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麦浪里的“隐形脊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20:15 3

摘要:2025年盛夏,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顶尖专家齐聚呼伦贝尔市,进行“十四五”聘期考评。呼伦贝尔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小麦产业体系行政首席连万全穿梭其间,迎接这些看似平凡却肩负重任的身影——他们是守卫国家粮仓的“隐形脊梁”,其智慧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泉。

2025年盛夏,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顶尖专家齐聚呼伦贝尔市,进行“十四五”聘期考评。呼伦贝尔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小麦产业体系行政首席连万全穿梭其间,迎接这些看似平凡却肩负重任的身影——他们是守卫国家粮仓的“隐形脊梁”,其智慧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泉。

呼伦贝尔的金色麦田。

呼伦贝尔:春小麦的黄金摇篮

这场会议选址呼伦贝尔,因这里是中国北方春小麦的“黄金种植带”。寒温带大陆性气候、肥沃黑钙土与充足光照,孕育出无可替代的优质麦源。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春小麦种植面积达281万亩,占全国春小麦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产出的小麦以高蛋白、强面筋著称,是国家强筋小麦核心产区。

呼伦贝尔春小麦筑起“三高”基石。

——高产规模高地:年产70多万吨,构筑区域粮食安全稳固屏障;

——优质强筋核心:自然禀赋造就高品质,远销黑龙江省、天津市、河南省等需求集中区;

——机械化与科技先锋:“快播、快收、快干”理念普及,全程自动化水平领先,精准农业技术规模化应用。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现场观摩特尼河农牧场公司种植的龙麦86。

黑蒙携手:科研协作共育良种

北纬47度,一条横跨大兴安岭沿麓的,“黄金走廊”,将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小麦产业紧密相连,形成中国最优质的硬红春强筋小麦核心带。“从生态视角看,两地血脉相连。”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所长、省小麦体系首席张春利的话,道出了跨省协作的深层逻辑——共享光温水土资源,共担保障国家优质麦源重任。

早在200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便聚焦呼伦贝尔,定向培育强筋专用小麦。从龙麦26到龙麦60,品种迭代之路清晰可见,而谢尔塔拉、特尼河等呼伦贝尔农场,早已成为这些品种的异地鉴定基地。“龙麦系列是两地共同培育的结晶。”张春利强调,如今呼伦贝尔小麦种植面积达黑龙江垦区的5倍(300万亩对60万亩),战略地位凸显,打破地域界限,这里已是我们育种的主攻阵地。

科研力量在此加速汇聚: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小麦团队成立3年成效初显;内蒙古农科院王小兵团队育成的优质彩色籽麦,填补了原料多样化空白。“八方聚力,正共建以科研为引擎的优质原料基地。”张春利说。

张春利(右)与呼伦贝尔市技术员查看小麦。

产业攻坚:提升单产与优化品质并进

在谢尔塔拉农场33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一场“保品质、提单产”的攻坚已然展开。“优化品种株型,未来几年力争亩产千斤。”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景顺描绘蓝图,“让土地多产优质粮,让种植者多获收益。”

他直言,当地底气源于硬实力:常年种植面积稳居全区首位,机耕机收100%全覆盖,叠加高产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的科技赋能,为稳产高产筑牢根基。

尽管优势显著,隐忧仍在:本土“呼字号”品种匮乏,长期依赖黑龙江支援;深加工薄弱,大量小麦以初级原料输出,高端利润流失;亩产200多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育期短、品种资源有限、技术投入不足,是产量提升的瓶颈。”王景顺坦言。

国家小麦体系首席专家刘录祥直指关键:加速本土化、专用化育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培育适配呼伦贝尔生态、兼具高产、优质、抗病(尤其抗赤霉病)的专属品种。“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体系,是产业存续的生命线。”同时需升级储存加工环节,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打造高端品牌,将原料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形成“麦—粉—食”产业链闭环,释放增值红利。

夕阳为草原镀上金红,会议讨论渐息,但关于麦种、土壤、病害的思考已化为蓝图。连万全与王小兵走向试验田,金色麦浪中,不仅有即将到来的丰收,更孕育着中国春小麦产业升级与种业振兴的希望。

“种业等核心技术突破后,呼伦贝尔完全能从‘面积担当’升级为引领北方乃至全国春小麦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标杆’。”王小兵目光坚定。

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产业雄心在黑土地交汇,一场“将好种子变成好收成、好收成变成好产业”的实践已启幕。稳面积、提单产、破种源、强加工的立体攻坚,正为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特色路径,承载着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型探索。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可新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春莺 胡民

新闻编辑:徐跃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