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某些专业在高考招生中炙手可热,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选择,可如今却沦为“劝退顶流”,令人唏嘘不已。这背后,是教育、就业与时代发展复杂交织的结果。
曾几何时,某些专业在高考招生中炙手可热,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选择,可如今却沦为“劝退顶流”,令人唏嘘不已。这背后,是教育、就业与时代发展复杂交织的结果。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十年前,正值国内基建狂潮,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大量的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当时,土木专业的毕业生是各大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争抢的对象,供需比一度达到惊人的1:10 。毕业生不仅薪资优厚,晋升空间也十分广阔,“三总五项”的职业发展路径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高校也纷纷顺应潮流,扩大土木专业的招生规模。
时过境迁,如今的土木工程专业却陷入了困境。随着城市建设逐渐趋于饱和,房地产行业遭遇寒冬,大量企业债务暴雷,行业发展陷入低迷。土木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薪资缩水的问题。曾经的高薪岗位如今竞争激烈,许多中小施工单位待遇下降,工作环境艰苦,还需要长期驻扎施工现场。更雪上加霜的是,科技的发展让算法出图、机器人施工等逐渐普及,进一步挤压了就业空间,不少从业者甚至选择“提桶跑路”,人才流失严重。
再看生物科学专业,一度被视为“高精尖”领域,承载着无数学生探索生命奥秘、投身科研事业的梦想。在人们的认知里,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能进入高端实验室,或是在大型制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有着光明的职业前景。现实却很残酷,本科阶段生物科学所学知识宽泛但不够深入,涉及分子、生化、基因等多个方向,却都只是浅尝辄止。真正能进入药企从事研发核心工作的,往往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数据显示,2023届生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超过一半选择考研,直接就业者大多只能进入教育培训、医药销售或检验岗位,连行业的核心都难以触及。
专业从火爆走向被“劝退”,背后有着多重因素。从教育层面来看,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当某个专业热门时,众多高校一拥而上开设相关专业,却未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人才供给过剩。以法学专业为例,大量高校开设法学专业,使得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远超市场吸纳能力,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连续多年被列入“红牌”预警专业。
就业市场与高校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的课程设置更新缓慢,与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比如广告学专业,课堂上教授的传统广告理论在实际职场中“用不上”,现实中的广告行业早已转向新媒体运营等新赛道,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前沿知识。
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变革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AI的兴起让翻译、文案创作等工作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对英语、新闻传播学等专业的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使得传统工科专业的优势不再。
面对这些变化,高校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不能只盲目跟风,要充分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做出理性的决策 。
来源: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