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锌离子电池(ZIBs)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水系电解质的环保特性成为储能新宠。然而,传统ZIBs在低温环境下面临严峻挑战:电解液易冻结导致离子电导率骤降,界面副反应加剧(如析氢反应),锌枝晶生长失控,严重制约其在寒冷气候的应用。固态聚合物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锌离子电池(ZIBs)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水系电解质的环保特性成为储能新宠。然而,传统ZIBs在低温环境下面临严峻挑战:电解液易冻结导致离子电导率骤降,界面副反应加剧(如析氢反应),锌枝晶生长失控,严重制约其在寒冷气候的应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虽能抑制枝晶并提升安全性,但其低温结晶化倾向和高界面阻抗仍是一大瓶颈。
东北师范大学朱广山教授、 张宁教授和海南大学邱天宇副研究员合作团队提出超分子限域策略,通过在磺化多孔芳香框架(SPAF)中原位聚合2-乙基-2-恶唑啉(EtOx),构建刚性-柔性复合电解质SPP。该材料嵌入聚偏氟乙烯(PVDF)基质形成SPP@PVDF膜,在室温下实现5.04×10⁻⁴ S cm⁻¹的高离子电导率和2.74 V电化学窗口。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40℃下的离子电导率较对照组提升8倍,锌对称电池稳定循环3000小时,全电池在极寒环境中循环1000次无衰减。相关论文以“ Confined Polymer Electrolyte Synthesis in Porous Frameworks for Cold-Climate Zinc-Ion Batteries ”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核心技术解析
图1 揭示了材料设计原理:SPAF的磺酸基(-SO₃H)引发EtOx阳离子开环聚合,在纳米孔道内生长聚(2-乙基-2-恶唑啉)(PEtOx)链。PEtOx通过氢键与SPAF自组装形成SPP,其动态溶剂化作用促进Zn²⁺从-SO₃⁻锚定位点解耦,构建连续离子传输通道。基于该电解质的Zn||V₂O₅全电池结构示意图证实了实用可行性。
图1 SPE设计理念与Zn²⁺传输机制。(a) SPAF引发EtOx阳离子开环聚合示意图,聚合反应在多孔框架内限域进行,生成PEtOx链;(b) Zn²⁺传输机制:PEtOx的溶剂化效应促进Zn²⁺从-SO₃⁻基团解耦;(c) 基于SPP@PVDF SPE的Zn||V₂O₅全电池结构图,SPP@PVDF膜通过SPP与PVDF基质混合制备。
图2通过系统表征验证结构:SPAF经磺化后比表面积达812 m² g⁻¹(PAF-1为4766 m² g⁻¹),XPS证实硫含量达11.1 wt.%。聚合后SPP比表面积降至145 m² g⁻¹,FT-IR显示1636 cm⁻¹处酰胺键特征峰,且-SO₃H基团红移证实氢键形成。理论计算揭示PEtOx与SPAF间氢键能达-105 kJ mol⁻¹,流变学测试表明SPP屈服点(10.1%)显著高于SPAF(5.5%),印证超分子组装增强机械稳定性。
图2 SPAF与SPP的制备及结构表征。(a) PAF-1、SPAF和SPP在77K下的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b) SPAF引发EtOx开环聚合示意图;(c) SPP、SPAF和PEtOx的FT-IR光谱;(d) SPP和SPAF在DMF悬浮液中的应变依赖模量图,箭头指示屈服点;(e) SPP粒径分布图,插图为SPP的DMF分散液丁达尔现象;(f) 锌箔、ZnO和SPP-Zn的归一化XANES谱;(g) SPP-Zn和ZnO的EXAFS谱k²加权傅里叶变换拟合曲线;(h) EXAFS谱的小波变换图像。
图3展示SPP@PVDF膜制备优势:溶液浇铸法制备的薄膜(78 μm)表面光滑半透明,TEM显示SPP在PVDF中均匀分散。理论计算证实SPP在PVDF中分散能为-132 kJ mol⁻¹(SPAF为+1454 kJ mol⁻¹),SAXS谱无新增散射峰,而SPAF@PVDF出现聚集特征峰。该膜可折叠成船形,断裂伸长率达68%,柔韧性满足柔性器件需求。
图3 SPP@PVDF SPE膜的制备与表征。(a) 溶液浇铸法制备SPE膜及大面积成膜示意图;(b) SPP@PVDF膜截面SEM图;(c) SPP@PVDF膜光学照片(插图)及超薄切片TEM图;(d) SPP@PVDF膜形貌示意图;(e) SPAF与SPP在PVDF基质中分散能的理论计算;(f) SPP@PVDF、SPAF@PVDF和PVDF膜的SAXS谱;(g) SPP@PVDF膜折叠成小船形状。
图4电化学性能突破:SPP@PVDF在-40℃离子电导率达2.1×10⁻⁴ S cm⁻¹,Zn²⁺迁移数(0.82)远超对照组。锌沉积过电位仅29 mV,对称电池在1 mA cm⁻²下稳定运行3000小时。SEM显示循环后锌负极表面无枝晶,XRD证实(002)晶面择优取向,分子轨道计算表明SPP的HOMO能级(-3.78 eV)更利于电子转移。
图4 Zn负极稳定性/可逆性及传输性能。(a) SPP@PVDF与SPAF@PVDF在不同温度下的Zn²⁺电导率;(b) SPP@PVDF的Zn²⁺迁移数(0.82),插图为极化前后的EIS谱;(c) SPP@PVDF与已报道SPE的Zn²⁺迁移数及电导率对比;(d) SPP@PVDF、SPAF@PVDF和PVDF的LSV曲线;(e) SPP@PVDF的锌沉积/剥离CV曲线;(f) SPP@PVDF基对称电池循环100次后锌箔表面SEM图及XRD谱(黄色曲线为实验数据,绿色为锌标准卡片);(g) 不同电解质组装的锌对称电池在1 mA cm⁻²和0.5 mAh cm⁻²下的循环性能(插图为局部电压曲线);(h) SPP与SPAF前沿分子轨道能级计算;(i) Zn(002)晶面至SPAF界面的平面平均电势;(j) SPAF片段吸附在Zn(002)晶面的电荷密度三维分布侧视图(45°视角)。
图5理论机制阐释:静电势分析显示SPP中Zn²⁺周围电势(+4.35 eV)低于SPAF(+5.44 eV)。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PEtOx链弱化Zn²⁺与-SO₃⁻结合(键长从1.67 Å增至2.06 Å),降低脱溶剂能垒。径向分布函数证实Zn²⁺与SPAF氧原子配位键长(1.73 Å)短于纯PEtOx(2.04 Å),协同促进离子迁移。
图5 Zn²⁺传输机制理论计算。(a,b) SPAF与SPP中Zn²⁺溶剂化鞘层结构的静电势分布;(c) SPP单胞MD模拟图(右侧隐藏PEtOx链,展示SPAF、OTf⁻和Zn²⁺细节);(d,e) Zn²⁺与OTf⁻的均方位移随时间变化;(f) SPP与纯PEtOx电解质的O-Zn²⁺径向分布函数;(g) SPP与SPAF的SO₃⁻-Zn²⁺径向分布函数;(h,i) SPP与SPAF中SO₃⁻-Zn²⁺配位数及SPP与PEtOx中羰基氧-Zn²⁺配位数分析。
全电池验证
图6显示Zn||SPP@PVDF||V₂O₅全电池性能:0.3 A g⁻¹下容量达253.53 mAh g⁻¹,15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4%。柔性软包电池在180°弯折时容量无衰减,可点亮LED面板。图7验证低温性能:-40℃下容量保持35.9%(93.94 mAh g⁻¹),升温后容量完全恢复;极寒环境(0.3 A g⁻¹)循环1000次无衰减,库仑效率99.95%,性能远超近年报道的低温ZIBs(图7f)。
图6 Zn||SPP@PVDF||V₂O₅全电池电化学性能。(a) 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 还原/氧化峰电流与扫描速率平方根的线性拟合;(c) SPP@PVDF基全电池倍率性能;(d) SPP@PVDF、SPAF@PVDF和PVDF基全电池在0.3 A g⁻¹下的充放电曲线;(e) SPP@PVDF基全电池在0.3 A g⁻¹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仑效率;(f) SPP@PVDF软包电池在不同弯折角度下的循环性能;(g) 串联软包电池点亮LED面板的光学照片。
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将聚恶唑啉材料引入锌离子电池领域,通过超分子限域策略同步解决离子传输动力学、界面稳定性和聚合物链柔性难题。SPP@PVDF电解质在-40℃下的长效循环性能(>1000次)和柔性器件适配性,为极地科考、高空无人机等极端环境储能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图7 低温电池性能。(a) 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容量;(b) 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曲线;(c) -40℃倍率性能;(d) -40℃锌对称电池循环性能;(e) -40℃/0.3 A g⁻¹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仑效率;(f) 与近年报道的低温ZIBs性能对比。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