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下坡路时代走出情绪困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22:15 1

摘要:裁员现象越来越常见,公司内部业务频繁调整,人际关系淡漠,孤独感也变得更加显性。很多人不知道未来的模样,也很难专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

近几年,「不确定感」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底色。

裁员现象越来越常见,公司内部业务频繁调整,人际关系淡漠,孤独感也变得更加显性。很多人不知道未来的模样,也很难专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

这个背景下,有一个行业正在悄然兴起,那就是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支持计划。

「简单心理」编辑部有些好奇:EAP 服务中的心理咨询师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在企业福利里扮演什么角色?又能在哪些时刻真正帮到我们?

于是我们采访了简单心理企业服务的负责人周迪,作为从业十年的 EAP 资深从业者,聊了聊她看见的情绪困局,以及——在变动和疲惫中,我们普通人,又能如何借助 EAP 的支持,找到那一点点稳定的力?

▼ 以下是简单心理和周迪的对话:

周迪简单心理企业服务业务负责人

01

在孤独中,

识别「我怎么了」

简单心理:相较于 10 年前,现在的员工在心理咨询中的主要困扰有哪些变化?是否出现一些新的情绪关键词?

周迪:有的,我们发现,当下的员工容易陷入「结构性焦虑」。这背后其实是公司的业务调整、团队合并、扁平化管理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

我记得有个员工在咨询中说的一句话:「上周还在为 A 项目的 DDL 加班,这周就被通知马上交接工作后转去支持 B 项目,感觉像在湍流中划船,不知道明天会被突然冲到哪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确定性」是一种不安全感。如果人不知道未来在哪,不知道目标在哪,也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就会被这种不确定性扰乱。人一旦这样就会陷入一种焦灼,无法专注于当下该做的工作。

简单心理:听到过哪些心声?

周迪:有人会说,既然谁都给不了我答案,我还不如直接辞职呢,这样我就感到「确定」了。因为更让 ta 难以忍受的其实是不确定性:ta 的职场环境一直在变,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人会主动地创造一个「悲剧」,因为 ta 无法忍受那个模糊状态。

《 恶女~谁说工作不酷的~ 》

简单心理:这个时候,EAP 服务的心理咨询师能如何帮到 ta 呢?

周迪:咨询师可以倾听们的感受,帮助他们看见自己的感受,也理清自己所在的困境。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看到并且理解来访者说的外界变化是指什么,是咨询师最基本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反馈。

至少跟咨询师聊过之后,他们能识别出,「我到底怎么了?我的困境是什么?」

简单心理:他们是不是在日常中也缺乏表达的出口?

周迪:没错,现在的多数员工都呈现出明显的孤独感。不只是部分情绪问题较重的人需要被听见。许多人都没有倾诉的出口。我遇到的一些来访者,在生活里找不到表达感受的对象。对 ta 来说,孤独感已经是一种很常态化的感受了。

不只是一线员工,一些管理者也很孤独,因为可倾诉的对象更少,并且觉得倾诉本身可能是不安全的,或许倾诉的对象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支持 ta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家的「关系」是很匮乏的。很多人没有亲密关系,同事也不太容易成为倾诉对象,长辈们多数情况下也不合适。孤单感真的蔓延全身,但是又很难主动地跟别人交流。一是大家确实很忙,二是恰巧遇到一个契合的人,真的需要很大的缘分和运气。

《 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 》

孤独感越强,防御也越强,同时大家对关系的标准可能又很高,都希望得到一种深度连接。

这个时候,EAP 心理服务提供的是一个不被打断、不被评价的安全空间。这种「情绪容器」对高压环境尤其重要。

另外,我们发现,Z 世代员工对职场体验要求更高,但现在的「线上协作无边界感」与「虚拟社交孤独感」会形成某种矛盾。

我记得一位 95 后同学说过:「工作群 24 小时在线,但没有我想上班打个招呼、下班说个明天见的人。有时候觉得,同事只是任务列表里的 ID ,而不是真实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师首先做到看见他们的状态、听见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想法。有的来访者说,我好像只能在咨询中获得一些安慰。

02

下坡路时代,

人们很难专注当下

简单心理:经济下行期,很多人需要面对「下坡路」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否加剧了员工的生存焦虑?

周迪:「下坡路」的环境,带来的更大问题是无法专注当下。

就拿大厂员工来说,大家都挺努力的,也不一定是担心接下来找不到工作。而是这种有力使不上的状态,让人感觉自己的生命 好像 被荒废了。当你感觉时间是被荒废的,就无法沉浸于当下,也无法做些能产生价值感的事了。

简单心理:下坡路上人们的焦虑似乎难以避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该如何理解他们的焦灼?又有什么建议?

周迪:很多人不能跟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根本原因是 ta 的「弹性」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上坡路上,大家对未来抱有希望感。即便面对不确定性,大家也更有希望去努力。但是在下坡路上,大家不熟悉这个感觉,外在环境的机会更少,公司的选择更保守,我觉得人们就会更加谨慎。

《 我,到点下班 》

当然,事实上,即便在所谓「下坡路」的环境中,人们仍然有机会找到新的价值和机会。EAP 心理服务更多地是帮助一个人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消化大环境带来的焦虑感,帮助一个人在现实中做合适自己的选择。

简单心理: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原因:我们一度对未来太乐观了。

周迪:感觉大家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偏低的。至于风险预判,绝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做到的,这不能怪个人,因为大家得到的信息不够,无法加工出完全适用于自己的风险防控方案,所以会处在比较茫然的状态里。

重点是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化,导致很多人无法专注做好现在的事情。对未来的焦虑已经影响到了 ta 现在的生活。 这也是 EAP 咨询服务可以帮助提高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家做到,即使发生变化,也有能力去转变,有能力迎难而上。

03

回到身体,表达情绪

简单心理:在你看来,心理咨询能带给职场人何种意义上的「成长」?他们比较常见的议题是什么?

周迪:现在大家关于成长的议题非常多,甚至包括「希望自己成长」也是一种议题。其实有时候,我们反而需要放松下来,不要着急去「成长」。不要把「成长」变成一种执念,也许会更好。

其实 80 后、90 后的成长渠道和辅助工具太多、太杂了,一些知识输入也多,多到我们无法筛选与处理,每个人都在加工各种信息。成长这件事,我认为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经历、成长过程、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每个人的急迫性就不一样。

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能是不需要解决的,对这个问题来说,先接受它存在并注意到它了,就已经在解决中了,学会放松和专注也是成长。

简单心理:就我们能提供的服务而言,有哪些项目能帮我们放松,感受自己的身体?

周迪:有个「冥想打卡」的项目,一直很受欢迎。我们之前做过一个 30 天的冥想训练营,需要参与者每天早中晚打卡 5~10 分钟的冥想练习。

早上配合「唤醒」,中午配合「休息一下」,晚上配合「睡眠」。我们还教大家专注感受食物的味道。

这个练习是帮助大家专注身体,专注真实感受的一种方式,参与度都是100%,次次满营。

简单心理 EAP 团队往期活动现场

现在,睡眠问题也很普遍,之前我跟一个专门研究睡眠问题的医生聊过,据他讲,睡眠问题主要还是靠药物、锻炼,还是要让大家放松、回归身体。

我们现在也在用心理行业里,一些项目来协助大家放松。比如感受身体的练习,感受自己的四肢在哪、眼睛在哪、呼吸在哪,仅仅这一步已经能帮到很多人,因为大家连这个程度的放松都做不到。

有的人会觉得深呼吸、回归身体好像很「玄」,其实是非常科学的。

简单心理:如何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情绪表达呢?

周迪:我们和 Galli 戏剧的高璇博士合作过一个戏剧工作坊。用 7 个「暗室小孩」的概念代表 7 种核心内在力量,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环节,用戏剧化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参与者可以直接通过身体觉察情绪,比如用动作表达「愤怒」的情绪,让压力变得可以直接被感知。

戏剧工作坊活动现场

这个活动反馈非常好,很多人都在体验中流泪了,很多人会爆哭,沉浸在游戏扮演里,体验自己怎么说话、怎么办事、怎么对待别人。觉察愤怒背后其实是脆弱、敏感和不被理解,也包含着对自己曾经不当行为或语言的愧疚。

这种能深度参与,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包括能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的活动,是很受欢迎的,这也是一种疗愈。

简单心理:听起来,大家越来越接纳心理健康的帮助了?

周迪:是的,现在的人对心理健康主权更重视了。以前大家面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比较谨慎,可能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隐私保护怎么样,或者对我有没有用。

现在的人对自己的诉求更清楚了,对心理咨询也了解了一些,有了一些判断。ta 面对咨询的第一反应变成了:我要挑一挑。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大概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之后,接下来应该选一个什么样的咨询师?什么样的平台?多少钱的?如何判定什么是更适合我的?甚至我觉得好,还要分享出去。

这种变化是更以「我」为中心,以主体的角度参与其中,不再是被动接受。

04

AI的加入,

让心理服务更普惠

简单心理:你是什么时候进入 EAP 服务行业的?这期间经历了哪些行业关键的变化?这些年 EAP 行业的发展,反映了背后哪些需求?

周迪:我是 2015 年开始从事 EAP 工作的。那个时候的 EAP 服务,更多集中在外企和国央企,投入的预算规模、最终服务的内容和人力的覆盖程度,都会偏低一些。

入行之后没几年,就经历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EAP 服务的行业营收规模以及覆盖人员的数量规模,也跟着有了几倍的增长和明显的变化。到了2020年疫情期间,行业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最真实的感受是,大家的心理求助需求增加了。当时大家都待在家里,孤独感和不安感比较严重,需要心理健康服务。

其次,线上的心理服务需求暴增,也有更多企业愿意把预算投入到线上化的心理服务形式上面,包括视频咨询、在线直播培训、多地区远程连线等等。

《 恶女~谁说工作不酷的~ 》

因此,行业也经历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服务全部线上化的转变,进而推动了行业内部咨询工具线上化等变化,尤其是推动了「平台化」发展。咨询师们也开始更多地进行以视频为主的线上咨询。

简单心理:在这么高速发展的阶段,简单心理 EAP 项目主要解决了企业的哪个关键痛点?

周迪:其实很多大公司的 EAP 项目已经存在 10 年以上了,他们的痛点就在于:人员基数这么大,但长期并大量使用或知晓这项服务的人数并不多。一项应覆盖全员及其家庭的福利计划,其大部分预算可能都被小部分群体不限量地用掉了,这和初衷目标是有偏离的。

对于组织方来说,心理服务应该做到「普惠」,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使用 EAP 资源。EAP 服务在本土发展过程中,各个组织对服务使用有效性的定义一直都有很多 讨论 。像 EAP 服务的投入产出比、性价比、等换价值等等,都比较难以衡量。

而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到:这项服务是否还应该继续保留?预算是否还需要增加?谁来监管服务有效性?应该覆盖 多少人 才是合理的?

简单心理 EAP 团队往期活动现场

让 EAP 服务惠及到更多人,是我们推动的一次根本性的改变。

过去我曾经和很多管理方聊过,这些超 10 万人以上组织的管理者,都很明确地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 EAP 这项福利,并且能够「用下去」。

我们共同探讨后,决定将 EAP 中的咨询服务设为「限次且有效」的普惠性服务形式。在 6 次或 12 次的额度内,员工至少能解决一到两个议题,如果还想继续做中长程咨询,组织也能采购到比市场上更加优惠的团购价格等等福利。

简单心理:具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周迪:这样一个看似限制更多的策略,实际结果却非常好。一方面,组织方可以有更多的运营空间来做全员宣推、保证每个员工都能看到项目并尝试使用。比如将一些科普性质的知识学习类产品,免费输送给每个员工、定制好传播心理学小游戏等等,这些都带来了可以快速看到改变的结果。

普遍项目的咨询用量,从过往几年 5%~10% 的咨询次数使用率增长到了 15%~35%。而有的项目,使用过的人数体量从三五千人增长到了一万四千余人,且员工知晓率和使用率仍在逐年递增。

这些变化,大部分都发生在我们接手项目后的 3-6 个月时间里。当 EAP 福利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组织方也更乐意逐年增加预算。

组织方的预算增加——提高对员工心理服务需求的重视——进而补充更多心理福利资源——员工享受到质量更高、资源更丰富的服务——使用并关注更多……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普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简单心理:未来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到 EAP 服务,最近有没有更新的方法?

周迪:最近一年,我们团队研发了 AI 产品。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未来的。

设计 AI 的时候,我们希望 AI 作为一个全能的助手角色,既能够 7*24 小时为员工提供心理陪伴、心理建议和干预的功能,也能够和员工玩儿起来。

员工可以通过 AI 提供的小游戏探索自己,同时如果对于 EAP 咨询的福利、流程、预约这些行政事务有疑问,AI 也能及时准确地应答。

上下滑动查看

现在可以在简单心理APP中与AI对话啦

我们的观察是,对于以前一些不肯接受,或不合适 1 对 1 心理咨询,但是又有一些心理类的需求和困扰的人群,当他们有 职场问题、家庭养育中亲子关系的问题,或者是关于自身的一些困扰时,AI 都提供了一个感觉更安全、更私密的求助空间, 是非常有效的补充。

简单心理:你做了这么多年,有过觉得特别难的时刻吗?如何克服的呢?

周迪:耐心和坚持很重要。首先我会经常跟有需求的人聊天,听听对方现阶段最急需解决的痛点是什么。这很像做咨询,大家都有烦恼,都有痛苦的地方,但很难改变。

我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去听别人的需求,提供一些可能适合你的新想法,推动改变的发生,但不强求一定能改变。或者说我不带自己的合作目标去跟甲方提建议,还是优先看适合甲方真实的情况的最优解是什么。

简单心理 EAP 团队往期活动现场

很多时候,我会给一些对我来说没有收益的建议,甚至是推荐给他们其他同行的师资、机构,因为我觉得先解决对方眼下的困境,才有空间讨论未来的优化等等,你的思路和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他们。

不论是行业的转变,还是个人心理上的调整,想要有真的变化,都需要一些不怕失败的勇气和魄力。

过去曾经有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行业会有什么大突破。也跟我说过行业圈子很小,你能改变的、影响的会很少,也不要想去改变一些固有的服务模式,那可能眼前的饭都吃不上。

但我总觉得,既然很多人一直有心理服务的需求,但找不到足够满意的的服务;组织方一直愿意投入但看不到足以长期坚持的价值,想花钱却不知道怎么花员工才能被满足;而业内呢,从业者们找不到大量的来访,迷茫或者坚持不下去……

那不就是缺了一些搭桥的人和搭桥的方法吗?一旦能打通供给侧,保质保量地服务,并且持续探索服务创新和 EAP 价值的定位,形成健康循环,我觉得应该能行。

试试或许就改变了很多事情,没成功也无所谓,第一口螃蟹吃的时候被夹夹也是正常的。

采访/作者 罗文 崇衫

封面 《 恶女~谁说工作不酷的~》

来源:简单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