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茶饮界掀起猎奇风潮,各类新奇口味层出不穷。其中,以云南特有野生菌“见手青”为卖点的产品于近日引发广泛关注。据《都市时报》报道,有企业推出“见手青风味可乐”,新品一上市,便迅速点燃消费者好奇心,引发抢购。因为好奇,云南楚雄火把节活动5天时间,见手青可乐就
□郭家喜(中南民族大学)
近年来,茶饮界掀起猎奇风潮,各类新奇口味层出不穷。其中,以云南特有野生菌“见手青”为卖点的产品于近日引发广泛关注。据《都市时报》报道,有企业推出“见手青风味可乐”,新品一上市,便迅速点燃消费者好奇心,引发抢购。因为好奇,云南楚雄火把节活动5天时间,见手青可乐就卖出了7000多瓶。
见手青因其切开或触碰后伤处氧化呈靛蓝色得名。其味道鲜美,但本身含毒,若烹饪不当,食用后可能出现幻觉、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见手青凭借其独特的毒性风险与鲜美口感成为“流量密码”,相关话题在平台上也持续火爆。商家正是瞄准这一高热度和话题性,将其融入茶饮、乳制品等品类,打造系列新奇产品。
从市场反馈看,这类产品无疑取得了成功。它们满足了消费者对新奇体验的追求,提供了独特的味觉刺激。数据显示,见手青冰淇淋月销量可超千份,风味可乐在火把节期间5天售出逾7000瓶,原价2.49元一盒的“见手青味蘑粒优酸乳”在部分二手渠道被炒至10元一盒。这些产品不仅为商家带来可观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云南地域文化。
然而,在追逐新奇与经济效益的同时,食品安全不容忽视。尽管商家宣称制作过程中已对见手青进行去毒处理,但其毒素成分复杂,处理环节稍有疏漏,便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此前已发生多起因食用自制见手青导致的中毒案例。
此外,部分产品虽冠以“见手青”之名,实际并未添加真实原料,仅靠调味剂模拟风味。此举虽不直接涉及食品安全,却存在虚假宣传嫌疑,误导消费者。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多源于对见手青的好奇,若产品名不副实,难免令人失望,甚至涉嫌消费欺诈。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依赖猎奇属性的营销模式,往往只能带来短期热度。猎奇饮料吸引的多为一次性尝鲜者,复购意愿低,难以支撑市场的持续发展。
茶饮界追求猎奇口味本属创新之举,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但真正的创新不应止步于概念炒作,更不能以牺牲安全和诚信为代价。茶饮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始终将产品质量与真实口感置于首位。唯有坚守品质底线,在食材选择、工艺优化、口感打磨等核心环节下足功夫,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推动行业长远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猎奇产品的全链条监管,在保障创新空间的同时,切实守护公众健康与市场秩序,引导茶饮行业在规范中实现可持续的创新突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