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村口坑洼小路变成平整水泥道,到农家旱厕改造成卫生冲水厕,从田埂边架起灌溉管网,到村头修起蓄水塘坝,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
近年来,乡村振兴的脚步在田野间越走越实。
从村口坑洼小路变成平整水泥道,到农家旱厕改造成卫生冲水厕,从田埂边架起灌溉管网,到村头修起蓄水塘坝,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
这些本是给土地“添底气”、给农活“省力气”的好事,却在一些地方打了折——有的灌溉管刚埋半年就裂了缝,水顺着缝隙往地里渗;有的机耕道窄得像条“羊肠路”,小型收割机都得小心翼翼才能过;更有少数地方,靠着编台账、填假数应付检查,把好事做成了“面子工程”。
如今,一份覆盖全国的农田设施排查方案已经启动,要给这些“带病”的工程做次彻底体检。
从设施质量过不过关,到国家投的钱花到了哪儿,再到建好后有没有人管,每个环节都要查仔细、弄明白。
这样的排查,藏着农民的心里话。
两年前,河南有个县花了上千万元搞高效节水灌溉,结果用的管子耐压不够,不到一年就爆了好几个地方。
旱季里,看着水从裂缝里“跑”掉,地里的玉米叶子卷成了筒,村民急得直跺脚。安徽一个村子的机耕道更让人窝火,修好后才发现比设计的窄了快一半。
村民新买的大型播种机宽了半米,怎么也开不进田,最后只能靠人工弯腰点播,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这条“便民路”成了搁在田边的摆设。
更让人揪心的是个别地方的“图纸工程”。为了套取补贴,图纸上画满了“高标准农田”,田埂笔直、管网纵横,可到实地一看,杂草长得比人高,连个灌溉的水龙头都没有。
国家的真金白银就这么打了水漂,农民看着心疼:“这钱要是花在正地方,咱的地能多打多少粮啊!”
这次排查,就盯着三个关键处。
头一个是工程质量。管子够不够厚、水池防不防渗、机耕道承不承重,这些都是硬杠杠。去年全国抽查时,查出的1万多个问题里,六成是输水管道裂了、蓄水池漏了这类“基础病”。
这些问题不解决,设施用不了几年就成了废铁,农民白盼一场。
第二个是钱花得对不对。审计时发现,个别省份有3%的农田建设资金没用到田地里,有的被拿去盖了办公楼,有的甚至给干部发了福利。要知道,这笔钱是给土地“输血”的,每一分都该渗进泥土里,绝不能成了“糊涂账”。
第三个是建好后有没有人管。现在全国大概15%的农田设施处于“没人管”的状态:水泵坏了,找不着人修;闸门锈死了,没人来换。新设施慢慢变旧、变废,就像给地里埋了堆“铁疙瘩”,这种浪费得赶紧刹住。
这次排查的法子,也透着股实在劲儿。
工作组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接往田间地头扎。蹲下来摸一摸管道,看看有没有锈迹;踩一踩路面,试试结不结实;掀开蓄水池的盖子,瞧瞧漏不漏水。
第三方检测机构带着专业仪器上门,混凝土强度够不够、管道抗压行不行,一项项出报告,数据说话最实在。
天上还有“千里眼”帮忙。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对着田地拍,图纸上标的“灌溉区”,实地是不是真有管网?规划的“机耕道”,是不是真能走农机?一比对就清清楚楚,想瞒都瞒不住。
最关键的是,农民成了“监督员”。山东搞试点时,村口贴了公示栏,村里开了代表会,让大伙儿有啥说啥。
23条来自田间的意见被一条条记下来,最后都改到位了。有位大爷说:“咱天天跟地打交道,设施好用不好用,咱最清楚。能让咱说话,这事儿才能办得靠谱。”
查出问题不是完事儿,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所有问题都要建个“明白账”:哪块地的管道裂了,谁施工的、谁验收的、谁来整改,都写得清清楚楚。
整改不到位,这账就销不了号。明年国家给的补贴,也得看这次排查的结果——问题多的地方少给点,倒逼大家把事儿办扎实。
长远来看,还得立下规矩。项目规划时,多问问村民的想法;施工时,得有专门的人盯着质量;验收时,找专业的人来评估,不能光看表面光鲜。
江苏有个做法挺好,把设施管护交给专业公司,签好合同,哪坏了啥时候修好都写明白。这么一来,设施完好率从原来的70%涨到了95%,真正做到了“建好又管好”。
要知道,好的农田设施是能让土地“多产粮、少费劲”的。有村民算过一笔账:地里装了节水灌溉,一亩地能多收百十斤粮食,浇水的成本还能降三成。可要是建不好、管不好,投入越多,失望就越大。
这次排查不是“一阵风”,是要给农田设施扎下“长效管护”的根。农民朋友要是发现问题,尽管说——村口的意见箱、乡镇的举报电话,都是能说话的地方。说出来才能有人管,藏着掖着反而耽误了好日子。
让每一分投入都结出饱满的谷穗,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这事儿,需要咱们一起盯着、一起使劲。
来源:清晨跑步的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