵看,又大声喊道:“我奉皇上诏命,诛杀这两个反贼!你们要是抗旨不遵,就跟他们同罪!何苦自己找死呢?赶紧散了!别跟着陪葬!”
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看到那两颗血淋淋的人头,认出确实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又听尉迟恭口口声声说“奉诏”,更加心虚胆寒,顿时一哄而散。
薛万彻约束不住,只带了数十骑,逃往终南山。冯翊、冯立也各自逃命去了。
尉迟恭吓退了宫府联军,又返回玄武门向李世民报告情况。李世民问明经过,说:“事已至此,我只好进宫去向父皇请罪了。”
尉迟恭连忙阻止:“慢着!皇上的态度还不清楚,让我先去探探口风!”说完就把两颗人头交给李世民,自己骑马闯入朝堂,见到裴寂等人,说明了事情原委。
裴寂问:“这事怎么向皇上禀报啊?”
尉迟恭说:“我直接闯进去见皇上!要死也是我尉迟恭死,不能让秦王死!”说完就迈开大步向宫内冲去,守卫的禁兵拦他不住,竟被他一直冲到皇帝寝宫前。
一个太监出来阻拦说:“皇上正在海池泛舟游玩呢。”尉迟恭不等他说完,转身就向海池跑去。
再说高祖李渊,因为三个儿子都没来上朝,还以为是他们互相避嫌,乐得装糊涂不用处理呢。就匆匆结束了早朝,留下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在朝堂待命,自己带着妃嫔们到海池划船玩乐去了。外面打得天翻地覆,他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忽然,他看见岸上有个全副铁甲铁盔的将军,手持长槊,急匆匆奔来。高祖远远地呵斥道:“来的是什么人?”
那将军立刻下马,放下长槊,跪拜道:“臣是尉迟恭!”
高祖警惕地问:“你来干什么?”
尉迟恭回答:“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叛逆。他怕惊动陛下,特地派臣来保卫陛下安全!”
高祖惊诧道:“你起来说话!太子和齐王现在哪里?”
尉迟恭起身答道:“都已被斩首了!”
高祖一听,脸色大变,旁边侍候的妃嫔们也吓得花容失色,浑身发抖。
高祖急忙命令太监去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太监慌忙跑去。
尉迟恭据实禀告完毕,就拱手站在一边。过了一会儿,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都跟着太监来了。
高祖命把船靠岸,问裴寂等人:“想不到今天发生这种事!接下来该怎么办?”
萧瑀和陈叔达异口同声地说:“太子和齐王,自从起兵反隋以来,并没有参与谋划晋阳起兵等大事。一个当了太子,一个封了王爵,也没听说他们有什么功劳。只会挑拨离间你们父子兄弟的感情,在内部制造祸端。只有秦王功勋盖世,朝廷内外都归心于他。为陛下考虑,正该趁这次事变,立秦王为太子,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陛下您就可以垂拱而治,安享清福了。”
高祖这才转惊为喜,说:“这本来就是朕一直以来的心愿啊!”
尉迟恭在旁边,趁机进言道:“陛下既然愿意立秦王为太子,现在外面局势还没完全平定,请陛下立刻下道手令,命令所有军队都归秦王统一节制。”
高祖立刻对宇文士及说:“你马上去起草诏书,等朕回宫就发落!”宇文士及领命而去。
高祖带着妃嫔们,乘车回宫。尉迟恭和裴寂等人也回到朝堂等候旨意。不久,高祖驾临朝堂,宇文士及呈上草拟的诏书。高祖就命令宇文士及到东上閤门(宫门名)宣布诏书,安定人心。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晓谕将士,命令他们全部解散回家。接着对尉迟恭说:“你去把秦王叫来!”尉迟恭像飞一样地跑去了。
当时正值盛暑,高祖敞开衣襟乘凉。忽然看见李世民快步走进来,跪在地上请罪。高祖安慰他说:“最近这些日子,种种流言蜚语,弄得我像曾参的母亲听多了谣言,连儿子都不信了,自己也糊涂了。现在建成、元吉胆敢作乱,死有余辜!只是这事关骨肉亲情,闹到这种地步,真是既可恨又可悲啊!”
李世民抬起头,看见高祖敞着怀露着胸脯,竟然扑上去用嘴吮吸高祖的乳头(古代一种表示极度亲昵和忏悔的举动),同时眼泪簌簌地往下掉,滴湿了高祖的胸口。
高祖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李世民更是放声大哭。
父子俩正抱头痛哭,宇文士及和裴矩等人入宫复旨,自然又是一番劝慰。李世民这才告辞出来,返回秦王府。
秦王府里的人又对李世民说:“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李建成和李元吉各有好几个儿子,应该一起抓来杀了,才能永绝后患!”李世民没有阻止,任凭僚属们去办。
于是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全被抓到,一并处死。
秦王府的僚属们还不罢休,又想搜捕东宫的余党,列了个名单有一百多人。李世民也没有禁止。还是尉迟恭极力劝阻说:“犯罪的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现在已经诛杀,不应该再牵连他们的党羽。如果这样辗转牵连下去,恐怕反而会激起祸乱,还怎么求安稳?”
李世民这才奏请高祖发布大赦令。高祖因此颁布赦文,大意是说:“凶恶叛逆的大罪,只限于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其余党羽,一概不予追究。”又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宣布国家一切政务,都由皇太子处理。
这道诏书一下,李世民虽然还没正式登基当皇帝,但已经跟皇帝没什么区别了。
原太子洗马魏征,曾经劝李建成早点除掉李世民。这事被李世民知道了,就召魏征来见。魏征见了李世民,只是作了个长揖,并不跪拜。
李世民更加生气,呵斥道:“你当初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感情?”
魏征坦然地回答:“要是先太子当初听了我的话,何至于落到今天被杀的下场?从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臣子,还曾用箭射中过齐桓公的衣带钩。人各为其主,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李世民听了,反而转怒为喜,说:“你真是个耿直的人啊!”于是任命他为太子詹事府主簿(官职)。又把之前被贬的王珪、韦珽、杜淹召回朝廷,任命王珪和魏征同为谏议大夫。
不久,李世民查实庐江王李瑗(李渊的堂侄)曾和李建成秘密书信往来,谋划害死李世民。于是命令通事舍人崔敦礼,乘坐驿马快速赶到幽州,召李瑗入京对质。
崔敦礼到了幽州,见到李瑗时,只说皇帝召他入朝,没提对质的事。但李瑗做贼心虚,急忙召将军王君廓来商量对策。
王君廓以前当过强盗,极其凶悍勇猛,投降唐朝后立过不少战功。李瑗想倚重他为心腹,便和他结成亲家。每次有什么谋划,都和他商量。所以这次被召入朝,李瑗也想找他拿主意。
哪知道王君廓另有所图,早把李瑗当成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想借李瑗的脑袋,去讨好新太子李世民,为自己谋取日后的功名富贵。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对李瑗说:“事情变化难料啊!大王您是皇上的侄子,奉命镇守边疆,手握十万重兵,难道就凭一个使者传话,就乖乖跟他进京吗?况且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皇上的亲儿子,尚且遭了大祸。大王您进京,恐怕也未必能自保吧!”说着,还假装擦眼泪。
李瑗听了,激动地说:“你真是为我着想啊!我决定了!”于是下令把崔敦礼关起来,调动军队准备造反,并召北燕州刺史王诜来参谋军事。
兵曹参军王利涉进言道:“大王您现在没有奉皇上的诏书命令,擅自调动大军,这明摆着是造反啊!要是下面的刺史们不听从您的命令,大王您还怎么起事?”
李瑗一听,又害怕犹豫起来,搓着手说:“这…这可怎么办?”
王利涉又说:“山东(太行山以东)一带的豪杰们,以前都跟着窦建德干过,现在都丢了官成了平民,心里肯定有怨气。大王您要是派使者快马通知他们,许诺恢复他们原来的官职,他们肯定愿意为您卖命!然后派王诜去北边联络突厥,让他们从太原南下进攻蒲州、绛州一带。大王您自己整顿兵马从幽州入关。两路大军会合,用不了十天半月,就能夺取中原了!”
李瑗一听大喜,马上把这计划告诉了王君廓。
王君廓却说:“王利涉说的这套,太绕远了!您想想,大王您已经扣留了朝廷使者,朝廷肯定会发兵来打您!您还能慢慢悠悠地去招揽豪杰、联合突厥吗?现在趁朝廷还没发兵,立刻西进,打他个措手不及,才能成功!我王君廓没什么大本事,承蒙大王厚待,愿为前驱!”
这一番话,又把李瑗说动了。李瑗说:“我现在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所有兵马,都交给你调遣吧!”王君廓要了兵符印信,立刻快步走了出去。
王利涉得知这事,慌忙跑来说:“王君廓这人反复无常,万万靠不住!大王您应该把兵权交给王诜。千万别交给王君廓啊!”
李瑗又开始疑神疑鬼,犹豫不决。如此优柔寡断还想造反,也是太可笑了!
突然有人来报:“王君廓调动大军,把王诜骗过去杀了!”
李瑗吓得惊慌失措。紧接着又有人来报:“朝廷使者崔敦礼,已经被王君廓从牢里放出来了!现在他正对士兵们喊话,说大王您要造反,他马上要来攻打大王了!”
李瑗更加惊恐,回头一看,王利涉已经不知跑哪儿去了。他转念一想,王君廓毕竟和自己结了亲家,也许消息是假的?就算是真的,我也可以亲自去问问他,怎么能背叛我到这种地步?于是披上铠甲,骑上马,带着身边几百名亲随,疾驰而出。
正好碰上王君廓迎面过来。李瑗刚想开口质问,王君廓已经大声喊道:“李瑗和王诜勾结谋反,扣留钦差,擅自调兵!王诜已经伏法被诛!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还要跟着反贼李瑗,自寻死路?赶紧回头是岸,帮我诛杀反贼,保你们富贵!”
话音未落,李瑗手下的士兵就全都跑散了。只剩下李瑗一个人骑着马,哪里还能逃脱?王君廓指挥士兵,把李瑗拖下马,反绑起来。
李瑗大骂王君廓:“小人!你出卖我,将来你自己也没好下场!”
王君廓也不跟他废话,直接把他勒死,砍下脑袋送往京城。
朝廷下诏,将李瑗废为平民,提升王君廓为幽州都督。
幽州之乱就此平定,太子李世民派魏征去山东(太行山以东)安抚人心。
来源:深度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