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平阴县的黄河岸边,丁海军家庭农场4500平方米的场区内,从早春育苗、夏日插秧,到金秋收割、大米加工,再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全链条自主运营模式,让每一粒大米都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农场的500亩水稻、900亩玉米与1400亩小麦,遵循着轮作的节奏,在黄河滩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在山东平阴县的黄河岸边,丁海军家庭农场4500平方米的场区内,从早春育苗、夏日插秧,到金秋收割、大米加工,再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全链条自主运营模式,让每一粒大米都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农场的500亩水稻、900亩玉米与1400亩小麦,遵循着轮作的节奏,在黄河滩涂上勾勒出“一年两熟”的丰收图景,满眼生机勃勃。
更值得称道的是农场的“立体经济”——水田深处,甲鱼和小龙虾在稻禾间自在生长,每逢7月份上市季,订单便如潮涌来;加工车间里,成套设备加工出的精米装箱待发,而剩下的稻壳、碎米等边角料也得到充分利用,被用来酿酒。从种植到销售,从主粮到副产品,这种“零浪费”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整个家庭农场呈现出红红火火的景象。
丁海军是当之无愧的“新农人”典范,不过,他也曾有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创业初期,丁海军购置大疆无人机、谷物干燥机等农机需要大笔资金,春耕备耕时囤积化肥、种子等农资更需提前垫资,资金周转的压力让他一筹莫展。“农机是现代农业的‘腿’,农资是庄稼的‘饭’,缺了哪样都不行。”丁海军回忆道。
在了解到农场的困境后,平阴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基于农场的经营规划与发展潜力,农商银行迅速发放200万元贷款。
“这笔资金像及时雨,农场不仅顺利购置了大疆无人机,补齐了机械化短板,更让农资储备有了保障。有了资金底气,才敢放手搞全链条经营。”丁海军在说话间,满是对农商银行全力支持的感恩和感激。
从化解“购农机、备农资”的燃眉之急,到见证农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再到金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平阴农商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不仅为一方农场注入成长动能,更在黄河滩上播下“金融助农”的种子。
这只是平阴农商银行支持“三农”发展、践行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平阴农商银行始终扎根“三农”,针对丁海军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其农业发展资金需求“急、小、频”的特点,以及新农人对机械化、规模化的迫切追求,该行简化贷款流程、创新评估方式,以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打通了资金流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截至6月末,平阴农商银行共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8.2亿元,惠及2399户小微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该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精耕服务,优化网点服务设施,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该行已累计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228次,发放宣传折页1.3万余份,惠及群众超7000人。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