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 随笔:三秦大地见闻之四——黄帝陵纪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9 18:45 2

摘要:沮水环绕着青山,两岸垂柳苍翠欲滴,新鲜空气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恍惚间置身仙境。

黄帝陵纪行

——三秦大地见闻之四

作者:黄企生

车行至桥山脚下,远远便望见苍柏翠柏间,一座巍峨的陵寝静静矗立。

那便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长眠之地。

拾级而上,脚下的石板路仿佛承载着千年岁月,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

沮水环绕着青山,两岸垂柳苍翠欲滴,新鲜空气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恍惚间置身仙境。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轩辕庙的朱漆大门在阳光下格外庄重。

一进庙门,便被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震撼——这便是"黄帝手植柏"。

相传为黄帝亲手栽种,五千年风霜在它粗壮的树干上刻满褶皱,七个成年人手拉手方能合抱。

古柏群中,汉武帝挂过铠甲的"甲柏"枝干遒劲,树纹如披甲胄;

黄帝脚印石上的巨大足迹,让人不禁想象这位部落首领的威武身姿。

触摸着古柏粗糙的树皮,仿佛能触到华夏文明最初的脉搏,五千年的时光在指尖流转,从刀耕火种到星辰大海,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开拓的身影渐渐清晰。

穿过古柏群,轩辕殿的穹顶如天似盖,中央的圆形天窗正映天光,"天圆地方"的哲思在此静静流淌。

殿前的56面龙旗迎风招展,青铜牛鼎庄严肃穆,鼓台与钟台虽无声响,却似有远古的钟鸣在耳畔回响。

每年清明,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于此,祭祀的香火缭绕成连接古今的纽带。

此刻虽无大典,殿内的肃穆氛围仍让人屏息——那些记载着"制衣冠、建舟车、创文字"的壁画,将黄帝播百谷、定音律的功绩娓娓道来,让人想起他如何带领先民从蛮荒走向文明,将散落的部落凝聚成最初的华夏。

乘车上山往黄帝陵,石阶旁的柏树苗多为名人栽种,稚嫩的枝叶与山间千年古柏相映,恰似文明的接力。

陵前石碑上"黄帝陵"三字为郭沫若所题,笔力浑厚如桥山磐石。

绕陵而行,四周柏树林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两棵龙角柏虽看似枯槁,导游却说其根系仍在土壤中蓬勃,让人想起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的韧性。

陵前祭亭庄严肃穆,驻足片刻,突然读懂那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正是这位始祖点燃的文明火种,让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记忆,成为跨越千年的血脉共同体。

登上不远处的汉武仙台,桥山全貌尽收眼底。

沮河如碧绿绸带环绕山脚,整座山恰似巨龙腾空,苍茫天地间,唯有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民族的根脉。

山风掠过柏梢,松涛阵阵如先祖低语,恍惚间,"黄龙猎鼓"的粗犷节奏仿佛从远古传来,那些戴着脸谱、身着古饰的舞者,不正是黄帝麾下擒杀蚩尤的勇士吗?

而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带着不同的乡音在此相聚,触摸同一段历史,心中涌动的是同样的骄傲。

下山时夕阳西斜,给轩辕庙镀上一层金边。

回望那棵黄帝手植柏,忽然明白为何无数人千里迢迢来此——这里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民族的精神原乡。

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从黄帝播下的谷种里来,从仓颉创造的文字里来,从神农尝过的百草里来。

也让我们懂得该往何处去:

带着"自强不息"的祖训,带着"协和万邦"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的传奇。

离开时,暮色中的黄帝陵愈发庄严。

桥山巍巍,沮水汤汤,五千年的岁月在此沉淀为一种无言的力量。

这份力量,是游子寻根时眼中的泪光,是匠人传承技艺时的专注,是每个普通人努力生活的坚韧。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终将带着这份根脉的力量,让文明的火种在新时代燃烧得更加明亮,让黄帝陵见证的民族故事,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环球经典原创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