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及生态保护价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12:47 1

摘要:由布摩传承的古彝文献,不仅是对彝族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的生动记载,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古彝文献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着重描写,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它更多关注自然生态在创世中的地位;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世界观烙印上了浓重的生态色彩;人生存于自然并与其天然的亲缘观

由布摩传承的古彝文献,不仅是对彝族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的生动记载,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古彝文献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着重描写,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它更多关注自然生态在创世中的地位;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世界观烙印上了浓重的生态色彩;人生存于自然并与其天然的亲缘观念,对美好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的愿景。近代以来,彝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云贵高原西北部今毕节市一带,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

带来了生态破坏的恶果。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恰好促使人们对人与生态关系、人类生态行为的重新检视。从自然环境禀赋条件来看,生态条件并不优宜,而在历史上又是云贵高原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一直为官方与民间所关注。笔者在阅读其中部分文献时一方面发现其蕴含着浓郁的生态及生态保护观念,另一方面在文献与事实资料中认识到自清代中后期以来黔西北地区环境在不断恶化的事实,亦即贵州彝族地区的生态保护观与生态实践较长时间存在着矛盾和偏差,两者关系使人难免混沌和费解。这些古彝文献,无不内含浓厚的自然生态意识,并与本民族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彝族一笔极为宝贵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财富。

古彝文献;生态观;生态保护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彝文献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彝族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献涵盖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是对彝族人文历史的生动记录,更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环境观念。

云贵高原西北部的毕节市,作为彝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在近代经历了自然环境的剧烈变迁。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危机逐渐显现。然而,当深入研究古彝文献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与现代生态理念高度契合的思想。这种理论与现实、传统观念与当代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及其在当代生态保护中的价值。通过挖掘这些古老文献中的生态智慧,不仅能够为理解彝族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更有望从中汲取经验,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古彝文献在宇宙生成叙述时,多以气(清气与浊气)为原点。如在《西南彝志》中,天地(哎哺)形成后,详细描述了霜雪、风雨、雷电、雾霭等自然要素的产生过程。在解析霜雪产生时提到:“天地福禄根 / 降雪又降霜…… 雪降十二方 / 霜降三十方,…… 降这样的雪 / 世上有丰收。” 这里霜雪的产生并非单纯的自然追溯,而是紧密关联着人类生存,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产生活直接相联,强调良好生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

在论雨的产生时讲道:“雾升而生雨…… 是因为有雨 / 万物能生长繁殖”,“雾升而生雨 / 云行兴风雨 / 祥龙管降雨 / 这是必然的 / 万类生物 / 生长繁殖 / 不枯不死 / 是因为有雨水” ,突出了雨水对于万物生长繁殖的关键作用。在 “论风” 中叙述 “风属于灵气 / 充满了大地 / 生命非它不可”,夏风使植物繁盛,秋风预示收获,冬风预示收藏,万物生长都依赖风,即 “生物繁殖要有它 / 人生以它为根本”。这些描述都表明,在古彝文献的创世叙述中,自然生态占据核心地位,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

《彝族源流》同样体现了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构建人类福祉的观念。该书前几卷叙述宇宙产生于 “徐徐清气、沉沉浊气”,二气化生哎哺,进而形成宇宙。在宇宙构成的 “十二层自然创造” 中,先是产生雾霭、风雨、冰雪、山川形胜,之后人类诞生,最后才是人文现象的诞生。这种创世过程将自然界与人类相互包容于一体,自然界的 “创世” 是为人类社会出现及人类生存作铺垫。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只有在和谐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和发展。

彝族的生态型创世史叙述与汉族、西方创世史叙述存在明显差异。在汉族传统儒家创世观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自然创造出来后,便按自身轨迹运行,与人的直接关联阐述较少。而彝族则刻意明确了自然界与人的福祉关系,强调自然生态直接进入人类社会人文历史。在西方古希腊创世史叙述中,天地宇宙生成后迅速指向人的产生,自然界的神人格化为人文活动,例如创世后的神迅速化为赫淮斯托斯式的人文英雄,或战胜自然力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与之不同,古彝文献叙述中,当自然历史向社会历史转变、创世人物成为文化英雄时,一方面有社会的冲突与发展,另一方面仍将本民族历史安谧地放置于自然生态的摇篮里,讲述着植物、动物与彝族相互和谐共生的故事,甚至成为神圣祭奠的内容。

古彝文献认为自然是一个相生相因的系统。在创世过程描述中,霜是雨露所变,“地气变化了 / 雨露变成了雪” 。《物始纪略》中也有突出表述:“摸俄素此人 / 它是风的父 / 与它相随的 / 还有个雨君 / 它们在一起 / 它们不能分 / 世上无空气 / 世上没有雨 / 万物不会生…… 很古的时候 / 有了风和雨 / 风雨产生了 / 产生茫茫雾 / 风在空中 / 在大山顶上 / 大雾白茫茫 / 四方雾濛濛 / 雾是天所生 / 雾是地所生 // 它在大地上 / 管四面八方 / 就是这样的” 。风、雨、雾等不同自然现象虽各具特点,但彼此相生相依,共同促进万物生长,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自然系统,这个系统共同作用于人间 “万物的生长”,实则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

古彝文献中,自然界的雪、风、雨、雷、电、雾各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发挥自然互生作用的生态系统。这些自然要素不仅在物质层面相互影响,还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例如,雨水滋润大地,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风促进空气流通,传播花粉和种子,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繁殖;雷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固定氮元素,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它们协同作用,保障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万物的繁衍,体现了古彝文献对自然系统整体功能的深刻理解。

在古彝文献的观念里,人类最初源于自然界,其发展始终置于自然怀抱之中。彝族人民深知自身生存对自然的高度依存性,无论是食物、住所,还是生产生活资料,都依赖于自然的馈赠。例如,狩猎获取的动物、采集的植物果实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森林中的木材用于建造房屋、制作工具;自然环境中的水源保障了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离开了自然,人类将难以生存,这种依存关系使得彝族人民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彝族有着丰富的自然神灵崇拜信仰,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有神灵居住和主宰。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等仪式与自然神灵沟通,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自然神灵崇拜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为敬畏神灵,人们不敢随意破坏自然,不敢滥砍滥伐树木,不敢过度捕杀动物,不敢污染水源。例如,对神山、神林的保护,禁止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砍伐、狩猎等活动,使得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得以完整保存,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

彝族主要聚居的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峡谷、盆地等交错分布。气候类型丰富,垂直差异显著,既有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又有凉爽的高原气候。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拥有众多珍稀动植物。然而,云贵高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较大。例如,山区植被一旦被大量砍伐,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彝族人民在长期与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的脆弱性,从而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并将其融入到古彝文献之中。

云贵高原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多为山地梯田,且土壤肥力因地形和气候差异较大,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在山区,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利用山地草场饲养牛羊等牲畜。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彝族人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资料,如山林中的野生植物可作为食物、药材,野生动物可供狩猎。然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干旱、洪涝、低温等自然灾害,会对农业、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存。这种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使得彝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促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进而形成了古彝文献中独特的生态观。

彝族传统宗教信仰中,万物有灵论占据重要地位。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灵魂,包括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这种信仰使得彝族人民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存在。在宗教仪式中,常常有对自然神灵的祭祀和祈求,希望通过与自然神灵的沟通,获得自然的庇佑和恩赐。例如,在播种季节,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土地神灵保佑庄稼丰收;在狩猎前,会向山林神灵祈祷,希望狩猎顺利且不受到伤害。这种宗教信仰在古彝文献中多有体现,成为古彝文献生态观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础,引导着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相处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口传心授、文献记载等方式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古彝文献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彝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保护。从远古时期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观察,到后来逐渐形成的系统生态观念,都反映了彝族民族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例如,一些古彝文献中记载了先辈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障生存和发展。这种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使得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在彝族社会中深入人心。

古彝文献中的生态系统观念强调自然要素的相生相因和整体功能,这与现代生态学中关于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理论高度契合。现代生态保护理念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整体,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的连锁反应。古彝文献启示我们,在进行生态保护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物种或某一生态要素,而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制定全面、系统的保护策略。例如,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时,不仅要关注树木的种植和保护,还要考虑到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土壤、水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维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古彝文献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构建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古彝文献提醒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这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例如,推广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古彝文献中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在当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可以借鉴古彝文献中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例如,一些彝族地区对神山、神林的保护传统,使得这些区域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可以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将传统的保护区域纳入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利用社区的力量和传统习俗来加强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深入挖掘古彝文献中关于动植物保护的知识和智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制定更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如开展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育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古彝文献中蕴含的生态观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这对于当前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可以参考古彝文献中关于自然恢复的理念,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例如,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借鉴古彝人民对植被保护和利用的经验,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恢复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古彝文献中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观念提醒我们,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古彝文献作为彝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观。从生态型创世史叙述,到生态系统观念的形成,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体现,这些生态观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尊重,也为当代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借鉴。古彝文献生态观的形成,与彝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独特的云贵高原地理环境,使得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传统宗教信仰和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则为生态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当代,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具有重要价值。它为现代生态保护理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可以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相结合,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

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深入研究和传承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古彝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让这些古老的生态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