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破防“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日本右翼为何用机器人疯狂造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15:23 3

摘要:最近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引发关注,荧幕上的历史底片呈现了日军相关军事行动的史实,引发众多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最近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引发关注,荧幕上的历史底片呈现了日军相关军事行动的史实,引发众多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电影之外,部分日本人在质疑电影的同时,散布着相关虚假信息。其中被频繁提及的,是那张曾引发国际关注的 “中国娃娃” 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淞沪会战期间,画面中一名婴儿坐在铁轨上,周围是轰炸后的废墟,当年发布后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讨论。

如今,有观点称该照片系伪造,部分外国网友也随之附和。

为厘清事实,有人尝试寻找照片中的当事人。据信息,这名婴儿当年可能被送往苏联抚养,近年也曾有回上海的传闻。

但经俄罗斯记者、历史研究院及上海当地博物馆等多方查询,均未获确切消息。因拍摄者王晓亭已去世,相关人员转而从其他角度搜集证据。

恰逢 100 多位外国代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其中包括日本代表,上述照片也在展出史料之列。

在纪念馆内,相关信息拼凑出基本脉络:照片中的孩子名为王家升,其家人在日军轰炸中遇难,被人从铁轨抱至站台幸存,王晓亭记录下这一瞬间。

纪念馆保存的同期视频显示,一名黑衣男子脚下有多处遗体,与轰炸当天《申报》的现场描述相吻合。

外网有观点认为,视频中戴帽子的男性是刻意抱孩子摆拍。但王晓亭另一张照片中,该男性正在场外救助其他孩子,更符合救援人员身份。

相关人员向日本代表出示证据寻求回应,对方未明确回应。之后,证据被剪辑成视频发布到网络,呼吁更多人参与线上讨论回应质疑。

线上互动中,参与讨论的一方被指为 “社交机器人”。相关账号检测显示,其中72.4% 为机器人账号

针对账号的组织性及背后动机,剩余真人账号被提取分析。

单个账号主页难见关联,但批量筛查所有账号简介后,发现多数带有明显右翼色彩。

例如,一个标注 “家庭主妇” 的账号,主页照片中有日本军国主义象征的旭日旗,且常转发右翼立场记者及反移民政治家的帖文。

这些账号的共同观点包括宣扬 “日本优先”、支持修宪,部分还明确标注为保守党成员。

该保守党成立于2023 年,排外倾向较强,且善于运用社交媒体宣传。其中,极右翼政客柏田尚树以否认南京大屠杀闻名,推特上有 16 万粉丝,其言论常被上述账号转发。

梳理这些账号的发帖时间发现,今年最活跃时段集中在 7 月 20 日左右 —— 日本参议院选举前后。

此次选举中,执政联盟获 47 席,未达维持参议院过半所需的 50 席,而极右翼势力议席明显增加。

在日本民众经济获得感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上述势力试图借 “日本人优先”“重回军国主义辉煌” 等排外主张,结合社交媒体动员扩大影响力。

可见,参与线上讨论的这些账号,多为该势力在网络上的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的活动并非仅停留在言论层面。其中传播较广的一个账号,简介提到某记者的书籍 “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经查,这些书籍的出版社均为智库PHP。该智库与日本政府联系密切,常为政府提供报告。

在此背景下,日本代表对相关问题的回避,及线上回应中缺乏依据的指责,均与背后的政治目的相关。

从这场线上互动来看,部分日本人操纵舆论、扭曲事实的行为,如今以新形式存在。

纪念馆内,“中国娃娃” 照片下方有一张标注 “不许可” 的照片。当年日军为控制国际舆论,对新闻报道实施严格管控,标注 “不许可” 的照片被禁止对外发布。

如今,类似的舆论管控以网络机器人及右翼账号形式呈现,本质仍是对历史真相的掩盖。

据统计,仅今年,X 平台上就有超过5 万条提问涉及 “日本侵华是骗局”,总触达人数超205 万人次

其中,部分中国民众也相信这些编造的论调。

寻找王家升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接触到一位深入研究该照片及摄影师王晓亭的学者。

据其介绍,王晓亭生前多次回忆拍摄经过,明确表示该照片并非伪造或摆拍,而是真实的新闻记录。另有学者调阅同期新闻纪录片,内容与王晓亭回忆相符。

整理资料时还发现,王晓亭在抗战期间曾两次被日军逮捕

历史照片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证据搜集过程中,有人找出上世纪 40 年代的杂志,还有人提供了德国人编写的历史书籍,其中均引用了这张 “中国娃娃” 照片,显示真相始终被部分人铭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有一面由5098 张照片组成的照片墙,完整记录了中国抗战的 5098 天。

如今虽无当年战火,但对这些历史印记的铭记与守护,仍是当下需持续进行的事。

这些历史记录是对过去的见证。守护它们,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正如那面照片墙所传递的,铭记历史,方能避免悲剧重演。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