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狄仁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听过。不论是老北京茶馆里的评书,还是电视连续剧里画风各异的形象,他总是一副威风凛凛、稳坐中枢、掌控全局的大人物姿态。宰相嘛,不就是皇帝下面的第一人?可细心的人一查正史,又该糊涂了——他顶天也就是三品官。三品,那不是说比一品、二品还低吗
狄仁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听过。不论是老北京茶馆里的评书,还是电视连续剧里画风各异的形象,他总是一副威风凛凛、稳坐中枢、掌控全局的大人物姿态。宰相嘛,不就是皇帝下面的第一人?可细心的人一查正史,又该糊涂了——他顶天也就是三品官。三品,那不是说比一品、二品还低吗?可电视剧没胡编,这到底是咋回事儿?难道唐朝特立独行,搞了一套别人家没有的官职体系?
这里面说起来事情就有点长——唐朝还真没和别人学,早早摸索出一系列制约机制。隋末唐初,天翻地覆,改朝换代就像翻书。权臣太多了?动辄权力压过皇帝,霍光、董卓、王莽,一个个名气都不小。搞得上一任皇帝都不如吏部侍郎安全。世家豪族老把持着要紧的权柄,那打江山的人,难不成白辛苦?
结果到了李渊、李世民这批人手上,编制就重新洗了一遍。分权,避祸。一句话,谁权大都不行。三省六部制就是为这出的。中书省管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干活。要办大事,你得三家过堂,三家再窝里斗一斗,哪里还会有一人独大?三省的头头,也都算是宰相,可不是你一个人就能说了算。说白了,相权被强行掰成一块一块,拼回来了,手里全是缝隙。
很多人觉得“宰相”就是个明确的官名。可唐朝灵活呀,“宰相”只是大伙对权力圈里某些人的习惯称呼,本质上只是参与政事、同列议事罢了。谁能进政事堂,谁能谈国事,谁就是宰相。至于这“宰相”究竟是几品?其实不重要。三品多也十几位,更有时候能凑齐二十,连京官都有点头皮发麻。头衔不大,权力却实打实。
狄仁杰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下登堂入室的。武则天在位时,政治气氛并不宽松,谁都说女皇多疑,实际比谁都能平衡人心。她手底下的同僚,哪有一个真敢叫自己大权在握?别说狄仁杰,当年的张柬之、姚崇,一样也得被拿捏。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表面只是三品,但实际可能比一品二品活得滋润。三品里有实权,一品二品多是挂名。像京兆府牧、大都督,响当当的名字,真要干事,还是三品的长史、府尹上阵。好笑的是,这些高品位的官儿,俸禄是多不少,就是纸面敬畏,大多清闲无事。
一品二品,唐初还不是完全虚职,但往后,特别是武则天折腾政局后,越来越变成了一种荣誉象征。说白了,皇帝不想再有那么多实际操作权的“贵人”,一来怕出乱子,二来也让升官渠道常开不堵。你有本事能被封个正一品、太师太傅啥的,家宴上绝对有面子。真正调度军政大权、实地掌控朝政局势的,还得往三品看。怪不得狄仁杰做得风生水起——他的位置就是当时唐朝最实在的位置了。
你说这样才合理吗?可有趣的是,很多被追赠到一品的官员,都是死后才得的名分。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到后晋时期,几次给狄仁杰加官进爵,从从二品、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一品,升上去可谓层层递进。可这时的官职,与其说是权力,倒不如说是朝廷表达敬意、安抚后代的象征。很多唐朝有本事之人,下场都这样。活着的时候拼命干事,死了才挂个高头衔。怎么说呢,这种安排,总显得带点讽刺。
可是细细一琢磨,为啥唐朝要把实权和名分分开跑?要说只有害处,那也不见得。这套办法下,哪怕是宰相,也得按规矩游戏,没什么人可以一手遮天。权力体系不再笼统上交,反倒能避开一人失控。就拿武则天来说,她虽说是铁腕,但懂得权力分散,抓得稳当。既不让谁过于坐大,也不至于让官场人心浮躁。这就像一场棋,谁都走不了太大的步子,但谁也不容易翻车。
不过转过头又有人抱怨,三品虽然有权,终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爽快劲。可细究唐人的记录,反而没几个官员特别在意头衔级别。大家更多时候看重实际能调度多少,能进多少建议案,后宫皇族都不是太看重虚头衔。权力游戏里,只有有效分工,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一纸空文,并不能让人开心太久。
再具体到狄仁杰本人,他在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期间,确实掌权不少。有人称他铁面无私,也有批评他与时俱进。但政坛之中,有几个人是真的铁面?更多是识时务、懂进退——不是说他没原则,而是他善于抓住每一个制度的缝隙。比如处理“张氏兄弟案”“王孝杰冤案”,多半是在没落下皇威的情况下施展身手。外表温和,内心手段灵活。要说果断?他有时却犹豫;要说优柔寡断,也有几次雷厉风行。一句话,官场里面没绝对黑白。
不过有趣的就是,这等宰相还能三品当到底,多少还是有点政治的荒诞。实际上,狄仁杰的升迁,也踩中了一类高风险路数。有人为了实际权力争取三品职位,也有人为了荣誉头衔苟求一品二品,皆见其聪明一面,也有拿自己的终身投身漩涡的一面。那段日子,权力斗争的味道真浓烈,不经意间就挤掉几位先锋员。动动嘴皮子,盘盘权术,最后不过为了一张面子。以至于身处官场的人,动辄失眠,连梦里都在琢磨自己拿到的究竟是“空衔”,还是“实权”?
回看唐史末年,越来越多的“名义一品”成了摆设。不少后起之秀,甚至干脆顺风而行,追名逐利,实权虚职全要。可转头朝代更迭,官名换了一茬又一茬,实权依旧沉浮不定。也许正是这种分裂、错位,成就了唐朝政坛的活力,也种下了不稳的祸根。实权与虚衔博弈,人心与制度周旋。狄仁杰作为那个阶段“最会玩官制的人”,他在权力迷雾里走得稳健又犹豫,刚刚好。
事情说到这,似乎结尾就要来了。
世上的制度总是和人一样,没法儿完美。你说合理吧,偏偏又有太多地方看着细思极恐;说不合理,可活在唐朝的那些人,没准也会说,能干实事就不亏。千年过去,皇权与相权的较量早已远去,可一纸虚衔实权的游戏,哪朝哪代都有人照样玩得火热!
来源:墨染残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