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河南少林寺因为一场暴雨上了热搜,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堵心的——8月7号中午,郑州突降大暴雨,少林寺景区里瞬间成了“水帘洞”。游客们想找个地方躲雨,结果寺庙里的僧人不让进,说“寺内是文物场所,不能进”。
这两天河南少林寺因为一场暴雨上了热搜,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堵心的——8月7号中午,郑州突降大暴雨,少林寺景区里瞬间成了“水帘洞”。游客们想找个地方躲雨,结果寺庙里的僧人不让进,说“寺内是文物场所,不能进”。
一群人挤在屋檐下,老人小孩都被淋成了落汤鸡。有游客气不过发视频吐槽:“僧人自己能在里面悠然走,我们就想找个地方站站都不行?佛家不是说慈悲为怀吗?”
今天咱就来看看,这雨到底该让不让躲?
游客:淋成落汤鸡,屋檐下都站不下
先说说当时的情况:大夏天的暴雨来得又急又猛,景区里的游客根本没处躲。有游客拍的视频里,雨大得像瓢泼一样,一群人挤在寺庙门口的屋檐下,人挨人、人挤人,好多人半个身子还在雨里,小孩被吓得直哭,老人扶着墙瑟瑟发抖。
有个大姐在视频里急得直转圈:“我们不是想进去瞎逛,就想找个不漏雨的地方待着!那么大的寺庙,腾个角落也行啊?僧人在里面走得慢悠悠,我们在外面淋成狗,这叫啥慈悲为怀?”
更让人气的是,有游客说景区里连个专门的避雨棚都没有,指示牌上也没标“应急避雨处”。暴雨下了快半小时,愣是没人出来协调,就看着游客在雨里淋着。
少林寺:文物场所不能进,这是规矩
面对吐槽,少林寺那边回应得挺干脆:“寺内建筑多是文物,比如大殿、佛堂这些,都是受保护的古建筑,确实不能随便让大量游客进入。”
这话听着有理,毕竟少林寺里的不少建筑都是国家级文物,比如千佛殿、塔林这些,几百年的老物件了,最怕人多拥挤、受潮损坏。要是几百个游客一下子涌进去,踩坏个地砖、碰坏个佛像,那损失可就大了。
但游客不买账:“我们又不碰文物,就站在空地上避避雨不行吗?或者你们指个能避雨的地方也行啊,总不能让老人小孩硬淋着吧?”
有去过少林寺的网友也说:“景区里其实有不少现代修建的游客中心、商铺,那些地方又不是文物,完全可以临时开放让大家躲雨,为啥非得死磕‘文物不能进’?”
法律说:遇到紧急情况,文物场所也能临时开放
这里就得说道说道法律了。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确实受法律保护,不能随意破坏,但法律里还有个“例外条款”——遇到自然灾害、紧急避险等情况,为了保护人身安全,文物场所可以临时开放。
简单说就是:平时游客不能随便进文物区,但暴雨、地震这种紧急情况,人的安全肯定比文物更重要。景区有义务提供安全的避雨场所,哪怕是临时开放部分区域,也得先保证游客不淋雨、不受伤。
而且《旅游法》里也明确规定,景区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安置旅游者”。少林寺作为5A级景区,连个应急避雨的预案都没有,明显说不过去。
这事在网上议论纷纷,南北极分化特别严重:
骂少林寺的网友说:
“现在的寺庙越来越像赚钱机器了,收门票的时候挺积极,真要担责任了就拿‘文物’当挡箭牌。”
“慈悲为怀不是挂在嘴边的,是体现在小事上的。连让游客避个雨都不愿意,还谈啥普度众生?”
替少林寺说话的网友说:
“一群人涌进文物区,万一磕坏了佛像谁负责?网友站着说话不腰疼,真要文物坏了,你们又该骂景区保护不力了。”
“游客也别太矫情,出去旅游遇到下雨很正常,自己不带伞怪谁?总不能啥都指望景区伺候着。”
这事最该反思的,是“服务心”丢没丢
其实说到底,大家吵的不是“能不能进文物区”,而是“景区有没有真正把游客当回事”。
少林寺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寺庙之一,理应有更好的服务。比如提前在景区里设置几个应急避雨棚,暴雨时用广播引导游客去安全区域,甚至僧人能出来递件雨衣、说句暖心话,大家都不会这么生气。
但现实是,游客在雨里淋着,景区工作人员却“按规矩办事”,这种冷冰冰的态度,才是最让人寒心的。
有句话说得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文物要保护,游客的安全和感受更要在乎。佛门讲究“众生平等”,难道游客淋雨就不是“众生”了?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在景区遇到暴雨,景区不让进室内避雨,你会理解吗?你觉得少林寺这事做得对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一丝不苟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