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童读•佳作丛谈|《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一粒米中的五千年文明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7:02 2

摘要: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2025年夏季卷“佳作丛谈”如期而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入选作品,国图少儿馆特别开设此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馆员的书评、出版编辑的导读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得、专家荐书等多种形式,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每一部佳作背后的故事。

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2025年夏季卷“佳作丛谈”如期而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入选作品,国图少儿馆特别开设此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馆员的书评、出版编辑的导读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得、专家荐书等多种形式,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每一部佳作背后的故事。

今天,夏季卷“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馆员推荐之《中国食物:粮食史话》。同馆员老师一起翻开本书,探寻主食的“前世今生”!

馆员推荐之《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翻开《中国食物:粮食史话》,就仿佛展开了一幅跨越万年的农耕文明长卷。通过科学严谨的表达和生动形象的叙述,本书揭示了中国人执着于粮食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关于“能量效率”的生存革命。

在距今1.5万至1.1万年前的小冰期,全球降温,大型兽群向南迁徙,人们逐渐开始放弃靠打猎为生的生存方式,转而走向对植物性食物的系统性利用。冰期结束后,曾经的应急食物成为稳定资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培育可以提供籽粒、块根或者块茎的植物——农业由此诞生。然而,农业的起源并不是全球性的,它仅出现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尼罗河与两河流域等少数地区,且各文明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禾本科植物作为农业基础。这种跨文明趋同现象的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全球共有38万种植物。其中,农作物仅有150种,而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主粮更是仅有13种。这种极端筛选模式的背后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只有满足“产籽多、易种植、便收割”这三大定律的植物才有机会进入农田。例如,狗尾草的单株产籽量可达8万粒,成熟后不易脱落,在经历漫长的培育过程后,它从荒草蜕变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小米;水稻的驯化则得益于长江中下游先民对落粒基因的改造。书中以河姆渡遗址7000年前炭化稻谷的电镜照片为佐证,图中植物的棱线特征与现代籼稻高度吻合,有力地推翻了“水稻印度起源说”,证实了中国对于水稻的独立驯化史。更颠覆认知的是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遗存——4000年前由粟黍混合制成的一碗面条因突发的泥石流灾害得以保存至今,这一考古发现成为了改写“面条西来说”的重要证据。

作物的更迭实则是能量效率的博弈。商周时期,先民缺乏节气指导,60天成熟的特性让种植黍稷的试错成本大幅降低,黍稷也因此而成为北方的明星作物。但随着秦汉铁器的日渐普及和石磨的发明,粮食作物的格局被彻底改写。据《盐铁论》记载,当时的长安出现了“一磨三牛,日破百斛”的专业磨坊,小麦由此取代粟黍,大豆也因此被加工成豆腐。这种转变体现出了营养效率的跃进,此后,麦粉、大豆与谷物成为了古代素食者的生存支柱。

唐宋是粮食格局的洗牌期。唐代的高力士在沣河建造的五轮水磨“日碾麦三百斛”,其生产效率相当于300农户手工脱粒,这催生了面食的兴起。宋代的占城稻引种则彻底激活了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占城稻的耐旱性使其能够在丘陵地区种植,自此以后,仅江西的梯田面积就激增了400%;与此同时,“早稻—晚稻”的双季模式也使单位耕地的产出量达到了粟田的2.3倍。据《宋会要》记载,1102年,江南漕运稻米占全国税粮的76%,“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由此成型。

技术革新始终是效率提升的核心。南阳汉画像石上描绘的三脚耧车,可以通过漏孔让每秒的落种数量控制在12至15粒,并让犁铧入土的深度精准匹配粟种的发芽需求,这比欧洲的条播机早出现了1700年。经流体力学模拟,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的飏扇(风车)的曲面叶片设计大大提高了秕谷的分离效率。而根据《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溲种法”,人们用骨汁、蚕粪拌种的包衣技术使粟增产,这说明古人早已掌握制作生物肥料的核心技术。

粮食安全体系则是文明延续的基石。隋朝洛口仓采用“陶片—木炭—青膏泥”的三层防潮结构,使粟的保存期延至9年;盛唐官仓储粮达2400万石,相当于全国人口1.3年的口粮。这种超前储备的理念中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在灾荒年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外,在《救荒本草》中记载的131种代粮植物中,榆树皮因“剥皮后树木死亡率仅30%”而被列为“标准救荒粮”,观音土则因“壮劳力食用后肠梗阻致死率达67%”而被限定为“仅供老弱食用”,这种现象实则体现的是资源紧缺时的生命权分级。

当视角转向现代,作者用糯玉米的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了“糯性基因是1922年发现的天然突变体”,从而粉碎了“糯玉米是转基因玉米”的谣言。书中提到,真正的危机源于作物基因库的萎缩。例如,当前全球水稻栽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达78%,这种脆弱性在晚疫病爆发时尤为致命。1846年,爱尔兰因马铃薯单一化种植而遭受重创;明清时期,我国也曾因玉米推广引发云贵高原水土流失。这些惨痛的过去皆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教训。

合上书页,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所谓的粮食史,其实是人类在自然约束下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突围的历史。从贾湖先民打磨骨耜、翻开水田的第一抔土,到袁隆平及科研团队在海南发现第一株花粉败育、雌性可育的野生水稻,每一粒粮食中,都封存着跨越时空的生存智慧。未来,或许粮食安全的关键不在太空育种或垂直农场,而在我们能否重新读懂一碗饭中封存的万年智慧——那是对多样性冗余的坚持(五谷轮作制)、对能量闭环的践行(秸秆还田循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合理化运用(从石磨到CRISPR),以及《救荒本草》式的危机记忆。

(本文作者:国家图书馆馆员 陈雪子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本期图书

《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史军/著

出品方: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适读年龄:13-15岁

主题分类:科普类

内容简介:

这本粮食文化读本以五谷为线索,带你穿越中华饮食文明史。本书以中国人最熟悉的五谷杂粮为线索,串联起从远古到现代的食物进化历程。每一粒粮食背后都藏着惊人的故事:小麦如何传入中原并改变北方饮食结构;水稻怎样在江南水乡孕育出独特的稻作文明;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又是如何影响中国人口格局的。作者以植物学与历史学双重视角,展现粮食与文明的互动历程。阅读本书,你不仅能告别“五谷不分”,更能获得知识趣味双丰收。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