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571 年,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的李氏将门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李诠为他取名 “靖”,寄望他能像西汉名将李广一样平定四方。这个男婴就是后来大唐的 “军神” 李靖,祖父李崇义曾任北魏殷州刺史,父亲官至北齐赵郡太守,而他的舅舅更是隋朝灭陈的头号功臣 ——
从死囚到名将:乱世中的命运转折
公元 571 年,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的李氏将门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李诠为他取名 “靖”,寄望他能像西汉名将李广一样平定四方。这个男婴就是后来大唐的 “军神” 李靖,祖父李崇义曾任北魏殷州刺史,父亲官至北齐赵郡太守,而他的舅舅更是隋朝灭陈的头号功臣 —— 韩擒虎。
孩童时的李靖常溜进舅舅的军营,蹲在沙盘旁看将领们推演战术。一次韩擒虎指着地图问他:“若敌军据守潼关,该如何破城?” 七岁的李靖拿起木杆,绕到沙盘西侧:“从蒲津渡偷渡黄河,直取长安,潼关之敌不战自溃。” 韩擒虎闻言大笑,抱着他对部下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能与我论孙吴兵法者,唯此子耳!”
成年后,李靖通过科举入仕,任长安县功曹。虽只是芝麻小官,他却手抄《孙子兵法》批注十余卷,在县衙后院用石子摆阵推演。同僚嘲笑他 “纸上谈兵”,他却正色道:“今日磨剑,为的是他日挥剑定天下。” 大业末年,他升任马邑郡丞,负责抵御突厥,正是这个职位让他卷入了改朝换代的洪流。
当时太原留守李渊暗中招兵买马,李靖察觉异动。他发现太原城内粮草消耗异常,铁匠铺昼夜不停打造兵器,连驿站的马匹都被征调一空。李靖连夜写好密信,伪装成囚徒,让随从推着囚车,谎称押解重犯赴江都禀报隋炀帝。行至长安时,关中已乱,道路阻断,他被李渊的军队俘获。
武德元年(618 年),刑场之上,刽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李靖望着天空,突然朗声道:“公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奈何以私怨杀壮士?” 李渊闻言一怔,仔细打量这个敢在刑场上叫板的囚徒。此时李世民恰好路过,他早就听说过李靖的才名,赶紧上前跪地求情:“父亲,此人精通兵法,若能为我所用,必成利刃。” 李渊沉吟片刻,下令松绑。
被带到李世民面前时,李靖深深一揖:“多谢二公子救命之恩,李靖愿效犬马之劳。” 李世民扶起他说:“先生不必多礼,当今乱世,正需先生这样的人才。” 这次死里逃生,让李靖从隋朝旧吏蜕变为大唐的开国功臣,也让他找到了真正值得辅佐的明主。
起初,李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李世民府中做些参谋工作。但他并未消沉,而是利用这段时间研究大唐的兵力部署和各地的地形地貌,为日后的征战做准备。有一次,李世民召集府中幕僚讨论如何平定洛阳的王世充,众人各抒己见,只有李靖沉默不语。李世民问他:“先生为何不言?” 李靖起身答道:“王世充据守洛阳,城防坚固,粮草充足,硬攻难以奏效。不如先扫清洛阳周边的据点,切断他的粮草供应,再围而不攻,等他弹尽粮绝,自然会投降。” 李世民听后,对他更加赏识。
南平萧铣:长江之上的破局奇谋
武德四年(621 年),割据江陵的萧铣成了大唐的心腹大患。这位梁朝后裔坐拥四十万大军,以长江为天险,战船密布三峡,扬言 “欲跨江北上,复我梁室”。李渊召集群臣议事,将领们大多主张强攻,只有李世民力排众议:“萧铣凭水为固,需用智破之,李靖可担此任。”
李渊有些犹豫,毕竟李靖是降将,让他掌握重兵不太放心。李世民又说:“可以让李孝恭担任统帅,李靖做行军总管,辅佐他指挥。这样既能发挥李靖的军事才能,又能保证军队的控制权。” 李渊这才点头同意。
李靖接到任命时,正在府中研究长江流域的地图。他把萧铣的地盘划分为十几个区域,标注出每个区域的兵力分布、粮草储备和地形特点。得知自己要辅佐李孝恭,他没有丝毫不满,反而主动去拜访李孝恭:“赵郡王,萧铣势大,不可轻敌。我有一些关于水战的想法,想和您探讨一下。”
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虽然出身宗室,但为人谦逊,知道李靖有真本事,连忙请他入座。李靖铺开地图,指着江陵说:“萧铣的核心在江陵,周围有岳州、潭州等重镇作为屏障。我们要打江陵,必须先切断这些重镇的联系,孤立萧铣。” 他又指着长江支流说:“现在是秋天,长江水位上涨,水流湍急,萧铣肯定以为我们不会出兵,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李孝恭有些担心:“水流太急,战船不好控制,要是遇到敌军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李靖笑着说:“兵贵神速,正因为水流急,我们才能出其不意。萧铣的军队分散在各地,一时难以集结,我们趁机顺流而下,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武德四年(621 年)九月,唐军在夔州集结。李靖下令赶造战船,训练水军。他亲自登上战船,教士兵们如何在急流中掌舵,如何利用水流速度发起进攻。有个老水手嘲笑他:“大人,您一个文官出身的,懂什么划船?” 李靖二话不说,拿起船桨亲自示范,只见他调整姿势,随着水流节奏划动,战船在湍急的江水中平稳前行,吓得老水手赶紧跪地认错。
十月,唐军正式出发。船队顺着长江东下,一路上果然没遇到像样的抵抗。萧铣的守军都以为唐军会等水位下降后再来,好多士兵还回家秋收去了,军营里只剩下些老弱残兵。唐军轻松攻占了荆门、宜都等沿江重镇,很快抵达夷陵(今湖北宜昌)。
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领三万精兵驻守夷陵,得知唐军来袭,连忙率军迎战。唐军将领们见敌军人少,纷纷请战:“敌军兵力不足,我们一鼓作气就能击溃他们!” 李靖却拦住他们:“文士弘是萧铣手下最能打的将领,他的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虽然人数少,但战斗力很强。他们刚刚失去荆门,士气正旺,我们不能硬碰硬。”
可将领们急于立功,根本听不进去。李孝恭也觉得机不可失,下令出击。结果唐军大败,损失惨重,不少战船被敌军缴获。文士弘的士兵们纷纷跳上唐军战船,抢夺财物,连盔甲都扔在一边,军营里一片混乱。
李靖站在高处,见敌军军纪涣散,立刻下令:“全军出击!” 早已整装待发的唐军战船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文士弘的士兵们还在忙着分赃,根本没反应过来,就被唐军杀得大败。李靖率军追击了三十多里,斩杀敌军万余人,缴获战船三百多艘,连文士弘都差点被俘虏,只带着少数残兵狼狈逃窜。
唐军乘胜前进,直逼江陵。李靖看着江陵城的高大城墙,对李孝恭说:“江陵城防坚固,粮草充足,硬攻肯定不行。我们得想个办法,让萧铣的援军不敢来。” 他下令把缴获的战船全部解开绳索,任其顺流而下。
部下们急得跳脚:“大人,这些战船是我们好不容易缴获的,怎么能扔了?” 李靖解释道:“萧铣在江南还有十几万援军,要是他们赶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这些战船顺流而下,援军看到了,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肯定不敢前进。”
果然,萧铣的援军在途中看到江面上漂浮的战船,以为江陵已破,都停滞不前。萧铣在江陵城里等不到援军,粮草也渐渐耗尽。有大臣劝他突围,萧铣叹着气说:“我起兵是为了复兴梁朝,现在大势已去,要是突围,只会让百姓遭殃。不如投降,保全江陵百姓。”
武德四年(621 年)十二月,萧铣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李靖率军进入江陵,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有将领建议没收萧铣部下的财产,犒赏士兵,李靖坚决反对:“我们讨伐萧铣,是为了平定天下,不是为了掠夺财物。要是掠夺百姓,只会失去人心。” 他下令保护百姓财产,还开仓放粮,救济贫困百姓,江陵百姓纷纷称赞唐军仁义。
平定萧铣后,李渊论功行赏,封李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当赏赐送到李靖府里时,他看着那些金银珠宝,却没什么喜色。他对家人说:“这些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体将士用命换来的。” 后来,他把大部分赏赐都分给了部下,自己只留下了几本书和一把陪伴多年的佩剑。
北击突厥:雪洗国耻的奇袭之夜
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一直是心腹大患。突厥骑兵经常南下骚扰,抢粮食、掠人口,甚至在武德九年(626 年)打到长安城外的渭水北岸,逼迫刚登基的李世民签订了 “渭水之盟”—— 虽然李世民表面上答应了突厥的条件,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
贞观三年(629 年),突厥内部发生分裂,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互相攻伐,加上遭遇雪灾,牲畜大量死亡,实力大减。李世民觉得时机成熟,决定北伐突厥,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领十几万大军兵分六路,向突厥发起进攻。
出发前,李世民在朝堂上对李靖说:“突厥欺我大唐多年,渭水之盟是朕的耻辱。这次北伐,全靠你了。” 李靖躬身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贞观四年(630 年)正月,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发,向突厥颉利可汗的王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进军。一路上,积雪没到膝盖,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好多人的手指都冻僵了,拉不开弓弦。李靖让人烧起篝火,给士兵们烤手暖身,还亲自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他对士兵们说:“突厥人以为我们怕冷,肯定不会防备,这正是我们立功的机会!”
骑兵们士气大振,顶风冒雪前进,日夜兼程。经过十几天的跋涉,终于抵达定襄城外。李靖让人换上突厥人的服装,混入城中侦查,得知颉利可汗正在举办宴会,庆祝战胜突利可汗。李靖当机立断,下令发起突袭。
三千骑兵像神兵天降,冲进定襄城。突厥人正在喝酒跳舞,根本没反应过来,宴席瞬间变成了战场。颉利可汗吓得魂飞魄散,连盔甲都没来得及穿,就带着亲信骑马逃跑。李靖率军攻占定襄,俘获了隋炀帝的萧皇后和齐王杨暕的儿子杨政道,还缴获了大量珍宝和战马。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高兴得睡不着觉,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在白登,没能报仇;现在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就攻克了定襄,洗刷了渭水之盟的耻辱,这是多大的功劳啊!” 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李靖,说:“朕听说你立下大功,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你真是朕的韩信、白起啊!”
颉利可汗逃到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附近)后,知道自己不是唐军对手,就派使者向唐朝求和,说愿意举国投降,还表示要亲自到长安朝见李世民。李世民知道颉利可汗是想拖延时间,等待春天到来后草长马肥,再逃到漠北重整旗鼓。他表面上答应求和,派鸿胪卿唐俭去安抚颉利可汗,暗地里却命令李靖继续进军。
李靖接到命令时,正在和副将张公瑾商议军情。张公瑾有些担心:“陛下已经答应颉利可汗投降,还派了唐俭去安抚,我们要是进攻,岂不是违背了陛下的命令?而且唐俭还在突厥营中,要是被误伤了怎么办?”
李靖说:“颉利可汗狡猾得很,他只是想拖延时间。我们要是现在退兵,等他逃到漠北,就很难再消灭他了。唐俭是国家重臣,但为了大局,只能委屈他了。” 他又分析道:“现在唐俭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肯定放松警惕,我们趁机突袭,定能一举歼灭突厥主力。”
于是,李靖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携带二十天的粮草,悄悄向颉利可汗的营地进发。途中遇到突厥的侦察兵,唐军二话不说就冲上去将其歼灭,避免走漏消息。离突厥营地还有十里时,李靖下令停止前进,派苏定方率领二百名骑兵作为先锋,趁着夜色悄悄摸到突厥营地附近。
苏定方带领骑兵摸到突厥营地外,正好刮起大风,沙尘漫天。他们借着风势,冲进突厥营地。突厥人以为是沙尘暴来了,纷纷躲进帐篷里,根本没发现唐军。苏定方下令放火烧帐篷,顿时火光冲天,突厥营地一片混乱。
李靖率领大军随后赶到,发起总攻。突厥军队失去指挥,乱作一团,士兵们四处逃窜。颉利可汗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想逃往吐谷浑,结果被唐军俘虏。这场战役,唐军斩杀突厥士兵万余人,俘虏男女十余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头,东突厥从此灭亡。
当李靖带着颉利可汗回到长安时,李世民亲自到城外迎接。他笑着对颉利可汗说:“你当年在渭水北岸威胁朕,没想到今天会成为朕的阶下囚吧?” 颉利可汗羞愧地低下了头。李世民又对李靖说:“你平定了突厥,让大唐边境从此安宁,朕要重重赏你!”
李靖却推辞道:“这都是陛下指挥有方,将士们奋勇作战的结果,臣不敢居功。” 李世民听了更加高兴,封他为代国公,赏赐绢帛千匹,良田百亩。
西灭吐谷浑:花甲老将的高原传奇
贞观八年(634 年),吐谷浑可汗伏允率军侵犯唐朝边境,掠夺凉州(今甘肃武威)。李世民决定派兵讨伐,可放眼朝堂,能担此重任的将领不多。李孝恭身体不好,尉迟恭年事已高,年轻将领又缺乏经验。李世民想来想去,想到了已经 64 岁的李靖。
可李靖已经退休在家,而且前些年征战时落下的旧伤时常发作,李世民有些犹豫,就派使者去试探李靖的意思。使者到了李靖府里,见他正在院子里打太极,动作虽然缓慢,但一招一式都很有力。使者说明来意后,李靖立刻停下动作,眼神变得锐利起来:“陛下是不是想讨伐吐谷浑?要是信得过老臣,臣愿意挂帅出征!”
使者回去禀报,李世民又惊又喜,立刻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西征。出发前,李靖的妻子劝他:“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就别去受这份罪了。” 李靖握着妻子的手说:“我这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现在国家需要我,我怎么能退缩?就算死在战场上,我也心甘情愿。”
贞观九年(635 年)正月,李靖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吐谷浑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到处是雪山、戈壁和沼泽,行军极为困难。李靖让大军分成南北两路,北路军由他亲自率领,南路军由侯君集、李道宗率领,两路大军夹击吐谷浑。
北路军刚进入吐谷浑境内,就遇到了顽强抵抗。吐谷浑的骑兵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唐军,抢走唐军的粮草和战马。有一次,唐军的粮草被吐谷浑骑兵抢走,士兵们断了粮,只能煮野菜充饥。李靖鼓励士兵们:“吐谷浑人就像惊弓之鸟,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打败他们!” 他让人找来当地的向导,了解地形后,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绕到吐谷浑骑兵的背后,发起突袭,夺回了被抢走的粮草,还俘虏了不少吐谷浑士兵。
南路军的处境更加艰难。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领大军深入吐谷浑腹地,一路上翻雪山、过戈壁,好多士兵因为高原反应晕倒在地,还有些士兵被冻伤、饿死。有将领建议撤军,侯君集说:“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要是现在撤军,就前功尽弃了。李总管还在北路等着我们会师,我们绝不能放弃!” 他们让人杀掉战马充饥,继续前进。
五月,南北两路大军在乌海(今青海苦海)会师。伏允见唐军势大,就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把牛羊赶到草原深处,然后率领主力向西逃跑,想把唐军拖垮。李靖识破了伏允的计谋,下令兵分两路追击:他自己率领北路军沿着青海湖北岸追击,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领南路军沿着青海湖南岸追击。
李靖率领北路军追击了一千多里,一路上多次与吐谷浑军队激战。在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唐军斩杀了吐谷浑的一个亲王,缴获了大量牛羊,补充了粮草。在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唐军与伏允的主力展开大战。伏允亲自率军冲锋,唐军将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薛万均被流箭射中,从马上摔下来,薛万彻赶紧冲过去保护他,两人浴血奋战,终于击退了吐谷浑军队。
南路军在追击途中同样历经艰险。他们穿越海拔四千米的星宿海时,不少士兵因缺氧晕倒,侯君集让人用担架抬着伤员前进。有个叫王二狗的年轻士兵,家乡在关中,参军才半年,因高原反应咳血不止,拉着侯君集的衣角哭道:“将军,我想家了,我快不行了。” 侯君集掏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塞给他:“挺住!等我们打胜仗了,就带你回家见爹娘。” 王二狗咬着干粮,挣扎着站起来继续前进。
在柏海(今青海扎陵湖),南路军追上了吐谷浑的后卫部队。李道宗身先士卒,手持长槊冲入敌阵,槊尖上挑着敌军旗帜,身后士兵奋勇冲杀,斩杀敌军数千人。侯君集率军绕到敌军后方,切断退路,敌军投降者达万余人。
六月,李靖率北路军抵达且末(今新疆且末),得知伏允逃至突伦川(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当即下令:“继续追击!” 部下劝阻:“此地离长安已万里之遥,沙漠无水草,恐难生还。” 李靖指着沙漠尽头:“伏允一日不除,边陲一日不宁。” 他让人杀了随军的骆驼,用驼血解渴,带着士兵们踏入茫茫沙漠。
沙漠中白天酷热难耐,沙子烫得能烤熟鸡蛋,士兵们渴得嘴唇干裂;夜晚寒风刺骨,只能相拥取暖。有天夜里,李靖发现一个士兵偷偷哭泣,询问得知他的水壶空了,已经两天没喝水。李靖解下自己的水壶递过去:“我这里还有半壶,你先喝。” 士兵哽咽着说:“将军,您更需要水。” 李靖佯怒道:“让你喝就喝,打赢了仗,还怕没水喝?”
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唐军终于在突伦川追上伏允。此时伏允身边只剩数百人,见唐军如神兵天降,吓得魂飞魄散。李靖一声令下,唐军冲杀过去,伏允的部下纷纷投降,伏允本人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所杀。其子慕容顺见大势已去,向唐军献上降表,吐谷浑从此成为唐朝的属国。
班师途中,李靖的旧伤复发,咳血不止。李世民派来的太医诊治后,劝他静养,他却笑着说:“我这一生,马背上的日子比床上多,这点伤算什么?” 当大军抵达鄯州时,当地百姓捧着酒浆迎接,一位白发老者跪在路边:“将军平定吐谷浑,我们再也不用受战火之苦了!” 李靖翻身下马,扶起老者:“这是大唐的疆土,保护百姓是我们的本分。”
兵法传世:超越时代的军事智慧
平定吐谷浑后,李靖彻底退隐,将毕生用兵经验整理成《李卫公兵法》。这部著作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凝结了他实战中的血泪教训,其中 “料敌如神” 的智慧尤为后人称道。
在《李卫公问对》中,他记载了与李世民的多次军事对话。一次李世民问:“萧铣据长江天险,你为何敢在汛期进军?” 李靖答道:“兵者诡道也,敌以为险,我偏用险。汛期行船虽难,但敌军松懈,此乃战机。” 他进一步解释:“判断战机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心向背 —— 萧铣苛待百姓,其军虽众却无战心,故能一击而破。”
对于突厥之战,他强调 “速战速决” 的精髓:“突厥人逐水草而居,分散难聚,若不趁其溃败时穷追猛打,待其 regroup(重新集结),必成后患。” 书中还详细记录了突袭定襄时的战术细节:骑兵如何分组交替前进以保持体力,如何利用突厥语暗号混过哨卡,甚至连战马夜间喂食的草料配比都有记载。
李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的 “五行阵” 将步兵、骑兵、弩兵有机结合,在冷兵器时代堪称 “移动堡垒”。北宋名将狄青平定侬智高时,就照搬了这套阵法;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 “鸳鸯阵”,也能看到五行阵的影子。更难得的是,他强调 “慎战”,在《兵法》序言中写道:“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恃强好战,虽胜必亡。”
晚年的李靖常与弟子讨论兵法,有个叫郭孝恪的青年将领问:“将军一生胜仗无数,有没有遗憾?” 李靖沉默良久,说:“当年突袭突厥,唐俭险些遇害,至今想来仍心有不安。用兵者当兼顾仁义,这是我晚年才悟透的道理。”
功成身退:一代军神的最后岁月
贞观十一年(637 年),李靖被封为卫国公,却多次上书请辞。李世民在批复中感慨:“自古功臣多居功自傲,卿却激流勇退,真乃社稷之福。” 特许他每月只上朝两次,其余时间在家休养。
退隐后的李靖住在长安城南的庄园,每日清晨临摹《孙子兵法》,午后在菜园劳作。他种的萝卜清甜多汁,邻里争相讨要种子,他总是笑着说:“这和打仗一个理,深耕细作才能有收获。” 有次李世民微服私访,见他戴着草帽在地里锄草,打趣道:“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如今成了农夫?” 李靖放下锄头行礼:“陛下,治田与治兵无异,都要用心。”
贞观十九年(645 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李靖带病到长安城外送行。他拉着大将李勣的手,嘱咐道:“辽东多山,易守难攻,切记不可轻敌。可派一支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 后来李勣依计行事,果然大破高句丽援军。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春,李靖病重。李世民派太子李治到府中探望,见他躺在床上,气息微弱,仍念叨着边疆防务:“西域诸国…… 需派良将镇守……” 李治含泪点头:“外公放心,孙儿记下了。”(李靖之女嫁与李世民之子,故李治称其外公)
五月十八日,这位历经三朝、平定四国的战神溘然长逝,享年 79 岁。李世民罢朝五日,命人将其陪葬昭陵,墓碑上刻满他一生征战的路线图。出殡那日,长安百姓自发沿街相送,有当年被他从突厥解救的汉人,有受他恩惠的吐谷浑降民,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兵,捧着当年他赏赐的刀剑,哭声响彻街巷。
开元十九年(731 年),唐玄宗将李靖列为 “武庙十哲”,与孙武、吴起并列。后世军事家谈及他,无不推崇备至。《旧唐书》评价他:“临机果,料敌明,凡所征战,未尝败绩。” 而他留给历史的,不仅是大唐万里疆土,更是 “智、勇、仁、慎” 四字将军之道 —— 这或许正是他超越古今名将的根本所在。
来源:笑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