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遍全网的郑强,退休后蹲守山沟:他的“怂”,打了多少人的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9 22:49 2

摘要:前两年,他在演讲台上拍着桌子,怒斥某些高校把留洋率当政绩,培养的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出国就不回来了,台下掌声能把屋顶给掀翻了。

文| 毒蜂

编辑| 毒蜂

——【·前言·】——

那个曾把崇洋媚外,骂上热搜的郑强,退休后怎么突然消失了?

前两年,他在演讲台上拍着桌子,怒斥某些高校把留洋率当政绩,培养的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出国就不回来了,台下掌声能把屋顶给掀翻了。

如今在贵州山区的教室里,他蹲在地上给孩子们讲,为啥要学数理化,声音轻得像怕惊着蝴蝶。

这反差,比突然降温的天气,还让人措手不及,有人说他“怂了”,被骂怕了才躲进山里,真相真的是他们说的那样吗?

2018年,郑强在某高校的演讲视频,突然霸屏,镜头里,他头发有点乱,西装也是皱巴巴的,可一开口就炸场

“有些家长疯了!孩子才上小学,就逼着背雅思单词,你问他为什么要学英语,他说将来出国方便, 你家祖宗坟头都在这儿,出那么远干嘛?”

那天他讲了40分钟,骂了学术圈的“洋八股”:“评个教授,先看发了多少篇英文论文,中文的不算数?难道咱中国的学问,就得用洋文证明才值钱?”

批了教育的“功利病”:“幼儿园比谁报的兴趣班多,中学比谁升学率高,大学比谁排名前,没人问孩子快不快乐,这叫教育吗?这叫流水线!”

这些话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剖开了,当时的社会痛点。

在那些年,不少高校确实把,引进多少海外人才、毕业生留洋比例等,当做核心考核指标。

某985大学,甚至给全英文授课的老师,发额外奖金,家长们更是陷入了教育焦虑,有调查显示,70%的中学生被问理想时,答案都是考名校、出国留学

当然郑强的火,不是因为嗓门大,而是因为他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话。

有老教师在台下抹眼泪:“多少年了,没人敢这么直戳问题。”

学生们更把他当“精神教父”,他的演讲视频在B站被剪成合集,弹幕满是“郑校长说得对”、“请多骂骂”。

然而,2021年郑强因为一次演讲,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只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收到的是骂声。

演讲中郑强说:“英语过四级就行,没必要玩命考雅思托福,把功夫花在专业课上不好吗?”

这话被截成15秒短视频,标题成了《郑强:学英语就是浪费时间》。

网上瞬间炸了锅,有人骂他“反智”:“都什么年代了,不学英语怎么看外文文献?”

有人翻出他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于是嘲讽到:“自己留过洋,倒不让别人学,典型双标”。

更有人扒出他一年演讲近百场,然后质疑他不务正业:“校长不好好管学校,天天跑场子捞钱,这不是炒作是什么?”

其实真相并不是网上说的那样,他说英语过四级就行,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把80%精力耗在考分上的现象。

他当年留学日本时,曾因拒绝在论文里,加感谢日本资助的字眼,差点拿不到学位。

可是有些网上的博主,为了博取流量,故意把这些信息给砍掉,但郑强并没有给自己解释。

后来这个争议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人翻出他担任浙大副书记时,推动“竺可桢学院”扩招寒门学子,却被骂搞特殊化。

他给贫困生设“隐形奖学金”(不公开名单,避免伤自尊),又被说成作秀给别人看的。

最后,就连他走路带风的姿势,开会时偶尔翘腿的习惯,都被放大成“官僚做派”。

最难受的是2022年,某媒体写了篇《网红学者的泡沫》,把他和几个频繁上综艺的教授放一起,说他们“用争议换流量,丢了学者本分”。

那天他在办公室待了一下午,助理说:“他对着窗户抽烟,平时从不抽的,烟灰缸里堆了十几个烟头。”

2023年,65岁的郑强退休了,那天没有任何退休仪式。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像其他网红一样,开直播、接代言,可他却带着一箱书,扎进了贵州黔东南的大山里。

他去的第一站,是台江县民族中学,这地方90%是苗族学生,不少孩子住山顶,每天走两小时山路上学。

郑强去的第一天,就跟着学生爬了趟山,65岁的人,穿着解放鞋,喘得像风箱,但他硬是坚持了下来,没有掉队,晚上在教室简单搭了个帐篷,跟住校生聊到了半夜。

有个叫阿妹的女生对他说:“我妈让我读完初中就嫁人,说女孩子读书没用。”

郑强急了,第二天就跑去她家劝她的家人。那天山路泥泞,他不知摔了多少跤,才来到阿妹的家里。

他已经管不上全是泥的裤子,拉着阿妹妈妈的手说:“大姐,我当年在农村插队,比这苦多了。读书不是为了让娃飞多高,是让她有选的权利—— 想嫁人就嫁,想读书就读,这才叫本事。”

他在那待了三个月,没开一次发布会,没接受一次采访。

学校老师说,他天天跟孩子们一起吃食堂,5块钱的套餐吃得都很香。

给老师培训时,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满板书,讲到激动处,顺手拿起学生的搪瓷杯当教具,比划怎么让物理公式变简单。

后来有人拍到他在县城书店,自掏腰包买了500本《数理化通俗演义》,让书店老板送到周边小学。

老板说:“他穿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跟普通老头没啥两样,就是选书的时候特认真,一本本翻,说得让娃看得懂、喜欢看。”

其实郑强从来“怂”过,更没有变过。

他年轻时在四川大学读书,就带着同学去凉山支教,在日本留学时,周末总往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互助会跑,帮刚去的学弟学妹找房子。

担任贵州大学校长时,最上心的是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他每年都会挤出300万经费,让山区老师去名校进修。

只是以前,他得站在聚光灯下喊,因为当校长,要推动改革,要争取资源,就得让更多人听到声音。

他曾跟朋友说:“我骂得越凶,关注的人越多,那些想给寒门学子,谋福利的政策,才越容易落地。”

现在,他可以蹲下来做,因为退休了,没了行政职务,不用再考虑影响了,反而能踏踏实实地给孩子讲一道题,给老师支一个招。

就像他在台江中学的黑板上写的:“教育不是喊口号,是把光一点点递下去。”

最后想说的

有人说郑强退休后低调,是因为争议后的无奈,可看看他在山区教室里的笑脸,那分明是卸下重担后的舒展。

这个时代总喜欢给人贴标签:“网红校长”、“争议学者”。

可郑强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在乎标签。

他们一会儿是舞台上的斗士,一会儿是山村里的教书匠,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教育的那点执拗。

就像他在一次私下聊天时说的:“我这辈子,就想让更多人明白,读书不是为了攀高枝,是为了让脚下的土地更结实。”

你说,这样的郑强,是真性情,还是作秀?学者该专注学术,还是该为公共议题发声?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人心里,对教育该有的样子的期待里。

来源:毒蜂盘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