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阆中古城的晨雾总带着嘉陵江的潮气。伏羲蹲在鹅卵石滩上,指尖捻着麻线在掌心搓动,线股间的水汽凝成细小的水珠,沾在他布满老茧的指腹上——这是他在江边观察巴人织网时新学的技法。三日前他游历至此,见巴人部落的渔网总是破洞,便自告奋勇要改良织法。
第十五章《伏羲渔猎》
一、嘉陵江畔的结网课
阆中古城的晨雾总带着嘉陵江的潮气。伏羲蹲在鹅卵石滩上,指尖捻着麻线在掌心搓动,线股间的水汽凝成细小的水珠,沾在他布满老茧的指腹上——这是他在江边观察巴人织网时新学的技法。三日前他游历至此,见巴人部落的渔网总是破洞,便自告奋勇要改良织法。
“线要三股拧成绳,像江里的漩涡。”伏羲的声音混着江涛声,对岸的青山在雾中若隐若现。他将麻线在膝头绕出“S”形,骨针穿梭时带起的水珠溅在青石上,洇出细碎的痕迹。少年猎风蹲在对面,手里的藤筐装着刚剥好的麻皮,指尖被麻刺扎得通红。
“伏羲先生,渔网不就该方方正正吗?”猎风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巴人特有的倔强。他的左臂还缠着麻布——上月追野猪时被荆棘划伤,至今还能摸到狰狞的疤痕。部落里的猎手都嘲笑这新织法像“蛇爬过的乱麻”,只有首领坚持让年轻人跟着学。
伏羲没抬头,骨针在麻线间灵活跳跃:“你看江里的鱼群。”他指向江心的漩涡,银白色的鱼群正绕着漩涡游动,“直着追,它们就散了;顺着漩涡绕,才能把鱼群圈住。”说话间,他已织出巴掌大的网片,网眼呈菱形,像极了沙滩上被水流冲刷出的纹路。
猎风的脸颊发烫。他想起上月狩猎时,自己就是直线冲刺追野猪,结果被横生的树藤绊倒,让猎物逃进了密林。首领当时叹着气说:“巴人猎手的腿,比野猪还直,迟早要栽在这直性子上。”
二、直线冲刺的代价
正午的日头晒得青石发烫,伏羲带着猎风等五个少年练习撒网。猎风抓起网角奋力向前抛,渔网却在空中扭成一团,像只折翼的鸟。江面上的鱼群受惊散去,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了闪便消失不见。
“又急了。”伏羲捡起块鹅卵石抛进江心,水花溅起的瞬间,鱼群又聚了回来。“撒网要像水漫沙滩,先松后紧。”他示范着旋腰的动作,麻布长衫下摆扫过地面,带起细沙,“你看这网绳的轨迹。”
猎风盯着伏羲手腕的转动,突然注意到网绳在空中划出的竟是个完整的“S”形。这让他想起昨夜篝火边,伏羲在沙地上画的图案——乾、坤、坎、离等八个符号,用曲线连接成圈,像极了嘉陵江的九曲回肠。
“明日跟我进山。”伏羲突然说,将补好的渔网叠成方块,“看真正的猎手怎么追猎物。”
次日清晨,猎风背着弓箭跟着伏羲钻进阆中北山。密林里光线昏暗,腐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伏羲走得很慢,手指不时拂过树干上的苔藓:“蛇在草里怎么游?”他突然停在一丛蕨类植物前,叶片上还留着蛇爬过的黏液痕迹。
猎风蹲下身观察,蛇道弯弯曲曲,避开了所有尖锐的石笋和荆棘。“绕着走……”他喃喃自语,想起自己每次追猎时,总是直冲冲地撞向障碍物,腿上的旧伤就是这么来的。
“直线是最短的路,也是最险的路。”伏羲折断根树枝,在地上画了条直线和一条曲线,“你选哪条?”
三、蛇形步的诞生
暴雨突至时,猎风正跟着伏羲躲在岩洞里。洞外的山溪涨水,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断枝奔涌而下,在岩石间冲出S形的轨迹。伏羲指着水流转弯处:“水遇到石头会绕,人为什么不会?”
猎风想起今早练习的绕圈跑,脚踝被扭伤的刺痛感还没消退。部落里的老猎手都说伏羲是“傻小子”,放着好好的直路不走,偏要学蛇爬。可此刻看着溪水轻松绕过巨石,他突然觉得膝盖的酸胀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试着像水这样走。”伏羲走进雨里,左脚虚点地面,右脚实踩,身体像柳条般左右摇摆。他的麻布裤脚被雨水打湿,贴在小腿上,露出被荆棘划破的旧伤。“左步虚如浮叶,右步实如扎根,气要跟着步子走。”
猎风学着迈步,起初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伏羲捡起根藤条,轻轻抽在他腰侧:“沉腰!像你撒网时那样沉腰!”少年猛地吸气,想起彭祖教的“炊火息”——吸气如添柴,呼气似扬灰。奇妙的是,随着呼吸节奏,脚步竟稳了许多。
雨停时,猎风的裤腿已沾满泥浆,但他第一次在密林里走出了完整的“S”形轨迹。伏羲递给他块烤好的麂肉:“这叫‘绕林步’,明天教你配合呼吸。”
四、鼻吸口呼的秘密
第三日卯时,猎风带着三个同伴在晒谷场练习绕林步。伏羲站在土台上,手里挥舞着绘有八卦图的木牌:“鼻吸四步,口呼三步,像数着江里的浪花。”
巴木突然停下脚步,他的哮喘又犯了,弯着腰剧烈咳嗽:“这步法……比追野猪还累。”少年的脸憋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猎风想起伏羲说的“气沉丹田”,伸手按在巴木腰腹:“吸气时想着肚子里有团火。”
巴木依言深吸,咳嗽竟真的缓解了些。他试着走了两步,鼻吸时肚子鼓起,口呼时轻轻收腹,绕林步的节奏渐渐与呼吸合拍。“真不喘了!”他惊喜地喊道,引来其他猎手围观。
伏羲笑着摇头:“不是步法有用,是你们终于学会用肚子喘气。”他指向远处的嘉陵江,晨雾中,江面上的波浪正有节奏地拍打着沙滩,“人要像江水,既能奔腾,也能缓流。”
五、狩猎中的实战检验
秋分狩猎日,猎风带着十名猎手进入北山。他的腰间别着伏羲送的骨哨,网兜里装着新织的菱形网。当发现三头野猪在橡树林觅食时,他做了个“蛇形”手势——这是昨夜新定的暗号。
猎手们立刻散开,按照绕林步的轨迹,悄无声息地绕到野猪侧后方。猎风深吸四口气,左脚虚点地面,右脚猛地发力——这是伏羲教的“弹步”,像蛇头突然弹出。骨哨声响起的瞬间,十张渔网同时撒向野猪,网眼的菱形结构让野猪越是挣扎缠得越紧。
“成了!”巴木兴奋地挥起石斧,却被猎风按住手腕。“留活口。”少年的眼睛亮得惊人,“伏羲先生说,好猎手要让猎物活着进部落。”
当三头野猪被藤绳捆着拖回部落时,整个阆中都轰动了。老猎手们围着猎风,摸着他腿上完好无损的麻布绑腿啧啧称奇——往年这个时候,至少有一半猎手会带着伤回来。
伏羲蹲在篝火边,用龟甲记录着绕林步的要领:“步如卦象,息如四时,猎无疲。”火光映在他脸上,皱纹里的笑意像嘉陵江的水波。猎风突然明白,所谓八卦,不过是伏羲把江水的流动、蛇的爬行、渔网的缠绕,都刻进了龟甲的纹路里。
六、巴人猎手的新传统
霜降那日,阆中北山的枫叶红得像火。猎风站在晒谷场中央,教三十个少年练习绕林步。他的动作比伏羲更粗犷,却带着巴人特有的力量感——左步虚时像踩在青苔上,右步实时如跺碎岩。
“记住,绕林步不是逃,是为了更好地追。”猎风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腰间的骨哨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少年们的呼吸声整齐划一,像嘉陵江涨潮时的浪涛。
伏羲站在山坡上,看着这一幕缓缓点头。他的行囊已经收拾好,下一步要去丹棱山拜访尧帝——听说那里的农人用鹳鸟姿势插秧,或许能给绕林步带来新的启发。临行前,他把那片绘着八卦的龟甲留给了猎风:“巴人的腿,比中原的竹简更能记住智慧。”
许多年后,当巴人助武王伐纣时,他们的“巴渝舞”里还藏着绕林步的影子——踏步如蛇行,挥臂如撒网,呼吸间带着嘉陵江的潮气。而猎风教少年们吹的骨哨声,成了巴蜀大地上最早的武术口诀,在山林间代代相传,像永不干涸的江水。
来源:缠丝拳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