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尺烂泥路到地铁飞驰,莘庄人的记忆里藏着一座城的生长密码丨喇叭头里的乡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1:26 2

摘要:土生土长的莘庄人邵嘉敏,用细腻笔触记录下脚下道路的变迁:从祖辈记忆里宽不过三尺的烂泥路,到1958年沪闵路筑路时,长辈们拾 “ 三和土”的热闹,再到1985年,莘松高速公路带来的搬迁与新生。路的“日长夜大”里,藏着闵行区经济社会的跃变,更藏着几代人对“脚下有路

土生土长的莘庄人邵嘉敏,用细腻笔触记录下脚下道路的变迁:从祖辈记忆里宽不过三尺的烂泥路,到1958年沪闵路筑路时,长辈们拾 “ 三和土”的热闹,再到1985年,莘松高速公路带来的搬迁与新生。路的“日长夜大”里,藏着闵行区经济社会的跃变,更藏着几代人对“脚下有路,未来可期”的热忱与期盼。今天,你将听到的是 莘庄漫记:《脚底下的路》。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 阿明

散文:

莘庄漫记:《脚底下的路》

选自1997年3月《闵行报》

作者:邵嘉敏

播音:阿明

莘庄,原属于上海县,1992年“撤二建一”之后属于闵行区。莘庄的路数不清,靠两只脚板边走边数,我看是几天几夜也数不清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莘庄人,从祖父的祖父起就居住在莘庄。小辰光的记忆当中,家门前是一条“官路”。所谓“官路”,自古有之,是条烂泥路,宽不过三尺,一般比普通田岸多了点草板筋和硬板,少量地段铺有石板,可通往七宝、泗泾、松江,到梅陇、龙华、漕河泾。

1958年筑起的沪闵路,离我屋门前十许丈,筑的时候长辈们去帮忙拾过“三和土”、出过力,还经常带着我去“看闹猛”。

1985年,又一条大路在屋门前筑了起来,即莘松高速公路。结果,老家的房子因此搬迁,连我祖父的坟也移了身,不过我想他肯定是蛮乐意的。

这几年,路的地位越来越高,筑路的虎势越来越大,筑的路也越来越好。在莘庄,七莘路、雅致路、疏影路、报春路、庙泾路、中春路、顾戴路等相连延伸,或拓宽或新筑,连经常在路上跑的我,也搞不清莘庄究竟新筑了多少路,只觉得路在日长夜大。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地铁已延伸到莘庄,莘庄到闵行的轻轨已动工。1997年春节,我特地到莘庄车站买了10张地铁票收藏,因为到当年7月1日要换新车票了,与地铁1号线正式沟通了!

路好比一个人的经脉、血管、骨骼,不通畅就不强。路的变化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看看闵行区这几年的变化,啥人不感叹!用莘庄话讲:“着力哉!”用浦东话讲:“邪啦!”作为一个莘庄人、闵行人,真服帖区里当家人眼光远、魄力大。

在一个辞旧迎新的场合,应大家一致要求,黄区长即兴唱了一首歌《敢问路在何方》。我是属猴的,聆听区长声情并茂地唱着这首《西游记》插曲,真是“扎劲”。唱到“路在脚下”时,拍手拍得全身的血往上涌。今年是农历牛年,我们要牛气冲天,大显身手,让脚下的路更长、更宽。

你听,这个打桩机“砰砰砰”又响起来了,上海市外环线全市最大的立交桥要在莘庄造起来了……

还记得小时候,弄堂里阿婆的叮嘱、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都裹着软糯的上海话,是刻进骨子里的亲切。如今,这份熟悉的乡音有了新舞台!

5月31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委老干部局、区档案局推出《春申·讲好闲话之喇叭头里的乡音》沪语红色有声档案系列节目,邀请沪语播音员用地道上海闲话,为你播读新闵行成立30多年来那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闻稿件。

下一期《喇叭头里的乡音》

我们不见不散~

封面由AI生成

编辑:林心怡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