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写作杂谈:让“活鱼”欢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03:43 3

摘要:编前絮语:在我的写作和小县编辑记者生涯中,曾发表过不少新闻和一些文学作品,但在新闻理论刊物和省市党报的交流刊物上发表探讨写作的文章,和在报社、电台等媒体的通联会和文学创作会上,与通讯员、文学爱好者的交流也为数不多,更多的则是在县级部门、单位与基层业余通讯员、文

编前絮语:在我的写作和小县编辑记者生涯中,曾发表过不少新闻和一些文学作品,但在新闻理论刊物和省市党报的交流刊物上发表探讨写作的文章,和在报社、电台等媒体的通联会和文学创作会上,与通讯员、文学爱好者的交流也为数不多,更多的则是在县级部门、单位与基层业余通讯员、文学爱好者叙说自己的写作经历和心得,以及在日记上记录自己的随思随想。现在却偶然想起借助今日头条这个平台,重拾这些过往的东西,也许显得不合时宜,但于我和与我一起走过的人而言,这些陈年旧事,既是对曾经奋斗过的岁月的回忆,也是对过往事业的一种绵润的情怀,或许对后来者也不无某种启示吧。这次展现给朋友们的是20多年前,陕西日报通讯员交流刊物《陕西日报通讯》1999年第12期刊登的我的一篇写稿体会。

让“活鱼”欢跳

——采写《官告民:为辍学少年讨说法》的体会

文/曲歌

上图为部分报纸刊登作者撰写的报道

今年3月,我根据我县“普九”中的首例状告辍学学生家长采写的消息,先后被《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后,引起了较好反响。县委也专门作出决定,对我予以奖励。这里,我将这篇消息采写中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通讯员们交流。

要有独家新闻意识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深切地体会到,有没有独家新闻意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能不能“抓活鱼”,抓到“人无我有”的东西,是能不能出精品的关键之一。

今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捕捉到了我县黄牛铺镇,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多次劝告无效,致使子女辍学的九名家长推上被告席的信息。我立刻意识到,像我们凤县这样的山区农村,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市、乃至全省也属少见。所以,在开庭前,我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避免写稿中出现法律常识上的失误,我专门与县法院联系,自始至终跟随法官采访。

注重“快” 和“新”

为了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发布这条消息,我在开庭的当天,就放弃休息,连夜赶写稿件,使当天开庭的消息,当天就通过县广播站直播了出去,又于当晚打印好稿件,通过传真,向上级新闻单位发稿。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就是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和标题。在筹划这篇稿子的角度、命题上,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我觉得这些年,媒体为了体现我国法制化进程,及人们法制意识的觉醒,报道了大量的“民告官”案例,我何不来个“反弹琵琶” ,将角度选在“官告民”上面;其次,通过这一“官告民” 案,又充分体现出我国的人权状况,对西方对我国的人权状况的攻击,也是一个有力的回击;三是以醒目、独到的角度命题,引起人们对“普九”的关注,使这一新闻发挥其典型指导作用。

果然,消息发出后,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陕西日报》将这一消息发表在4月5日《法纪专刊》的头条,并作为报社的“法纪短新闻大赛”内容。

有言道: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眉目,我对这篇报道的标题是这样设计的:

主题为:官告民:为辍学少年讨说法;

副标题为:凤县黄牛铺镇政府将九名家长推上被告席,

县法院判决家长送辍学子女重返校园。

消息一见报,立即在我县引起轰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全县的依法“普九”工作。同时,一些新闻媒体的朋友,也纷纷来电、来人,询问情况,跟踪采访,说我抓了一条难得的“活鱼”。

上图为作者保存的剪样。

(补充说明:这一报道见报后,《陕西日报通讯》第6期刊登了读者牛吉富《是一篇好稿》的评论文章,认为各级政府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肓法》的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少年辍学比较严重,这样下去,新的文盲将不断出现。报道一是事实新鲜。以往报道中这类稿件几乎没有,可以说是独家新闻;二是教育面广。在《义务教肓法细则》还没有达到普及,特别是村民还不够认识的情况下,以案例形式宣传报道,比单纯宣传《义务教肓法》的效果好,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少年辍学违法;三是政府为子孙后代着想,抓住了根本;四是为扫除文盲找到了好的途径。报道分别获得中国地市报年度新闻奖二等奖、陕西日报“法纪短新闻大赛一等奖)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等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老科协顾问、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