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园区游客半数是老外,什么展览让韩国游客不听介绍直接掏腰包买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00:19 1

摘要:安德烈说,大家出发前在网上查看了旅游指南,上面列出了一些上海值得去的地方,M50就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指南上关于这个园区的介绍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让年轻艺术家可以表达自我的地方。”

安德烈和他的两个伙伴来自俄罗斯,他们都是这座城市的观光客。上周末,三个人特意留出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到位于莫干山路上的M50创意园。

安德烈说,大家出发前在网上查看了旅游指南,上面列出了一些上海值得去的地方,M50就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指南上关于这个园区的介绍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让年轻艺术家可以表达自我的地方。”

约尔根一家四口来自荷兰,他们也是跟着自己国家的旅游指南来到这里的。他介绍,他们没有去外滩和迪士尼这些热门景点,而是直奔这个艺术园区。作为伦勃朗和梵高的同胞,毫无疑问这些荷兰人对于艺术有着天然的偏爱。

前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的M50创意园,早从2000年起就开始转型成一个艺术创意园区,也是上海最早成型的艺术园区。但在更长的时间里,M50的名气局限于艺术爱好者圈层。直到近年来,园区才开始走上了一条破圈之路,而更明显的转变发生在今年。

这种破圈之势可以用数据来印证:今年1-5月,园区内画廊举办的展览数量、展陈频率同比增长超30%,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

而尤其得益于中国的免签政策,园区内的外国游客比例一直在攀升中。今年1-5月,增长超过40%。而截止到7月底,园区的国外游客增长率已达51%-53%。在其中,有近一半是来自日韩的游客。

评选上海含“外”量最多的地方,M50值得占一席之地。

受益于免签政策和支付便利

但艺术家的作品永远是最大吸引力

M50创意园2号楼的M艺术空间主理人林泓记得,一名来自外滩一带美术馆的同行曾经带着一种羡慕的神情向她提及:“我们都没有被写进国外的旅游攻略里,但你们M50却在攻略里面。”

这让她不禁感到好奇,后来再遇上到画廊参观的老外时,她会主动询问对方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个地方的,很多人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即通过网络或本国旅游杂志上的攻略指南。这一点,可以从俄罗斯游客安德烈和他的朋友们接受我们采访时给出的答案上得到呼应。

M50是上海最老牌的艺术园区,这点毋庸置疑,但得以与那些传统景点一起跻身旅游指南,还是让园区内很多画廊老板自己都感到惊讶。毕竟,绘画、雕塑和装置类艺术仍然是一项相对小众的兴趣爱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游客真的多了。尤其是来自国外的游客,比例明显上升。“仅以今年而言,来M50的外国人应该占了所有游客的一半。”

在林泓看来,来M50参观的外国人络绎不绝,除了得益于免签政策,也和近年来支付手段变得越来越便利有关。现在,即使想在园区里的小卖部买瓶水,都可以很便利地刷支付宝。

但是,作为一个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园区,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家的口碑永远是其最具吸引力之处。以M艺术空间最近正在展出的《小辰光》为例,这系列作品来自著名法国涂鸦艺术家Seth(柒先生)。“因为柒先生在海外很有名,所以外国游客看到他的作品海报,就会自觉进来看看。”林泓回忆,“之前有一个游客,他不敢相信,问‘这是真的柒先生的作品吗?’”

他告诉林泓,自己在巴黎很多著名的画廊以及一些街区的墙绘上看到过他的作品和展览,也知道他的作品已被小皇宫永久收藏。“他说,‘你们这里竟然展出这么牛的画家的作品,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收藏了他的一件作品,还发在自己的Ins上,他真的是一个非常知名的艺术家。’我们也跟他合作了很多年,他之前也在我们举办过展览,叫《白相大世界》。今年,他又来到上海,亲自在场地里里外外画了一些作品,当时也引起很多人的围观、拍照和打卡。”

小尺幅作品受外国游客欢迎

M50园区内的画廊都向公众免费开放(注:绝大部分商业画廊均为免费入场),因此没有门票方面的收入,通过对外出售艺术家作品及衍生品成为维持个体画廊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最踊跃的收藏者仍然为国内藏家,也有一部分外国游客会在逛展时掏腰包,但占比较小,主要是受限于行李箱尺寸,因此往往倾向于购买小尺寸展品。林泓告诉我们,M艺术空间之前展出过国内艺术家一些小尺幅的影像作品,当时外国游客在看展时很喜欢,当场购买带回去收藏。“但像柒先生这个展览,因为作品的尺幅都比较大,所以不太适合国外的游客进行收藏。确实,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外国来的参观者说,‘这作品真好,但实在太大了。如果它能够小一点的话,我就可以买了带回去。”

珀德画廊市场主管天天也有类似的体会,她总结,“到我们画廊来的外国人有两种:一种是游客,他们就是来参观,感受艺术和文化,而不是抱有一种选购作品的目的。那么他们中买衍生品的人会比较多,或者看到合适价格的小尺幅作品也会购买,因为比较容易带走;另一种是国外的藏家,他们专门来中国挑选作品,像这一类的客人他是不受作品尺幅限制的。”

珀德画廊成立于2021年,主要展出来自80、9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有很多外国人愿意买单中国的当代艺术,”天天说,就像上个月举办的展览上的展品,绝大部分都已被出售。买家多为中国藏家,也有外国藏家,但所购都是以小尺幅为主。除了小尺幅画作,外国游客也倾向于为小型物件和衍生品等方便携带的作品买单。

珀德画廊里还陈列了80后艺术家廖亮创作的一系列陶塑小狗作品,也受到了国外游客的喜爱。“因为是用陶器做的雕塑,而陶器是往往就跟亚洲文化或者中国文化绑定更紧一些。外国人会很喜欢那种没有那么传统,但又有一些中国本土感觉的、更新式的表现方式。”她介绍,“这些陶塑因为比较小,带走会方便一点。我自己的客人里面就有很多外国人,他们来自悉尼,米兰,巴黎,还有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就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说漂亮的小狗又去这个国家了,又去那个国家了。就是说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把狗狗的陶塑带到了世界各地。

和林泓一样,天天也感觉到今年园区的外国游客明显变多。“去年上半年的时候感觉还没有那么多外国人,只能说稀稀拉拉有一些。但是今年基本上(老外数量)能跟中国人的数量持平,甚至有的时候,比如工作日的话,还是外国游客占主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珀德画廊和园区里很多画廊一样,都聘用了熟练掌握双语的员工,人均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参观者讲解正在展出的作品。此外,他们也保持了账号在Ins这类平台上的活跃度,方便老外们浏览画廊的线上信息。“很多人会在线上向我们发来咨询的消息,我们都会及时回复。”

她提到,除了来自艺术传统浓郁的欧洲国家的参观者,近来韩国游客的数量明显增多。画廊最近正在举办韩国80后艺术家文彩银的展览,天天介绍,在此之前艺术家刚在首尔办完个展。“很多来这里的韩国游客认识她,”她说,“他们英语没有那么好,但一认出是自己国家的艺术家,还没等我开始介绍,就先开始掏钱包。就能感觉到他们看到自己国家的艺术能走出国门来到中国,也会觉得很开心、很自豪的。”

林泓也留意到了这一点,她表示往年的主力参观者多来自欧美国家,尤其以法国人和德国人居多。“但最近,我们发现韩国人非常多,还有日本人。”

文化多元、业态丰富

产生强大集群效应

在天天看来,M50如今的破圈是一种必然。

一方面,M50艺术园区里汇集了各种艺术类型,“我们是聚焦当代艺术的画廊,但同时在M50也会看到呈现传统风格的画廊。同时,还包括不一样的艺术门类,比如雕塑。很多外国人来到上海,想要感受上海的文化,但上海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更多元或者说包容度更高的文化。那么当他们来到M50这样的一个场域,就能感受到上海多元文化的包容感觉,所以来M50的外国人都会喜欢上这里。”

另外一方面,虽然呈现的艺术类型不同,但却形成了强大的集群效应。“就像你要买自行车,你就会去自行车一条街。那里有些店铺卖复古车,有些卖公路车,山地车……”没有所谓的一家独大,所有画廊和艺术空间都彼此依存,依靠集群效应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

不仅是艺术类型众多,M50的业态也很丰富。面包房、咖啡厅、餐厅和酒吧分门别类,如果想省钱,还可以去移动摊位上只买上一个冰淇淋边吃边走。“它就像是一个平铺开来的商场,”天天说,“但相比那些崭新的商场,这里的建筑里都带有历史感,其中最老的楼已近百年,因此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周末晚上10点,园区里的BeLa FIESTA餐厅还没有打烊。老板告诉我们,这一天自己接待了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以及不能确定国籍但说英语的客人,还做了一次菲律宾团队的包场活动。为了给外国游客带来更好的用餐体验,餐厅里大部分店员来自国外。“这就是在园区里开店的感觉,”他说,“你每天都感觉自己身处一个大型的国际社区,体验着一种不同于别处的活力。”

M50的破圈,也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它证明了通过坚守艺术品质、营造健康生态、拥抱开放便利以及善用传播工具,中国的文化空间完全有能力吸引全球目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周到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