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7日-8月10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聚焦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吸引了国内外结核病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8月8日下午的大会报告学术专题会环节,首都医
2025年8月7日-8月10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聚焦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吸引了国内外结核病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8月8日下午的大会报告学术专题会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高孟秋教授以《耐药结核病防治:中国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专场》为题,系统分享了我国在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进展。现将高孟秋教授分享内容撷英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高孟秋教授现场图片
全球视角下的耐药结核病防治瓶颈与破局
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破解的重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0-2023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上升,距离2025年终结结核病战略目标——2015-2025年结核发病率下降50%存在显著差距1。中国作为全球MDR/RR-TB高负担国家之一,2023年MDR/RR-TB的治疗覆盖率仅为45%,凸显治疗不充分问题亟待系统性解决2,3。当前,全球MDR/RR-TB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标准长疗程方案因疗程冗长、药物不良反应多、经济负担重,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成功率低4-5。我国MDR/RR-TB治疗存在疗效-疗程平衡、安全性-耐药性权衡、经济可及性-治疗规范化冲突三大瓶颈,亟需“以需促变”:①提高治疗成功率:优化治疗方案,采用WHO推出的短程治疗方案(如BPaLM),并根据患者耐药情况、疾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等。
②提高患者依从性:简化治疗方案、强化患者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及经济援助等综合服务。
③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药物组合(如全口服替代注射剂)减少不良反应,动态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从WHO指南演进到中国实践:MDR/RR-TB长程治疗的药物优化与挑战破解
自2008年WHO首次推荐总疗程为24个月的MDR-TB长程化疗方案以来,指南持续优化以提升个体化治疗水平9。2018年,WHO对长程方案进行重要调整,将抗结核药物划分为A、B、C 三组,并首次提出可根据患者治疗反应调整疗程,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作用下,合理缩短强化期或总疗程可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未显著增加治疗失败或复发风险102022年WHO指南进一步明确以A+B为核心治疗方案:方案中应包含所有3种A组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贝达喹啉)以及最少1种B组药物(氯法齐明、环丝氨酸),以确保抗结核治疗开始时至少有4种可能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且在停用贝达喹啉的情况下继续期仍有至少3种可能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利奈唑胺与环丝氨酸分别是耐药结核长程治疗方案中A组、B组的核心药物之一。我国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利奈唑胺+环丝氨酸的临床耐药治疗方案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基础治疗联用环丝氨酸的对照组[6个月吡嗪酰胺(Z)+卡那霉素(Km)+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对氨基水杨酸(PAS)/18个月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基础治疗联用利奈唑胺+环丝氨酸的实验组TB患者6、12、24个月的痰结核菌阴转率显著更高,其中24个月痰菌阴转率高达90.23%12。尽管长程方案通过多药联用提高了MDR/RR-TB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并降低死亡风险,但其长达18-24个月的治疗周期易引发肝毒性、神经炎等不良反应,患者承受长期服药的痛苦和高昂的经济负担,还极大考验着患者的依从性,影响最终疗效。因此,亟需在疗效与安全性间寻求平衡:一方面通过优化药物组合、结合患者个体特征动态调整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另一方面推动短程方案,缩短疗程以提高依从性。
从长程到短程:中国MDR/RR-TB治疗中利奈唑胺+环丝氨酸方案的验证与展望
2025年4月,WHO发布了结核病综合指南模块4,为MDR/RR-TB患者推荐了6个月和9个月的短程方案,标志着耐药结核治疗从“长程高毒性”向“高效低毒、全程口服”的范式转型13,14。尽管短程抗结核治疗方案在缩短疗程、提升依从性等方面展现了优势,但在我国的推广仍面临新药可及性不足、安全性风险及经济负担高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结核病防控亟需立足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药治疗方案。我国一项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非劣效性的临床试验评估了应用含利奈唑胺+环丝氨酸的9个月耐药结核方案在中国耐药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与WHO推荐的18个月标准治疗方案进行非劣效对比。231名MDR/RR-TB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短程治疗组及标准长疗程方案治疗组,长程组接受6个月强化期(贝达喹啉+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氯法齐明+环丝氨酸)及12个月巩固期治疗,短程组则全程9个月使用相同核心药物组合15。研究结果显示,9个月短程方案与18个月标准方案相比,良好转归率分别为83.5% vs. 78.6%,短程治疗方案领先标准治疗方案5.9%,且安全性相似。该结果证实了将MDR/RR-TB临床治疗周期从传统18个月缩短至9个月的可行性,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能更早实现临床治愈并回归正常生活,同时通过降低治疗成本有效缓解了患者家庭经济压力,为我国提供了兼顾疗效与可及性的本土化治疗路径。
尽管短程方案提升了MDR/RR-TB患者治愈率,但部分患者因QT间期叠加风险、心血管基础疾病等因素无法耐受新药或部分新药尚不可及,需要其他关键替代选择。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环丝氨酸凭借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在多种特殊场景中为MDR/RR-TB患者提供了关键治疗选择:
➤老年患者:环丝氨酸对QT间期无影响16,不会加重老年患者心脏负担,可作为无法使用某些抗结核新药/注射剂的老年患者的替代药物1716,适用于高原缺氧、冠心病等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可与易引发QT延长的药物联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肝功能不良患者:环丝氨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不依赖肝脏代谢,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为肝损伤患者提供安全治疗选择18
➤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环丝氨酸血脑屏障通透率高,可用于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群体8
环丝氨酸凭借对QT间期的无影响、肾脏代谢特性及强血脑屏障穿透性,为高原/心血管疾病患者、肝功能不全者及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尤其在资源有限、应用抗结核新药有障碍及特殊人群的抗结核治疗中发挥“桥梁药物”作用,同时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未来,全口服短程方案需与国家治疗指南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耐药结核病治疗路径。一方面,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完善药物剂量调整规范;另一方面,应结合中国患者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耐药谱,探索含新药的短程方案提升治疗成功率。通过推进医保覆盖、提升药物可及性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并依托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中国有望为全球耐药结核病防治贡献兼具疗效、安全性和可及性的“中国方案”。
专家简介
高孟秋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标准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健康决策学组(筹)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分会、结核病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
从事结核病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参加及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及北京市科委临床研究项目及主持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在结核病临床试验、耐药结核病诊治、抗结核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处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文章100余篇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https://www.who.int/teams/global-programme-on-tuberculosis-and-lung-health/tb-reports/global-tuberculosis-report-2024/tb-disease-burden/1-1-tb-incidence
2.https://worldhealthorg.shinyapps.io/tb_profiles/?_inputs_&tab="tables"&lan="EN"&iso2="CN"&entity_type="country"
3.https://www.who.int/teams/global-programme-on-tuberculosis-and-lung-health/tb-reports/global-tuberculosis-report-2024/tb-diagnosis-and-treatment/2-4-drug-resistant-tb-treatment
4.Park M, et al. Clin Med (Lond). 2019 Mar;19(2):135-139.
5.周奉, 等. 中国防痨杂志,2023,45(3):311-317.
6.Key updates to the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rapid communication, June 2024
7.Lopes SR, et al. 2025 Mar 18;21(1):240232.
8.Mirzayev F, et al. Eur Respir J. 2021 Jun 4;57(6):2003300.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ogrammatic management of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Emergency update.2008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multidrug and 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 2018 updat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8
11.The 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tuberculosis. Module 4: Treatment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treatment (2022 update)
12.王莎,等. 海南医学,2022,33(9):1129-1133.
13.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tuberculosis. Module 4: treatment and car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5.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14.中国防痨协会, 《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中国防痨杂志, 2025, 47(7): 830-839.
15.Song Y, et al. BMC Med. 2024 Sep 19;22(1):401.
16.初乃惠,等. 中国防痨杂志,2024,46(01):8-17.
17.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老年肺结核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11):1068-1084.
18.初乃惠,等.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06):533-540.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