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渭水汤汤,自陇山深处奔涌而来,在关中平原铺开一片沃野。当隋末的烽火燃尽最后一缕烟尘,一支陇西贵族的铁骑踏过咸阳古道,于公元618年在长安太极宫叩响了新时代的门扉。李渊父子以“除隋之乱,安天下民”为誓,建立起一个日后将以“盛唐”之名震撼寰宇的王朝。这轮从关中升起
渭水汤汤,自陇山深处奔涌而来,在关中平原铺开一片沃野。当隋末的烽火燃尽最后一缕烟尘,一支陇西贵族的铁骑踏过咸阳古道,于公元618年在长安太极宫叩响了新时代的门扉。李渊父子以“除隋之乱,安天下民”为誓,建立起一个日后将以“盛唐”之名震撼寰宇的王朝。这轮从关中升起的朝阳,终将照亮东亚的苍穹,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留下永不褪色的光痕。
一、龙兴关陇:从太原起兵到贞观之治
隋朝的崩塌,如多米诺骨牌倾倒的最后一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耗尽民力,河北窦建德、瓦岗李密、江淮杜伏威各起雄兵,天下分崩如碎玉。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这位出身北周八柱国后裔的贵族,在次子李世民的力谏下,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誓师反隋。“吾当举义兵,匡扶社稷,安兆民于涂炭”,李渊的誓词里,藏着关陇集团积蓄百年的雄心。
这支以关陇军事贵族为核心的力量,带着鲜卑与汉民族融合的锐气,一路破霍邑、渡黄河,仅四个月便攻入长安。次年五月,李渊废隋恭帝杨侑,建国号“唐”,改元武德。而真正为大唐奠定基石的,是那位在史书里留下“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评语的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的箭矢划破黎明,李世民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三天后被立为皇太子,两个月后登基,是为唐太宗。这场喋血宫廷的政变,虽染着权力斗争的血色,却开启了一个励精图治的时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在朝会上对群臣讲述的这句古语,成为贞观之治的思想内核。他任用曾是李建成谋臣的魏征为谏议大夫,君臣之间留下“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佳话。魏征前后上谏两百余事,小至皇帝游猎,大至国家法度,皆直言不讳。某次太宗欲修建洛阳宫,魏征以“炀帝营宫室而亡”力谏,终使工程作罢。这种“兼听则明”的政治智慧,让贞观年间的朝堂充满活力。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唐军奇袭突厥牙帐,生擒颉利可汗,李世民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长安西市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波斯的香料、大秦的琉璃、天竺的佛经与江南的丝绸、蜀地的锦缎在这里交汇。中书省的敕令用汉文与突厥文书写,鸿胪寺里,吐蕃使者与日本遣唐使并肩等候召见。唐太宗曾指着殿外的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笑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超越时代的包容,让大唐的龙旗得以插遍漠北与西域。
二、风华绝代:盛唐气象里的文明刻度
武则天称帝的武周时期,恰似大唐历史的一道奇崛山梁。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以“曌”字为名,意为“日月当空”。她开创殿试、武举,让寒门士子有了登龙门的机会;又贬杀关陇旧族,将政权基础转向山东士族与江南文士。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传便是以她的容貌为蓝本雕琢,那低垂的眼睑里,藏着一个女性政治家对权力的掌控与对永恒的渴望。
开元盛世的到来,让大唐的文明达到巅峰。李隆基在姚崇、宋璟等贤相辅佐下,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宽百步,将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市分为东西两部分,108坊如棋盘般整齐排列。西市“胡商云集”,波斯人开设的酒肆里,胡姬跳着柘枝舞,诗人李白醉后击节吟哦:“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文化的繁荣在此时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李白带着蜀地的豪情仗剑入长安,贺知章见其诗稿,叹为“谪仙人”;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逢,“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段诗坛双璧的交往,成为后世传说的蓝本。吴带当风的吴道子,将宗教画绘出人间的灵动;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以笔力书写着盛唐的风骨。王维在辋川别业里画下《辋川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公孙大娘舞剑器,“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让草圣张旭观后悟得书法真谛。
科技的光芒同样耀眼。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编订《大衍历》,是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测量;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3000多个药方;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历经千年洪水地震仍岿然不动。长安城的大明宫含元殿,其鸱吻高近4米,殿基高出地面15米,站在丹凤门上远眺,终南山如黛,渭水如带,尽显帝国的雄浑气象。
三、传奇镌刻:从宫廷秘闻到市井传说
大唐的传奇,在正史与野史间流转,如同曲江池的水波,映照着不同侧面的光影。“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为安抚人心,追封李建成为息王,却在史书中将其描绘为“耽于酒色”的庸人,这种刻意的历史书写,为后世留下无尽猜想。而“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传闻,则更添几分香艳与诡谲——据说安禄山认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为义母,贵妃曾为他“洗三”(新生儿洗礼),玄宗却“观之大笑”,这段宫廷秘闻,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晦的伏笔。
民间传说里的大唐,充满烟火气与浪漫色彩。“红叶题诗”的故事发生在天宝年间,宫女韩氏在红叶上写下“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顺御沟流出,被书生于祐拾得。十年后两人结为夫妻,开箱取红叶相对而笑,这段跨越宫墙的情缘,成为后世戏曲的经典题材。“柳毅传书”则讲述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为其传书救难,最终结为连理,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被李朝威写入传奇,字里行间都是唐人对情义的信仰。
更令人唏嘘的是“马嵬坡事变”。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西逃,行至马嵬驿,禁军将士以“杨国忠谋反”为由哗变,逼杀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绘的这场悲剧,让长生殿的誓言与马嵬坡的白绫形成刺目的对比。后来有传说称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东渡日本,山口县的“杨贵妃墓”至今仍吸引着游人凭吊,这份对圆满结局的向往,藏着人们对盛唐衰落的惋惜。
四、成语典故:时光淬炼的文明密码
大唐的成语典故,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时代的智慧。“请君入瓮”出自武则天时期,酷吏周兴被告发谋反,来俊臣请他喝酒时问:“犯人不认罪怎么办?”周兴说:“用大瓮烧火烤他。”来俊臣便指着备好的大瓮说:“请君入瓮。”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典故,成为酷吏政治的绝妙注脚。
“司空见惯”则与诗人刘禹锡有关。他任苏州刺史时,司空李绅设宴招待,席间歌妓舞乐不断,刘禹锡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原意是说李绅对歌舞享乐习以为常,后演变为“常见之事不足为奇”的意思,背后藏着中唐文人的精神困境。
“青梅竹马”源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首诗讲述了商人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而“青梅竹马”却成为两小无猜的爱情象征,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小时了了”则出自骆宾王的故事,他七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被称为“神童”,这个典故后来常用来形容年少聪慧的孩子。
“桃李满天下”说的是狄仁杰。他任宰相时,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有人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这个典故既体现了狄仁杰的识人眼光,也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下的师生情谊。这些成语如同活的化石,让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在今天依然清晰可感。
五、社稷经纬:从三省六部到丝绸之路
大唐的社会结构,如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由中央到地方层层相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驳正,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明确又相互制衡。这种制度设计,比西方的三权分立早了一千多年,体现了唐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成熟,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虽难考,却是士人入仕的终南捷径。唐太宗曾在端门望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笑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垄断,让寒门子弟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
社会阶层的流动,还体现在民族融合上。唐朝的将军中,突厥人哥舒翰、契丹人李光弼、高丽人高仙芝屡立战功,甚至官至宰相。长安城的居民里,有波斯的袄教祭司、阿拉伯的商人、日本的留学生,他们穿着唐式服装,说着带口音的汉语,成为这座国际都市的寻常风景。这种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让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丝绸之路的繁荣,更让大唐与世界紧密相连。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至波斯、大食,驼队载着丝绸、瓷器、茶叶,换回香料、珠宝、玻璃。玄奘西行取经,从长安到天竺,历时十七年,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历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日本,六次出海,双目失明仍坚持不懈,最终将佛教戒律与唐文化传到东瀛,至今奈良的唐招提寺里,仍供奉着他的坐像。
六、盛极而衰: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序幕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出身营州胡人,因通晓六蕃语言成为互市牙郎,后靠讨好杨贵妃获得唐玄宗宠信,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万。当他的铁骑踏过黄河时,曾经无敌的唐军竟一触即溃,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仓皇出逃,盛唐的荣光在烽火中褪色。
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藩镇势力趁机崛起。为镇压叛乱,唐肃宗不得不分封节度使,允许他们兼掌军、政、财权,这些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更是实行“将相一体,父子相承”,朝廷几乎无法干预。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如同附在大唐身上的毒瘤,不断消耗着帝国的元气。
宦官专权与党争,则从内部瓦解着唐朝的统治。唐德宗以后,宦官掌握神策军兵权,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从宪宗到昭宗,八位皇帝中有七位是宦官所立。而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的“牛李党争”,持续近四十年,两派官员相互倾轧,不问是非只看派系,朝政日益腐败。唐文宗曾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黄巢起义成为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乾符二年(875年),盐贩黄巢聚众起义,提出“均平”口号,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入长安,称帝建国号“大齐”。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唐朝的统治基础已彻底崩塌。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延续289年的唐朝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七、余韵千年:大唐遗产的永恒光芒
长安的宫阙早已湮没在尘土中,但大唐留下的遗产,却如秦岭的松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苍翠。科举制度被后世沿用,直到清末才废除,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唐诗成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五万余首诗作流传至今,“床前明月光”的乡愁、“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情,仍在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唐朝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成为东亚各国立法的范本,日本的《大宝律令》、朝鲜的《高丽律》都以其为蓝本。长安城的坊市制度、建筑风格,深刻影响了奈良、京都的城市规划,如今在日本街头,仍能看到唐式建筑的飞檐斗拱。而“唐人”这一称呼,更成为海外华人的代称,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吉隆坡的茨厂街,唐装、唐餐、唐乐,都是这个王朝留给世界的文化印记。
站在西安古城墙上眺望,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驼铃声从丝绸之路传来。大唐的兴衰,如同一出荡气回肠的史诗,它的开放与包容、创造与辉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当我们诵读“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当我们赞叹敦煌壁画的绚丽时,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信从容时,其实都是在续写着大唐未完成的篇章。
这轮从长安升起的明月,曾照亮过唐诗的平仄,照亮过丝路的驼铃,如今依然照亮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一个懂得包容的民族,才能拥抱世界;一个敢于创造的时代,才能留下永恒。大唐虽已远去,但它的精神,永远是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星辰。
来源:作者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