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14岁横空出世、18岁跌入低谷,当年那位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的天才少女,如今却一次次从跳水大赛名单中消失。
当新加坡世锦赛上陈芋汐第四次夺冠、登上历史之巅时,观众却在镜头中,依然发现不了属于她的身影。
实际上,困住全红婵的并不是“长胖”这么简单,跳水皇后揭露内幕。
全红婵真的不能再跳了吗?这位小女孩到底遭遇了什么困境?
全红婵缺席比赛并不是突如其来,在她真正“消失”在大赛之前,已经留下了许多前兆。
每一次亮相,绷带缠得越来越紧,训练视频里的动作完成度不如从前,甚至连站姿都略显吃力。
虽然官方并没有明确发布退赛声明,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她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身体调试。
跳水是对身体精度要求极高的项目,每一个起跳动作、每一个空中姿态、每一次入水角度,都受到体重和重心分布的直接影响。
在她最巅峰的阶段,身材轻盈,动作干脆,腾空时几乎没有多余的转动,入水如刀劈水面,“水花消失术”由此得名。
但随着年龄增长,她进入了发育期,身高拔高,体重同步上涨,身体的敏感性变得不如以往。
曾有跳水教练指出,跳水运动员在发育期如果增加5斤体重,落差可以体现在两个技术动作上,而全红婵增加的显然不止五斤。
这并非因为自律松懈,而是生理变化不可逆,她的家族体型偏向圆润,加之此前因训练暂停和伤病康复而中断了系统性体能管理,导致体重控制更加艰难。
据训练营相关医务人员通报,她的脚踝积液量已超过正常警戒线三倍,腰椎磨损程度被比作“重体力劳动者”,还有手腕软骨长期摩擦带来的持续炎症。
这些症状若继续高强度训练,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存在运动系统功能衰退的风险,但她仍坚持训练。
据训练画面显示,她绑着绷带完成腰部核心训练,整个动作虽然显得笨重,但完成度仍然可见专业基础,这说明她并没有真正“放弃”,只是在努力扛住身体的反噬。
只是这些画面曝光后,公众更多的关注点却放在了“她胖了”“昙花一现”这些字眼上,忽略了伤病与发育周期对一名青少年运动员造成的系统性冲击。
事实上她的饮食已经被控制到了极致,训练营内部的食谱显示,她每天早上仅摄入2个蛋清和半片全麦面包,中午的主餐仅包含100克鸡胸肉和一小份米饭,水果也按克称重。
连最爱的红烧肉,也只敢尝一口,这种自控程度已经远超同龄人,却仍然没能有效阻止体重的波动。
这说明,发育期体重并非靠“饿一饿”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荷尔蒙变化、骨骼生长、脂肪比例调节的系统工程,而跳水运动,恰恰对这些变化最为敏感。
真正引起风波的是一段假视频,视频中,全红婵出现在采访现场,但说出来的内容却是一连串关于蜂蜜、奶粉、洗衣液的商品推荐。
声音是她的,画面也是她的,但内容却完全失真,事后证实,这是利用AI合成技术,将她的采访画面与伪造的声音捆绑,冒充她带货赚钱。
更离谱的是,这类假账号甚至伪装成“全红婵小助理”“全妹福利号”,借用她的比赛片段和家庭生活图像制作成短视频,在各大平台卖货敛财。
很多不明真相的粉丝以为真的是她在代言,纷纷下单,结果被骗投诉无门。
面对这种情况,全红婵的父亲罕见发声,表示“我们从来没有卖这些东西,拜托帮我们辟辟谣”。
而人民日报也迅速下场,点名批评这种用AI假冒公众人物进行带货的行为,称其突破了法律边界,必须严查到底。
这不是全红婵第一次因为网络而“中招”,在她退赛休养回老家期间,本打算安静疗伤,但因为她的人气太高,导致每天都有大批粉丝和游客跑到她家门口围观拍照。
有直播账号蹲守她家门前,连她早晨没起床的样子都被拍下上传;还有无人机从空中航拍她家院子,把她原本隐秘的生活彻底曝光。
甚至有旅行社将她家乡包装成“网红景点”,推出“全红婵一日游”项目,把她的生活空间商业化。
当事人并没有授权,也没有应对的手段,那是她的家,是她最后的避风港,却被围观者变成了“打卡圣地”。
人民日报对此再次发声,呼吁公众保持理智:“关心运动员是好事,但行为必须合乎法律和社会规范,绝不能为了流量越过边界,”
据一位前国家跳水队成员透露,全红婵在奥运后进入“心理反弹期”,曾因自责而控制饮食到极端,后来被强制干预。
习惯了站在第一名的位置,当状态下滑时,产生落差是正常的,但当这种落差被全网放大,情绪很容易滑向自我否定。
她曾在公开场合中,总是习惯性地躲在陈芋汐身后,不愿多说一句话,那时候,她需要一个稳定的搭档,一个熟悉的环境,一种安全的依靠。
如今陈芋汐仍在持续夺冠,她却因为伤病、发育、外部舆论而被迫“缺席”,这种心理断层,远比体重和肌肉来的更难处理。
对跳水运动员来说,真正的低谷从来不是失误的一跳,而是站在高台上却不敢起跳的那一刻。
历史上,中国跳水从不缺天才,但真正能成为“标志性人物”的,却只有极少数。
伏明霞、郭晶晶、吴敏霞、陈若琳……她们都曾被发育困住,都曾被质疑过“是否还能跳”,但最终,她们一个个都走过来了。
当年郭晶晶16岁进入国家队主力阵容后不久就进入发育期,技术动作变形,状态跌入谷底,被队内认为“未来堪忧”。
但她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重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最终成就“跳水皇后”。
吴敏霞也曾在巅峰期出现下滑,一度无缘大赛,但她顶住压力,用稳定性重新赢得信任,站上奥运领奖台。
现在,全红婵正走在一条极其相似的路上,虽然她目前因体型变化、心理波动而暂时淡出,但并未宣布退役,也未完全中断训练。
从队内反馈来看,教练组并没有放弃她,陈若琳曾公开表示:“她状态平稳,我们不担忧,”言下之意,是还在调整中,远不到“告别”的时刻。
而她本人,也从未表现出放弃的迹象,即便没有参赛,仍然参与队内训练、进行康复治疗、尝试新的动作技术调整。
脚踝的积液、腰椎的压力并没有让她彻底停下脚步,她依旧在训练馆深夜加练,尽管外界并不知情。
很多人说她无法单打独斗,缺乏独立作战的心态支持,但也有人指出,这正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步。
她需要学会一个人承受压力,学会在没有人兜底的情况下依然稳住自己,这不是缺点,是过程。
跳水名将高敏就曾指出:“现在的她,减肥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心理压力,”这份压力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
在外界只看到她身材变化、成绩下滑的同时,她所承受的是“冠军”两个字带来的期望、关注与监督,这比任何一项技术都难以驾驭。
但正因为她是“那个14岁就能拿奥运金牌”的选手,人们才更容易忘记,她其实也只是个未成年的女孩,也会害怕、也会崩溃、也会在高台上迟疑。
回不回得来,不只取决于身体是否恢复,更要看她是否能在心理上重新建立自信与秩序,而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她依然具备这种可能。
不是每一位冠军都必须永远站在巅峰,但能从低谷中走出来的运动员,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上游新闻《全红婵除了“发育关”还遭遇“长胖关”?专家:如体重变化明显,“水花消失术”恐难再现》
来源:篮篮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