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之前写过一篇短文,意图是告诉大家不要迷信所谓“单晶铜”和“单晶银”,不要默认地以为“单晶”就是更好的线材。很多情况下“单晶”只是个宣传的招牌。今天就这个话题再继续谈几句。
我之前写过一篇短文,意图是告诉大家不要迷信所谓“单晶铜”和“单晶银”,不要默认地以为“单晶”就是更好的线材。很多情况下“单晶”只是个宣传的招牌。今天就这个话题再继续谈几句。
那篇短文我先复制粘贴在此。
——发烧友中间有种高度常见的误解,觉得“单晶铜”一定更好。其实并非如此。先不说所谓单晶铜是否真的一根线只有一个结晶(绝大多数并不是),就算一根线只有一个结晶,也并不意味着声音一定更好听。通行的说法是单晶铜因为结晶少,电子通过的时候不需要穿过晶格之间的“界面”,所以更通畅。但从实际感受来说,单晶铜的声音也更容易发冲,太direct。有些线材厂家是明确不喜欢单晶铜的,更喜欢普通有正常晶格结构的无氧铜。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单晶铜”三个字并不自动地意味着声音比普通无氧铜更好。完全是看具体线的工艺的。(完)
其实就我的了解和观察而言,很多、很多、大把的发烧友,对线材的理解,都是简单粗暴而脸谱化的。音响线材其实要比绝大多数人的理解要更复杂。
什么叫简单粗暴脸谱化?就是凭着几个简单的纬度来判断线材。比如,第一,纯度越高越好,看5N还是6N还是7N来判断。这就是高度常见的一个“粗暴认识”。
其实,迷信N数的发烧友会碰到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相当多的著名欧美线材厂家,是不提N数的,产品描述里根本不提、不写,而最喜欢讲究N数的,是日本厂家,还有一些国产线材。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N数并不太重要,或者说,有更重要的东西。什么是“更重要的东西”呢?具体说,导体里微小的杂质成分比总体纯度更重要!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决定了N数虽然可以参考,但不是对声音影响最大的。所以单纯凭着N数来判断线材的声音好坏,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导体的纯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的,肯定混有杂质。这个“杂质”的具体成分,是哪些金属元素,是对声音影响明显的。
我举个例子,下水道的污水,甚至化工厂的污水,现在经过高度净化处理之后,也是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的,从“指标”来看,完全没问题,但是多少人会去喝?而自然界的泉水,指标还不如“净化处理后的污水”,但给你选择的话,会选指标更高的“净化污水”还是指标低的泉水?所以“杂质的具体来源和成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纯度指标”。
我曾经有一次和美国PAD的创始人Jim Aud老头聊起这个问题。我说日本厂家常吹7N、8N铜,你怎么看,你们怎么不搞?老头满脸嘲笑的神色,说“那些线是在外太空制作的吗?是给宇航员用的吗?”。按他的说法,那么高纯度的铜,只要暴露在地球大气里,一转眼就失去高纯度了,表面被氧化了。所以那么高的纯度只是一种宣传手段,没什么实际作用。
所以,有两个坚强理由:一是杂质成分更重要,而不是导体纯度。二是即便实现了那么高的纯度,实际实用中也会很快因氧化而失去。因此,几N铜、几N银并不重要。这也是很多欧美线材厂家不太在意和宣传几N的原因。
紧随着对纯度N数的迷信之后,排名第二的“粗暴理解”就是所谓“单晶铜/单晶银”了。单晶体,听上去非常好,但是,实质上单晶体的导体并不能保证声音一定更好。事实上,很多好听的线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晶铜/单晶银,但是它们也把自己包装为单晶铜/单晶银,因为很多发烧友认嘛。
实际上的很多好听的发烧线材,是混编的、混合的,是精心“调配”的产物。所以我文章的标题就写了——HiFi音响线材其实也是“调声”的产物,是调声艺术。这一点和HiFi器材是一致的,是一个道理。
Jim Aud老头和我聊天时也提过,那么多年设计和试听线材,他们积累的主要经验,就是音响线材有很多影响声音的环节,包括(而不限于)导体的种类和编绞方式,屏蔽层的物料和做法,绝缘物料,避震网,外皮,焊接方式和焊锡,等等。线材设计就是这些影响声音的环节的排列组合、精心调配,去做出好听的线材。最后肯定还是耳朵判断和收货的。
单就导体而言,很多人的理解可能还局限于一些“指标”,比如电阻率(Resistivity)、导电率(Conductivity)。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的吗?从物理和电气角度看,似乎如此,但是从HiFi音响的角度,并非如此!这是音响发烧和“工业用途”的一个关键区别。
很多年前,我刚认识日本TiGLON的老板冲野先生时,就问过他,为什么TiGLON当时的线材喜欢用多股细铜线(上百根很细的OFC铜丝)而不用流行的PCOCC单晶铜。他回答说不喜欢纯单晶铜的声音,因为听感太“冲”,不如多股细铜线细致耐听。
这个回答其实很典型。指标太高的导体,包括导电率超过100%的单晶银、单晶铜,实际使用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就是“太偏素质”甚至产生冲野先生所说的“冲”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才会逐渐认识到HiFi音响线材其实并不是导电率越高、电阻率越低就越好的。一些技术参数太高的线材,会出现声音偏素质、直白、发冲不耐听的问题。
再说一次,这个道理其实和HiFi器材是相通的——不是技术参数越高,就一定声音越好听的。技术参数绝不是唯一的纬度。必须靠耳朵收货的。如果哪个器材是以技术参数作为唯一的追求做出来的,基本可以判断它不会好听,甚至可能很难听。
所以HiFi线材其实和HiFi器材一样,也是依赖“调声”的。公认优秀的线材,是精心调配出来的,而绝不是粗暴地用素质最高、参数最优的导体“量大管饱”做出来就行的。
事实上,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日本的金属冶炼那么发达,比如PCOCC单晶铜冶炼工艺就是日本人发明出来的,但日本优秀的音响线材却不多,让欧美线材厂家占了上风?其实关键不在于金属冶炼技术,还是在于调声的水平。像日本古河(Furukawa),PCOCC就是他家的技术,为什么发烧友普遍不喜欢古河的线材呢?为什么普遍认为古河的线材声音直白不好听呢?差距不在于工艺,而就在于“调声”,仅此而已。
当然日本人不傻,近年来一些日本厂家的调声水平也上来了,像TiGLON的冲野先生很早就认识到“素质”不是唯一重要的,要讲调声和实际听感。这是他那一代设计师的进步。日本老一辈的厂家,很多是迷信“素质”和“参数”的,所以做出来的线材经常是素质很高,但并不好听(不光线材,日本老一代的功放和喇叭也常常如此)。
至于HiFi线材具体如何“调声”,其实里面有很多know-how性质的东西,也就是不会公开的东西,感兴趣的话需要你自己去拆解和分析。没有厂家会把自己真正核心的东西写下来给大家学习。影响声音的环节就那些,具体的做法,“各有巧妙不同”。再举个例子,David Laboga(大佬线)公开说过他家使用的焊锡是自己特制的,是声音的秘诀之一。别家就算知道了又能怎么办呢?
从发烧友的角度,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发烧线材不是N数可以决定的,不是“单晶铜/单晶银”就一定更好的。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单晶铜线”实质上并不是100%的真正单晶铜(因为那样会不好听),而是混合的,他贴着“单晶铜”的标签只是因为这样受欢迎、显得有档次罢了。细究下去,各家HiFi线材厂有自己的声音理念,追求和审美都是不同的。HiFi线材好玩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来源:小园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