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普京不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学,他作为一位大国的领导人也肯定明白,俄罗斯除了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友邦,尤其在俄乌战场炮火连天、美国对俄罗斯反复施压的当今世界。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普京不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学,他作为一位大国的领导人也肯定明白,俄罗斯除了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友邦,尤其在俄乌战场炮火连天、美国对俄罗斯反复施压的当今世界。
2025年7月中旬,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他惯常的商人腔调宣布:俄乌若不能在50天内坐到同一张桌前进行停战谈判,华盛顿将祭出“前所未见的关税海啸”。
然而50天期限像一条橡皮筋,被特朗普过分灵活的大脑回路一刺激,忽然缩成10到12天。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用一段深夜视频回敬:“每缩短一天,就是把人类往核冬天再推一步。”
特朗普显然被激怒——第二天,他干脆把经济制裁升级为战略威慑。他作为总统,以三军总司令的身份命令:两艘核潜艇“应被调至适当海域”。于是,原本一份经济最后通牒在他的社交平台的电子信号波纹中演化成核暗示,世界舆论瞬间哗然。
特朗普的算盘并不复杂:用极限倒计时逼迫莫斯科在谈判桌上让步,同时将国内选民的注意力钉在他的“强人”形象上。但克里姆林宫读出的却是美国的战争威胁。
好家伙!没想到五角大楼真的动手了!多国媒体及军事评论专家原来以为:“特朗普应该只是吓唬人,他不会真的派出核潜艇。”但现在看来,特朗普并非放空炮。
8月1日正午,白宫南草坪的麦克风早已经收干了清早的露水,特朗普用一句“我已下令”,貌似包含八面威风的气魄,把美军两艘核潜艇的动向推向全球头条。
五角大楼发言人拒绝透露艇号与型号,只含混说“已在航行之中”。世界各国防务专家猜测,大概率是常驻大西洋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或刚结束中东任务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无论哪一型号,真正的潜台词是“可见的不可见”——潜艇神出鬼没,但它的蛛丝马迹却又在卫星与海底声纳的交叉监视之下。
特朗普要的就是这种“模糊”感觉:既让美国国内观众看到美军的肌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他特朗普的肌肉,又让克里姆林宫感到如有芒刺在背。
莫斯科的回应带着几分昔日冷战老手的轻蔑,俄罗斯国防部称“美军水下动态早在我们声纳全程监控之内”,所以根本“不构成新威胁”。这既化解了白宫的戏剧张力,也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就在特朗普发布美军核潜艇部署的同一天,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部发出简短命令:“按年度计划,有关战略核潜艇立即转入战斗巡逻。”该艇携带的16枚“布拉瓦”导弹可各自分导,射程足以覆盖美国东海岸。
更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在鄂霍次克海摆开冷战后最大规模的“雷霆-2025”核演习:三艘“北风之神”级与两艘“亚森”级攻击核潜艇同时下潜,模拟对美国航母战斗群发动饱和打击。
俄军演习导演部甚至罕见地公开无人机航拍画面——一艘“亚森”级在冰层下破冰而出,如同鲸背顶开白色穹顶。
俄军显然想告诉外界尤其告诉特朗普:你已经部署,我就严阵以待;你如果升级,我将奉陪到底。
不论如何,莫斯科肯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国际支持。
中俄两国领导人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肯定,中俄两国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然而,中俄两国并没有结成盟国。
今天的中国不与俄罗斯结盟,并非权宜的“外交摇摆”,而是历史伤痕、现实利益与长远战略三重考量的结果。
首先,回顾历史,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曾被称作“兄弟血盟”。十年后,意识形态的冲突、长波电台以及联合舰队的争议、珍宝岛冰天雪地里的枪炮声,把“血盟”撕成了“血痂”,把“盟约”变成了“枷锁”。
其次,更重要的是当今的实际利益。
中国-欧盟、中国-美国年贸易额平均大概是 7000-8000亿美元,而中俄贸易2024年仅2448亿美元。所以,中俄一旦缔结军事同盟,欧美对华技术、资本输出与对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必然瞬间收窄,造成重大的损失。
俄罗斯的核心诉求是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发展空间与反北约东扩;我国的优先目标则是产业链升级、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俄的两条轨道基本上并列同行,却不完全同向。因此,如果强行并轨,中国有可能被拖入与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高加索或东欧冲突。
此外,从长远利益看,不结盟意味着中国在联合国、G20、金砖、上合等多边场合可左右逢源:既能与俄罗斯共同倡议“多边主义改革”,也能与印度、巴西、南非协调“全球南方”立场。
结盟是冷战遗物,协作才是新时代的最优外交方式。中国和俄罗斯以“不结盟”换取的是各自在全球舞台上更多的表演机会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克里姆林宫从不讳言对华合作的分量,但普京在7月底的一场闭门会议上坦言:“如果我们把全部砝码放在北京一侧,天平就会倾斜,而倾斜的天平无法赢得长期平衡。” 这段话被俄《生意人报》概括为“向东看 2.0”——既要稳住对华能源大单,也要在“全球南方”开辟新支点。
于是,俄方加速与印度签署北极航道合作协议,与土耳其敲定第二座核电站融资,与沙特、阿联酋讨论“欧佩克++”天然气版图的扩容。用一位俄外交官的话说:“中国是我们的氧气,但氧气之外,还需要面包、盐和盟友的掌声。”
8月6日,伏尔加河畔迎来一场看似与“对抗”毫无关联的盛会——第四届欧亚生态环境保护区论坛。邀请函被悄悄递到十五国环境部长手中:印度、伊朗、越南、南非、巴西、埃及、哈萨克斯坦、蒙古、老挝、柬埔寨、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塞尔维亚、白俄罗斯、朝鲜。
论坛官方主题是“冻土、湿地与候鸟迁徙通道”,但会议休息期间,端着咖啡或红茶的与会者谈论的关键词却是“制裁缝隙里的绿色融资”。俄方提出“北极—中亚—南亚生态走廊”倡议,实质是为被美元结算体系排除的企业寻找替代项目。
朝鲜是这次会议重要的参加者,是俄罗斯最重视的客人之一。
朝鲜居然也是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的“统战”对象。在8月3日的光复节演讲中,李在明用三分之一篇幅谈“南北共同繁荣”。他宣布重启离散家属视频会面,并首次提出“朝韩俄三方港口-铁路互联互通”可行性研究。
更微妙的是,韩国统一部悄悄把对朝扩音器广播音量下调30%,这在三八线附近士兵耳中,是一种“温柔”的信号。
特朗普政府也在不断向金正恩释放“善意”,希望能跟对方再次直接交流,哪怕朝鲜已经多次拒绝,特朗普仍然“痴心不改”——也许,特朗普认为劝阻朝鲜的核武器和远程导弹计划是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重大机遇。
当前,就军事合作而言,朝鲜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伙伴。
在过去的俄乌冲突战役中,朝鲜向俄罗斯提供了大批炮弹、短程导弹和无人机,甚至派出万千名朝鲜军人参战。俄罗斯当然投桃报李,回馈给朝鲜大量石油、粮食,还有先进武器和尖端军事技术。
《俄罗斯与朝鲜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是俄罗斯和朝鲜签订的一项重要文件,其中规定若一方遭受武力攻击并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将提供军事及其他援助。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