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组、高校科幻联盟师生代表、漫秀场嘉宾共同参与下,“永不落幕的科幻大会” 首场 “科幻 +” 产业创新主题沙龙近日圆满举办。这场汇聚了科幻作家、航天专家、科研学者的思想盛宴,以 “人工智能与未来航天场景创新” 及 “
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组、高校科幻联盟师生代表、漫秀场嘉宾共同参与下,“永不落幕的科幻大会” 首场 “科幻 +” 产业创新主题沙龙近日圆满举办。这场汇聚了科幻作家、航天专家、科研学者的思想盛宴,以 “人工智能与未来航天场景创新” 及 “科幻IP转化” 为核心议题,为高校学子打开了一扇连接科学想象与技术实践的大门,成为一次深刻的青春启迪与行业引领。
本次主题沙龙活动由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田松松担任主持,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李志磊和石景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文化依次开场致辞。
李志磊巡视员指出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一直站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为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部署,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科幻产业与相关前沿科技的协同发展,精心谋划并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李文化副区长表示,作为北京科幻产业 “一核多点” 中的 “一核”,石景山率先布局科幻、电竞等前沿赛道,出台专项政策建成全国首个科幻产业集聚区,形成 “石景山模式”。
航天与科幻的双向奔赴:为青春注入科学信仰
第一场论坛以 “仰望星空的现实路径:从科幻启蒙到人工智能与航天创新”主题展开提问研讨,由北京中关村通力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姬鹏飞担任主持人。“当航天器在火星表面留下车辙,当空间站在太空勾勒出中国轨迹,科幻作品里的宇宙叙事正在成为现实课堂。”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开场发言,瞬间点燃了高校学子的热情。在首场圆桌论坛上,他坦言当下技术发展速度已让科幻想象不断被追赶甚至超越,但这种 “被超越” 恰恰是科幻的魅力——科幻永远在前方招手,推动人类向更遥远的星空迈进。
这一观点得到了元航资本董事长张志勇的共鸣。他以中国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等成就为例,向学子们展示:“科幻中看似落后的航天技术,在现实中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 他特别强调,科幻文化与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刘慈欣等作家的作品,正是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的 “火种”。北航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堃则从专业角度出发,详解人工智能在航天器设计、在轨控制等环节的应用,这些课本之外的前沿知识,正在重塑青年学子对 “航天工程师” 的职业想象。
深空探测实验室李论部长,将《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与我国探月工程、天问计划并置解读:“科幻作品里‘带着地球去流浪’,与现实中‘嫦娥揽月’‘祝融探火’,本质上都是人类对家园的守护与对未知的探索。”
“陨石猎人”俞斌老师分享了数年来探寻陨石的历程感受,现场展示了珍贵的陨石标本和模拟月壤,表示希望用“来自天外星星的陨石”点亮青年学子科学知识普及及科幻创作的梦想。
硬科技与软想象:为成长搭建实践桥梁
“投资硬科技,就是投资未来的科幻场景。” 元航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张志勇在谈及硬科技投资时提出的观点,为高校学子提供全新视角。他认为,做科研与做投资一样,都需要科幻般的想象力与探险家的冒险精神。这种 “前瞻性思维” 的培养,对即将踏入科研领域的学生尤为重要。
中国电科网通集团宋瑞良主任关于6G技术讲解,让学子们看到了科幻与通信技术的奇妙交织。他提到6G将实现 “手机直连卫星” 的空间一体化网络,而这一构想与刘慈欣《三体》中的高频段通信概念不谋而合。“科幻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合理推演。” 宋瑞良鼓励学生:“你们今天在实验室里调试的代码、设计的模型,或许就是未来科幻作品的灵感原型。”
星测未来科技曹德志的分享则聚焦 “太空经济”。他展示的伽马射线暴探测项目,将极端天体现象研究与科幻创作灵感相结合,特别强调 “高校科研与工程化结合” 的重要性。“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可能就是明天太空产业的基石。”
从想象到行动:为梦想指引落地路径
第二场圆桌论坛围绕“技术浪潮下的科幻IP转化:未来故事的想象力重塑路径”展开,同样指向对学子的实践指引。论坛由科幻作家李易谦担任主持。刘慈欣提出科幻产业科幻IP转化最缺的要素,还是缺乏源头:原创内容。科幻作家朱宇清提出:“优秀的科幻创作不仅需要星空视野,更要扎根现实土壤。” 北京灌木互娱黎贯宇则以游戏开发为例,说明科幻IP落地需要 “技术可行性与受众需求的平衡”, 儒意景秀研发中心杨海谈到在研发科幻游戏时需平衡玩家自主权与实际呈现,兼顾设计原则与玩家需求。这对学设计、编程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宝贵的行业经验。
这场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航天场景创新” 主题的科学想象力沙龙让高校学子真切感受到:科幻是激发创新的 “催化剂”,航天是检验想象的 “试验场”。当二者相遇,不仅诞生了跨越光年的浪漫叙事,同时引导了改变世界的青春航向。正如一位现场学生听众在笔记中记录:“从此,仰望星空时,眼里既有《三体》的宇宙图景,也有中国航天的真实轨迹——而我们,将是连接二者的新一代。”
科幻+创作:凌晨30周年纪念活动
科幻作家凌晨30周年创作纪念环节尤为动人。该环节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姚利芬担任主持,陈若谷和彭超两位老师分享凌晨作品专业推荐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田松松现场深情朗读了作品片段。凌晨这位善于以 “用高新技术解决生活细微问题” 为创作特色的科幻作家,其作品中 “小人物探索大宇宙” 的叙事视角,让学子们感受到:科学探索不必都是宏大叙事,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创新同样闪耀着科幻光芒。“凌晨老师三十年的科幻创作实践让同学们看到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执着。最后,刘慈欣、金霖辉、苏学军等科幻作家一起上台送出祝福。
最后,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组学员们为刘慈欣老师、凌晨老师、李益谦送上礼物与祝福。全场嘉宾及参与者为中国科幻送上:中国科幻、生生不息的由衷祝愿。
作品《乡村教师》创作漫画
现场举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阶段成果展
支持单位
北京漫画学会、科艺视界、漫秀场
透明屏设备赞助
深圳光子晶体科技有限公司
《Under the moon》 作者:丁心钰 孙李俊哲 黄愉竣 指导教师:潘海天
现场同期展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首届“星际探测航天服创意设计大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参赛获奖作品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组学员 参后感
讲座感受比较深的是刘慈欣老师针对科幻IP转化难点的回答。他指出科幻IP转化率普遍偏低的核心原因,在于被忽视的优秀原创内容(文学、剧本等)源头匮乏,而非转化形式本身;内容才是转化的根基,而培育出优秀的原创内容,是难以仅靠人力和资金投入解决的真正难点。
——项目组学员:maoyu_2018
聆听凌晨老师分享 30 多年科幻写作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其对于科技与人文的深度思考,让我深受触动。我特别喜欢她作品中在硬核科技里融入生活烟火气的创作风格,这与我正在构思的作品方向不谋而合 —— 希望在科幻叙事中加入日常化的生活场景。这次纪念环节的分享,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让我明白科幻创作可以既仰望星空,又扎根生活。刘慈欣老师提到,科幻 IP 全链路转化中最缺失的,IP不是下游环节,而是原创的、有血有肉的、高品质且具传播性的科幻作品本身,这句话给了我极大震撼。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当下科幻领域最需要的是扎实的内容创作,我们青年创作者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项目组学员:杨新星
有幸参加这次论坛,现场聆听各位作者,专家,企业家的讨论,真的是深受启动。作家们以其深邃的想象力,描绘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宏伟愿景;科学家们则严谨地推演着通向彼岸的航路;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宣布“我们正把科幻的蓝图描摹成明天的订单”。一个个话题的展开,不仅展现了科幻对科技创新的启发作用,更加强调科技发展对科幻和未来的支撑。这场思想盛宴生动诠释了科学、工程与人文艺术交融的力量,为探索浩瀚宇宙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动力,为人工智能引入清泉,为所有参加的人点亮前进道路。
——项目组学员:陆伟
作为第一次接触科幻艺术的学员,能参加“科幻+”论坛活动真的太幸运了,不仅听到了创作端老师的真知灼见、科研端专家的前沿科技,还有产业方面的专家分享产业心得,构建了一个科幻走进现实的路径。唯有踏实学习努力创作,才能登上“科幻+”无限可能的时代之船。
——项目组学员:栀子
参加这次讲座,让我对国内科幻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国内科幻创作虽已有亮眼成果,刘慈欣等优秀科幻作家涌现,《流浪地球》《三体》《北京折叠》等科幻作品广受认可。但多位嘉宾与专家的共识是优质科幻作品的数量仍显不足。这种短缺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领域,在游戏开发者看来,可供借鉴或转化的优秀科幻IP同样稀缺,反映出整个行业在内容供给上的短板。其次,从创作者视角来看,现场科幻作家们坦诚分享了创作与生存的现实困境——不少作品为贴合市场需求,需按甲方要求调整修改。但也一致认为,好作品应坚守创作初心,而非被市场过度左右。大家关注到,科幻创作不应局限于成人领域,青少年儿童的科幻内容市场同样潜力巨大,如凌晨老师深耕少儿科幻科普读物,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广阔空间。这些分享让我们直观了解到科幻作者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行业生态,为未来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切实参考。最深的感受在于:营造良好的科幻氛围离不开政府扶持。例如石景山区大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通过政策聚集顶尖人才与前沿技术,这种对产业生态的培育,正是科幻创作所需的“土壤”,为优秀作品的诞生提供重要推力。
——项目组班长:邵帅
《科幻美术人才培养》
项目简介
瞄准交叉学科与未来产业打造创新人才,推动新兴文艺业态发展。融合国内外一流学界业界资源,发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基础,致力于探索国内领先的科幻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幻美术创作。北航科幻社团作为北京市最早成立的高校科幻协会,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科幻题材美术创作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赋能文化艺术强国与科技强国:结合艺术创意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养用视觉艺术语言讲好中国科幻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未来创新精神的跨界青年人才。
主办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资助单位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承办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协办单位
北京漫画学会
北京陶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科幻星球大赛
高校科幻联盟
未来科幻产业发展中心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简介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文字|栀子
摄影|杨龙
排版|赵闵茹
作者:北京漫画学会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