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三航母齐聚,咄咄逼人针对中国?中俄军舰会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9 16:09 1

摘要:在8月的全球安全局势中,印太地区的风暴骤然升级。权威机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军费支出达2.4万亿美元,亚太区域占比不断攀升,成为全球安全博弈的新焦点。

在8月的全球安全局势中,印太地区的风暴骤然升级。权威机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军费支出达2.4万亿美元,亚太区域占比不断攀升,成为全球安全博弈的新焦点。

美国最新发布的《印太防务态势报告》指出,区域内军事行动频率同比2023年增长17%,其中南海与西太平洋的联合军演次数创历史新高。紧张的地缘格局,令各方神经高度紧绷。

8月初,菲律宾海波涛暗涌。美国主导,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挪威五国协同,组成庞大的海上联合舰队,展开为期九天的大规模军演。

美国“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日本“加贺”号准航母、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联袂登场,配合澳大利亚、西班牙、挪威各型驱护舰艇,形成四支航母编队的震撼阵容。

据美国国防部公开数据,此次演习不仅规模空前,参演兵力、舰艇种类和实战化科目也远超以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结束澳大利亚“护身军刀-2025”演习后,马不停蹄南下,直接驶入南海水域。日本“加贺”号更是首次以F-35B战机编队亮相,标志着日方“准航母化”步伐加快,作战能力实现质变。

各国媒体普遍认为,这场军演的最大看点,是美英日三国航母罕见“同框”。三大航母舰载机集体登甲板,以罕见的“全甲板展示”方式,释放明确信号:盟友高度协同,意在对中国进行多维度战略威慑。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CRS)专家艾米丽·哈丁评价,印太海域的航母同框已成“威慑新常态”。

此次“反华联军”虽声势浩大,但舰队成色参差不齐。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自服役以来屡遭技术难题困扰。2023年和2024年,右舷螺旋桨轴多次断裂、严重漏水事故频发,防御系统仅配备4座DS30B型30毫米舰炮与3座MK-15密集阵近防系统,远逊美军标准。每次远航往往需要其他国家军舰护航,显示其实力有限,舆论质疑不断。

与之形成对比,日本“加贺”号在美制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加持下,正式完成向轻型航母的转型。日本海上自卫队高官公开表示,F-35B入役后,“加贺”号的岛链外打击及制空能力大幅提升。美国“华盛顿”号则凭借核动力与成熟的舰载航空联队,被视为全球海军力量的象征。

澳大利亚“堪培拉”号、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挪威“弗里德约夫·南森”级等驱护舰虽主要承担辅助与护航,但在联合编队作战、反潜防空和后勤保障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国联合行动,既是对协同作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中国近海防御体体系的战略压力测试。

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8月5日至8月11日,菲律宾海区域舰艇密度同比增长220%。各类舰载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互相探测、频率干扰创下新高。美国海军作战部官员透露,整个演习期间,美舰机实时侦控解放军动向,意图展现对区域局势的绝对掌控力。

当西方舰队高调“秀肌肉”,中国与俄罗斯则用实际行动给出回应。8月初,中俄两国海军编队在日本海会师,联合展开包括联合防空、联合反潜和锚地防御在内的高强度实战演练。俄国防部通报称,参与演习的俄太平洋舰队主力编队与中方驱逐舰、补给舰、电子侦察船密切协同,重点演练联合情报搜集和快速反应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军815A型电子侦察船在本轮演习期间高频出动。从东海穿越宫古海峡,直抵西太平洋,紧贴美舰航线,实时收集六国军演的电磁信号和舰队部署情报。日本防卫省公开的AIS(自动识别系统)数据显示,815A在演习高峰期距离美“华盛顿”号航母编队不足30海里,成为全场焦点。

俄罗斯“瓦良格”号、“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等主力舰艇,与中国导弹驱逐舰、综合补给舰形成海上联合指挥体系。双方实战科目涵盖复杂的空潜威胁应对、电子对抗与联合反舰。中俄军方专家共同认为,高频率、常态化的联合演习,已成为对抗外部势力渗透、维护地区战略平衡的核心手段。

六国联演的时间节点选得颇为微妙。8月初,正值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接近尾声。美国等国“护身军刀-2025”刚在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幕,舰队便“无缝衔接”驶向南海、菲律宾海,试图制造舆论和军事双重压力。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最新报告认为,美方意在用连贯、强度递增的联合演习,塑造“随时可战”的区域态势,逼迫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作出让步。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RUSI)专家分析,英国航母远赴亚太,虽然自身战力有限,但象征意义突出,表明欧洲盟友已将印太安全视为自身利益延伸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英等国的高调演习表现出高度自信与冷静。815A电子侦察船的常态化出动,成为解放军低成本、高效能反制西方威慑的典型案例。中国军事科学院最新论文指出,面对多国舰队“人多欺负人少”的格局,灵活机动的电子侦察与协同防御体系,显著提升了中国对局势的掌控力。

区域安全新趋势

此次六国军演引发全球舆论热议。路透社、法新社等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均以“新冷战态势加剧”作为主题进行深度报道。中国国内网络平台上,相关话题浏览量持续攀升。

日本《朝日新闻》社论指出,航母编队“全甲板展示”虽声势浩大,但并未改变区域多极化的现实。中俄、东盟等新兴力量的崛起,使得单一军事集团难以实现战略包围。澳大利亚“悉尼晨锋报”则提醒,区域安全不能仅靠炫耀武力,各方应回归理性对话,防止局势失控。

俄《消息报》援引俄防长绍伊古讲话称,亚太局势本质上是大国战略博弈,任何单边压力都只会引发更激烈的对抗。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近期的模拟演练结果显示,即便美方集结多国舰队,短期内也难以在中国近海形成绝对压制,风险与成本高企。

中俄以联合军演、电子侦察和协同防御为抓手,持续提升应对多元安全威胁的能力。解放军常态化派遣815A型电子侦察船巡航,已成为中国近海防御与情报反制的“新常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与中国海军的深度协作,为区域多极化安全格局注入新变量。各类新型无人作战平台、电磁频谱对抗、网络信息战等新兴领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重点。

参考资料: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5-08-06 09:40·:现场画面!中俄舰艇编队完成海上科目演练转入海上联合巡航

来源:沈百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