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三下乡实践队探访了息烽县流长镇花灯会馆。会馆内陈设简朴,锃亮的水泥地面摆放着简易桌椅。附近居民介绍,这里平日是街坊邻里聚集娱乐的场所,“不用搭戏台,有人亮嗓子、有人搭调子”,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呵。
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三下乡实践队探访了息烽县流长镇花灯会馆。会馆内陈设简朴,锃亮的水泥地面摆放着简易桌椅。附近居民介绍,这里平日是街坊邻里聚集娱乐的场所,“不用搭戏台,有人亮嗓子、有人搭调子”,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呵。
息烽花灯戏历史悠久,主要分为流长花灯和九庄花灯两大派,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息烽县流长镇,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花灯戏,用执着与热爱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就是息烽花灯戏的传承人——徐明刚。
徐明刚与花灯戏的缘分始于十三岁。被花灯戏独特魅力吸引,他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一坚持就是三四十年,支撑他的是深入骨髓的热爱。他向实践队的队员们介绍,花灯戏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流传至今已逾千年。
非遗花灯戏传承人徐明刚
徐明刚介绍,花灯戏多用于乔迁、结婚、祝寿等喜庆场合,表演流程严格,演员用当地方言表达,乡土气息浓厚。表演内容分“老灯”和“新灯”:老灯讲述古人故事;新灯则结合现实生活,通俗易懂地传达政策,如今更通过唱词歌颂时代发展和乡村新貌。
“我们的花灯戏一唱,那可比发多少宣传单都好使。”说起花灯戏,徐明刚很自豪。
一场完整的花灯戏表演至少需要6-8人协作,表演时长已随时代变迁调整以适应现代节奏。谈及会馆的日常,徐明刚说:“平时大家就喜欢聚在这里,喝杯茶,高兴了唱两段,就为了大伙乐呵乐呵,话个家长里短,舒坦!”
对于收入,徐明刚毫不在意:“参赛获奖有些奖金,私人邀请报酬不固定。唱花灯没想着靠这个赚钱,主要就是喜欢。”当被问及年轻学习者时,他很欣慰:“人数不少,只要愿意学,不懂来问我,我会的都教。”
据了解,当地政府积极支持花灯戏传承,今年“五一”期间组织的活动反响热烈,吸引众多群众观看。活动时间多安排在周末,方便更多人参与。
“老一辈的花灯传承下来,我们应该巩固,把它传承下去。”这是徐明刚常挂嘴边的话。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延续着千年花灯的血脉,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