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品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较好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只能适合一些读者的需要,却“众口难调”,不能适应所有人的需要。从这种现象说起,似乎可以看到人认识世界的秘密。
文学作品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较好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只能适合一些读者的需要,却“众口难调”,不能适应所有人的需要。从这种现象说起,似乎可以看到人认识世界的秘密。
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主要影响人的精神。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作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有了群体创作的模式,可以影响很多人。那时候,没有最好的说法,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久远,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就算是好的。并不能说流传久远的文学作品就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有不少作品流传久远,无法进行比对和衡量,更不能以读者多少来说明文学作品优劣。就好像不能以电影票房高低来衡量电影优劣一样,观众多了,票卖多了,只能说电影的商业运作比较成功,也有吸引人的因素,却并不能代表电影艺术的高水平。有了文字之后,文学作品成倍增加,甚至成了很多私人收藏的东西。能够识字是文人士大夫的权利,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做农民,做商人的并不多。古代社会重农抑商,认为“无商不奸”,最终要保证大多数人成为农民。农民不读书,不识字,而书生读书识字,可以到权贵家里做门客,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要能够跻身官场,就算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读书识字似乎成了文人士大夫和普通农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并不是说民间没有文学作品。文人士大夫喜欢高雅的文学作品,可以写诗作词,可以吟风弄月,可以写散文和小说。民间流行通俗的文学,有故事和传说,有各种地方戏,还有创作剧本的民间文人。似乎文学作品出现很大的发展,并不是权力能够限制的。
统治阶级总是想限制言论,限制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行。官员不知道舆论是什么玩意儿,但知道文人有可能通过作品来鼓动农民造反,也有可能传播低级趣味的东西。《水浒传》被认为鼓动农民造反,在好几个朝代遭到封禁;《红楼梦》被认为传播低级趣味的东西,也曾经遭到封禁。至于其他的文学作品,遭到封禁的更是不计其数。并不是说文学作品真的不好,而是统治阶级认为不好。而统治阶级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属于高雅的作品,不贴地气,不具备通俗的特征。不但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而且文人士大夫们各有褒贬,说法不一。当然,只要皇帝说好,就一定是好,但经过时间检验之后,流传一段时间,就不一定是最好了。很多皇帝写诗作词,能成为诗人或词人的寥寥无几,并不是皇帝没有趣味,而是表达方面出了问题,借助权力推行的文学作品最终会被时间检验,却不一定最好,甚至只是火爆一时,就像畅销书一样,过了那个时间段,就无人问津了。倘若人们认为某部文学作品很好,堪称世界第一,就一定陷入了主观主义认知误区,不一定真的那么好,很可能只是自己阅读时深受感动,感同身受,而这种感觉却不具备普适性。其他读者读了,可能并不感动,也不觉得作品很好。
人的认知就是这样,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人从小到大,有一个认知系统逐渐丰富的过程。但每个人的认知系统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意识和思想也不一样,就一定存在着认知偏差。人们看到一种事物,产生的感想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春花秋月,有人喜欢夏虫冬雪,有人喜欢高山大河,有人喜欢花花草草。喜欢的对象不一样,审美就不一样,意识和思想也就不一样。即便同样喜欢春花秋月的人,对春花秋月也有不同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是如此,很多人只是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对于不喜欢看到的内容却往往视而不见。不仅如此,很多人看到了同样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情感。有了对文学作品多样性的认识,就有了多种评价。为了给文学作品排名,分出优劣,就有了文学评论家,只是评论文学作品,却不会写文学作品。甚至很多文学评论家寄生在文学作品之上,有的研究一辈子作品,只研究了一部作品,却可以赚不少钱,也会成为研究那部作品的权威专家。但权威专家的话并不能信,他们的理论也是相对可靠,并不是绝对可靠的。
有了评论家的点评,有了文学奖的点评,并不一定可靠。文学作品没有第一的说法,即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一定让所有读者都喜欢。大多数读者奔着名气去阅读,至于阅读体验和感悟,就不是一模一样的了,很多都不能形成共识,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很多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就是不能说出来分享,因为有媒体控制评论,引入关键字审核机制,不让人们放开了说,不让读者用所谓的违禁字。由此来看,文学作品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好的,甚至好的也只是专家或学者品评的结果,却不是读者评论的结果。因为读者和普通农民一样,已经失去了话语权,而文学作品的品评权力都由评论家来把持,由所谓的专家学者来把持,也就远离了读者,似乎不贴地气,不会让读者参与评论,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被认定为好的结果。说白了,文学作品的好坏还是由评定好坏的人来决定,由具备评定好坏话语权的人决定。现实情况是,读者随手翻了一部文学作品,感觉很好,就觉得这样的作品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这部作品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的,格调不是很高,只能说读者有认知限度,认为的好并不一定是真的好。即便有专家学者评定,说某部文学作品好,也不一定真的好。
有鉴于此,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必要听专家学者聒噪,也没必要听作者说明,自己找来读,感觉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虽然感觉不一定真实,但文学作品也不一定描述真实,不一定透露作者的真性情,也不一定真的那么好。倘若有人说某部文学作品是最好的,只能说是个人感觉,就好像某个人说某道菜是最好吃的一样,只能代表个人感觉,并不一定客观公允,不一定公平公正。既然如此,那么读者大可不必受到某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自己找书来读,感觉什么作品好,就写写心得体会,日积月累,见识就会增多,品评的能力会提升,会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而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