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位之前加我的编制内初中语文老师给我发了一大段话,提炼出来就是:孩子小,一个人带娃工资入不敷出,竞聘不上班主任(她们学校班主任看护费很高),想搞副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这方面我确实不太懂只能回复她这方面我不清楚哈,但是我觉察到这可能不是个例,我把她的
最近一位之前加我的编制内初中语文老师给我发了一大段话,提炼出来就是:孩子小,一个人带娃工资入不敷出,竞聘不上班主任(她们学校班主任看护费很高),想搞副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这方面我确实不太懂只能回复她这方面我不清楚哈,但是我觉察到这可能不是个例,我把她的话发到了工作群里求稿,今天中午一位在河北某校任职的某初中老师给我发了文章。我对文章进行了小改(不改可能没法发),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这些“副业”看着香,实则埋着雷
1.有偿补课:看似“凭本事挣钱”,实则踩了政策红线
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没有之一。
去年邻县有位数学老师,班里家长总说孩子跟不上,三番五次请他“课后多指点”。他抹不开面子,就在周末找了个空教室给5个孩子补课,家长们凑了点“辛苦费”,每月也就2000多。结果没多久被举报,教育局查实后,给他记了过,职称评审暂停3年,工资也降了一个档次。
可能有人觉得“一对一补课,家长自愿,又不在学校,应该没事”,但政策红线摆得很清楚:教育部《严禁有偿补课的规定》里明确,在职中小学教师不管是组织补课、介绍生源,还是私下接受学生及家长的有偿辅导,都属于违规。哪怕是家长“哭着求你补”,哪怕分文不取,只要是“补课”性质,一旦被认定为“可能影响公正履职”,就可能被追责。
更隐蔽的坑是“变相补课”。有位英语老师想了个“聪明办法”:让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家,说是“托管”,其实每天晚上花1小时讲课本内容。家长觉得“老师人好”,逢年过节送点礼,结果被其他家长举报“以托管为名行补课之实”。最后学校让他写了书面检讨,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被点名批评,尴尬不说,以后评优评先基本没了指望。
2.朋友圈卖货:别让家长群变成“生意场”
“我就发个朋友圈卖卖水果,又没强迫家长买,这也不行?”这是很多老师尝试微商时的困惑。但现实中,真有老师栽在这上面。
前两年我们区有位班主任,自家亲戚开了家土特产店,她想着帮着推广,就在朋友圈发产品信息。一开始只是偶尔发,后来家长们陆续点赞评论,有几个家长为了“搞好关系”,还特意下单买了不少。结果被其他家长截图举报到学校,说她“利用班主任身份变相推销”。学校调查后虽然没给处分,但找她谈了话,明确要求她要么关闭朋友圈卖货,要么设置“家长不可见”。
为啥这事敏感?因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不是单纯的“朋友关系”,自带一层“教育者与被服务者”的属性。哪怕你从没主动推销,只要家长觉得“不买不好意思”,就可能构成“利用职务影响谋利”。尤其是班主任,手里握着座位安排、评优推荐等实际权力,哪怕无心,也容易让家长产生“不得不买”的压力。
还有老师踩过更隐蔽的坑:在家长群分享“育儿经验”时,顺口提一句“我家孩子用的这款学习机特别好”,结果被认定为“变相广告”。不是说不能分享生活,但在有家长的社交圈里,涉及“推荐商品”的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3.培训机构兼职:别让“外快”砸了“铁饭碗”
“我在培训机构带周末班,不教自己学生,应该没事吧?”这是很多老师的误区。
去年市里一所中学的物理老师就栽了:他在一家培训机构兼职教初二物理,生源都是其他学校的学生,结果被学校发现后,直接取消了他的年度评优资格,还在职称评审时扣了分。学校的理由很明确:教育局三令五申,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在任何培训机构兼职,哪怕不涉及本校学生,也属于“违反职业道德”。
更严重的案例是前几年的:有位老师在培训机构当“金牌讲师”,机构为了招生,到处宣传“某重点学校名师授课”,结果被教育局查到,不仅老师被通报批评,连所在学校都被约谈。这是因为培训机构很可能利用你的“公办教师”身份做营销,而你很难控制他们的宣传方式,风险其实不在你教什么,而在“你的身份被如何使用”。
4.自媒体“变现”:别让讲台成了“带货场”
现在做自媒体的老师不少,分享教学日常、解题技巧,既能帮助同行,也能获得一点流量收益,这本是好事,但边界一旦模糊,就容易出问题。
有位语文老师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作文提分技巧”,积累了几万粉丝后,开始在视频里推荐“自己用过的作文书”,还挂了购物车。一开始销量不错,但有家长发现,她推荐的书并不是学校要求的版本,而且有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也提过这本书”。最后被举报“利用教学影响力带货”,教育局介入后,要求她删除所有带货视频,还让学校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
哪怕你不在视频里提学生、不提学校,只要你的账号标签是“中小学教师”,粉丝里有家长或学生,带货行为就可能被质疑“公私不分”。还有老师因为在直播里吐槽“家长不配合工作”,被网友截图转发,引发舆论争议,最后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想搞副业?先看清这几条“保命线”
咱们老师想搞副业,无非是想多份收入、改善生活,没人想故意违规。但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很多“边界”需要自己主动划清,这几条底线一定要守住:
1.绝不碰“和学生、家长利益挂钩”的事
这是最核心的红线。不管是卖东西给家长、收家长的“好处费”,还是利用学生资源谋利(比如让学生去自家开的店里消费),哪怕金额再小,性质都可能变。
2.别让副业影响主业,这是“铁律”
学校对老师的核心要求是“教好书、带好班”。如果因为副业精力分散,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成绩滑坡,哪怕副业完全合规,也可能被约谈。
我认识一位年轻老师,下班后跑网约车,经常开到半夜,结果第二天上课精神恍惚,板书都写错了好几次。家长找学校反映后,领导找他谈话,之后每个校领导轮番推门课,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网约车,毕竟比起短期收入,稳定的职业发展更重要。
3.提前搞清楚“学校允许什么”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规定可能有差异,最好先了解清楚本地的政策。比如有的地方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从事任何盈利性兼职”,有的地方则相对宽松,但要求“兼职必须报备”。
我们学校就有明确的“三不原则”:不影响教学时间、不使用学校资源(包括教室、教具、办公设备)、不涉及学生及家长。有位美术老师周末去画室教成人绘画,提前向学校报备了时间和地点,学校就没再说什么。
三、这些“安全区”,或许可以试试
如果确实想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又不想担风险,这几个方向可以参考,都是身边老师亲测过的“合规选项”:
1.发挥专业优势,但和“中小学教学”彻底脱钩
比如,英语老师可以给成人培训机构做四六级、雅思托福辅导(注意避开K12领域);数学老师可以接企业的数据分析、报表统计兼职;语文老师可以给出版社写书稿、做校对,这些都和“中小学学生、家长”不沾边,风险相对较低。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擅长写毛笔字,周末去老年大学教书法,学员都是退休老人,和学校工作完全不冲突,每月能多挣3000多,学校知道后也很支持。
2.靠体力或技能换钱,不涉及“身份便利”
比如,体育老师下班后去健身房当私教,音乐老师去婚庆公司做伴奏,这些靠“手艺”吃饭的活儿,只要时间安排合理,不影响工作,基本没风险。
有位生物老师,家里是种果树的,他利用周末帮家里采摘、打包,偶尔在朋友圈发动态,但明确标注“仅亲友可见”,从不让家长看到,既帮了家里,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3.公益性质的“副业”,反而能加分
比如,去社区图书馆做义务辅导,给乡村学校捐课,这些事看似没收入,但能积累口碑,甚至可能获得官方表彰。我们区有位老师,周末在社区教留守儿童写作业,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学校不仅给她评优加分,还推荐她参加了市级优秀教师评选。
身边有位老教师说得好:“我年轻时也想过搞副业,后来发现,把课教好,把学生带出来,家长认可你,学校信任你,评上职称后工资涨的那部分,比冒风险搞副业踏实多了。”
当然,日子要过,想多挣点钱没错,但一定要记住:咱们的职业经不起“试错”,一次违规可能影响一辈子。真要搞副业,就选那些“睡得着觉”的事——不碰红线,不影响工作,对得起自己手里的粉笔,也对得起家长那句“老师好”。
来源:园丁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