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孔肯雅热”这个疾病的名称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原意是“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麻烦的是,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痛,带来永远的健康影响。
基孔肯雅热患者陈琳(化名)在网上晒出感染后的皮疹照片。
“基孔肯雅热”这个疾病的名称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原意是“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麻烦的是,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痛,带来永远的健康影响。
基孔肯雅热都有哪些症状?如何进行预防?不慎感染了应该怎么办?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刘成琳 曹爱民
【经历】 关节肿了,穿拖鞋都痛
得了基孔肯雅热会有多痛?居住在广东的陈琳(化名)分享了自己的感染经历。
“没想到在家里也能被蚊子咬到感染。” 陈琳介绍,自己没有外出被蚊子叮咬,是在家里发现感染的。7月23日一早,她起床后发觉手腕微微酸痛,随后左手起红疹,以为是螨虫叮咬了,就没有在意。
第二天,她突发心慌、吃东西呕吐,膝盖酸痛。7月25日早上,测量体温37.5℃,去医院后确诊基孔肯雅热,立即住院隔离。
陈琳表示,感染后自己脚踝关节肿了,最严重的时候穿拖鞋都痛,走路久了会汗流浃背,特别难受。同时,身上的红疹也很难消,而且十分瘙痒,医生只能开过敏药来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陈琳表示,自己只有22岁,症状不是很重,恢复也快。和她一起治疗的患者中,有些年纪大一点的,痛得不能翻身,不能走路,特别遭罪。
【后遗症】
少数人可能进展为慢性关节炎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约70%患者出现)。其发热通常为中低热,而关节疼痛可能早于发热出现或与发热同时发生(初期常累及1—2个关节,常见于手指、脚趾、手腕、脚踝或膝关节)。
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颜面部。其他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及呕吐。
该病的特征性表现是显著关节痛,多数患者的发热和皮疹症状在1周内消退,但关节症状可能持续数周,少数病例会迁延数月甚至数年,甚至可能进展为慢性关节炎。
专家介绍,主要风险人群包括生活在白纹伊蚊活跃地区(尤其夏季蚊虫密度较高时)的人群,以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非洲、东南亚)旅游、务工的人员,前往国内广东、佛山等流行地区的旅游、出差者。
大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自限性疾病(约一周左右康复),但婴幼儿、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免疫力低下者及严重慢性病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或出现后遗症,其中有基础关节疾病者发生关节痛后遗症的风险更高。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
中医药介入提供新方案
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倩介绍,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染病目前都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目前国内也没有已经获批的基孔肯雅热疫苗。
目前对于基孔肯雅热,原则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果被诊断为基孔肯雅热,应充分休息,给身体修复时间。足量饮水,防止高热引发的脱水。
如果高热不退或者关节疼痛明显,可以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来缓解发热和疼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患者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增加出血风险。”李倩表示。
虽然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但中医药的介入为基孔肯雅热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方案。
8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专题发布会上,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系统阐述了中医药防控基孔肯雅热的独特优势。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首次将系统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纳入传染病防控体系。
专家介绍,在广东佛山顺德的疫情处置中,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超过85%。顺德区创新采用分片包干、外治内服结合等机制,构建了“防—治—康”全周期体系。
“中医治疗以清热化湿、疏风透邪为原则。”张忠德在发布会上强调,“辨证使用中医药内服和外治法,对各类人群都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症状,促进皮疹消退,稳定退热,安全性良好。”
疗效数据显示,中医药介入后,患者关节痛病程缩短1—2天,皮疹病程缩短0.7—1.5天,发热病程缩短0.5天。
释疑
基孔肯雅热会发生“人传人”吗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基孔肯雅热本身不会通过人际直接传播,但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在人际间传播。
患者发病后血液病毒载量高,当白纹伊蚊叮咬患者后携带病毒,经体内繁殖后再叮咬他人即可导致传播,因此需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辟谣
输血不会传播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蚊媒传播疾病,一只蚊子可传播多人,一人可传播多只蚊子。蚊子吸食人体血液后传播疾病,这是否有污染血液的可能?不少人担心,若输入感染者的血液,是否也有感染的风险。
广州市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管理与病媒防制部副主任医师张英俊表示,这种说法属于无稽之谈,“我们首先要明确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而大约2个星期后,体内的病毒载量就会慢慢降下来”。
张英俊表示,目前基孔肯雅热的病例均由伊蚊叮咬引发,是一种蚊媒传播疾病,并非由血液传播,“我们无需往血液的方向去看,实际上从基孔肯雅热的定义就可以明确与血液传播无关”。
科普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的区别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与寨卡病毒均由伊蚊叮咬传播,三者临床表现相近,如发热、肌肉关节痛、乏力、皮疹等,但细节不同:
基孔肯雅热以严重关节痛为特征,不过皮疹更为常见。
登革热主要表现为中高热,关节痛症状相对较轻。重症登革热可能发展为休克、出血(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其死亡风险实际上高于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感染症状相对较轻,典型表现为中低度发热、明显乏力、关节及肌肉酸痛,常呈对称性,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及结膜充血。
需特别注意的是,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包括听力损伤、视力障碍及智力发育迟缓)。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