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叮嘱:立秋过后,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3个事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17:47 1

摘要:一到立秋,气温开始慢慢转凉,血压也悄悄起了变化。你知道吗?每年秋冬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夏天高出近30%!

一到立秋,气温开始慢慢转凉,血压也悄悄起了变化。
你知道吗?每年秋冬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夏天高出近30%

但很多人却误以为天气凉了,血压就稳了,结果一放松就出事。
为什么立秋之后,反而要更警惕血压变动?

高血压不是老年人才有的病,也不是一吃药就能“一劳永逸”的事。
它就像个隐形炸弹,平时不疼不痒,一旦引爆,往往后悔莫及。

血压升高,其实就是血管“发脾气”了。
长期的压力、不运动、吃太咸、熬夜、喝酒,都会让血管变得僵硬脆弱。

你可以把血管想象成一根橡皮水管。
年轻时弹性好,水压再大也扛得住;可年纪一大,水管老化,一冲就破。

高血压就是这种“高压水流”常年冲刷着老化的水管。
如果不控制,脑出血、心梗、肾衰竭,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

尤其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气温低,血管一收缩,血压就飙上去。
不少人明明白天量着正常,清晨却突然晕倒,都是“秋季血压波动”惹的祸。

很多人吃了几年降压药,觉得血压控制得不错,就想停药、减药。
但你知道吗?秋季是最容易误判血压状态的季节。

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字,它是个“动态波动”的曲线。
立秋后,身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血管更容易收缩,血压可能悄悄上升。

这时候,如果不注意三件事,吃再多的药也白搭。
血管就像橡皮筋,你要是一直拉着不松,也迟早会断。

第一件事,不要盲目调整用药剂量
有人看到血压低了几天,就擅自减量,甚至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即便感觉良好,血压稳定,也不能擅自改变药量。
任何用药调整,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第二件事,一定要坚持清晨测血压
秋季气温低,早上起床时是血压波动最大的时段。

你白天测得正常,不代表全天都稳。
特别是心脑血管事件,大多发生在清晨6点到10点之间。

每天起床后半小时内测一次血压,记录下来,至少坚持两周。
这样才能判断血压是否真正平稳。

第三件事,别忽视“手脚冰凉”的信号
很多人以为天气凉了手脚冷是正常,其实这可能是血管收缩的表现。

一旦血管收得太紧,血压就可能飙升。
这时候如果还不注意保暖,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尤其是早上外出锻炼的人,千万别穿得太单薄。
秋季的早晨,冷风一吹,血压立马“上头”。

除了这三件关键事项,饮食也要格外注意。
秋天是贴秋膘的季节,很多人开始吃得油腻、重口味。

但重盐、重油、重糖,最容易让血压“节节高升”。
建议饮食清淡,多吃蔬菜、粗粮和富含钾的水果。

钾是血压的“调节器”,香蕉、菠菜、南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食物。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忽视:秋季昼短夜长,容易犯困,活动量减少。
但越不动,血管越僵,血压越容易失控。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或做广播体操,
对维持血压稳定非常有帮助。

你可能会问:我吃了药,饮食运动也注意了,血压还是忽高忽低怎么办?
这时候,情绪管理可能是被你忽视的一环。

立秋之后,气候干燥,烦躁、焦虑、失眠的人明显增多。
情绪波动大,血压也跟着“坐过山车”。

别小看情绪的力量,它和血压之间的关系,比你想象得还要紧密。
控制情绪,就像控制一个“看不见的遥控器”,能让血压更平稳。

很多人觉得吃药是件“小事”,
每一颗降压药,都是在帮你“买时间”。

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掉以轻心。
立秋后这些细节,往往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

如果你身边有亲人也在吃降压药,请务必转告他们这三件事。
不要等到出事了才后悔没早知道。

想一想,那些因为忽视血压而突然倒下的人,
哪一个不是前几天还好好的?哪一个不是以为自己“没事”?

如果当初他们在立秋时多量几次血压,


如果他们在感觉手脚冰凉时注意了保暖……

也许他们现在还能陪你一起看秋天的落叶,喝一口热茶。

高血压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立秋之后,是它最狡猾的阶段。
提醒你自己,也提醒父母亲人——
吃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防范才是关键。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我们该为健康“储备安全感”的时候。

别等寒冬来临,才想起温暖的可贵。
从今天开始,把这三件事真正记在心里,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上把锁。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管理指南(2020年修订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季节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