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足协在评议里明明白白写着,比赛第 90 分钟那会儿,青岛西海岸的 6 号球员在禁区里有踢人犯规的动作。这种情况搁在正常判罚里,河南队妥妥该拿个点球,可当场裁判愣是没吹。更让人窝火的是,VAR 视频裁判这时候也跟 “掉线” 了似的,没及时介入提醒。足协直接定性:
北京时间近日,中国足协一纸赛后评议把中超第 19 轮的一场争议比赛重新拉回球迷视野 —— 青岛西海岸 2-1 战胜河南队的这场球,终于有了官方说法。
足协在评议里明明白白写着,比赛第 90 分钟那会儿,青岛西海岸的 6 号球员在禁区里有踢人犯规的动作。这种情况搁在正常判罚里,河南队妥妥该拿个点球,可当场裁判愣是没吹。更让人窝火的是,VAR 视频裁判这时候也跟 “掉线” 了似的,没及时介入提醒。足协直接定性:这俩都是错判。
说真的,这事儿一出,河南队球迷估计心里堵得慌。九十分钟都扛过来了,就差最后这么一下,结果因为裁判和 VAR 的双重失误,煮熟的鸭子飞了。但体育圈老粉都知道,这种赛后承认错误的事儿,在足球场上不算新鲜。
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定的《足球竞赛规则》里有句话说得很死:“裁判根据与比赛相关的事实作出的决定,包括是否进球或比赛结果,是最终决定。” 意思就是赛场上裁判的哨声一响,哪怕后来发现判错了,比赛结果也不能改,除非当时 VAR 及时介入并且纠正了判罚。
这规则听着有点不近人情,但足球这运动就讲究个即时性。球场上每一秒都在变化,要是赛后能随便改结果,那比赛的严肃性和流畅性就全没了。
最典型的例子得说 2010 年世界杯英格兰对德国那场。兰帕德一脚射门,球明显越过门线一大块,慢镜头看得清清楚楚,可当值裁判就是没看见,没算进球。后来国际足联也承认判错了,但比赛结果该是多少还是多少,没改。不过这事儿倒是推动了门线技术(GLT)的应用,现在球过没过线,技术一眼就能看明白,减少了不少争议。
还有 2017 年法国对西班牙的友谊赛,裁判误判了一个进球有效,赛后也认错了,结果照样没动。这种例子在国际足坛不算少,说白了就是足球圈认一个理:比赛一旦结束,结果就钉死了。
为啥不能改结果?核心还是为了维护比赛的完整性。足球比赛节奏快,对抗强,要是因为一个错判就把整场比赛的结果推翻,那后续麻烦就大了。球迷不答应,球队不认可,联赛的公信力也会受影响。而且裁判在场上的权威也得维护,要是赛后总能被 “打脸” 改判,那裁判在场上的判罚谁还会听?
更重要的是避免连锁反应。一场比赛的结果可能影响球队的排名、晋级资格,甚至是升降级。要是这场改了结果,那后面依赖这场结果的赛程安排、积分计算全得跟着变,整个联赛体系都可能被打乱,那才是真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了,赛后也不是一点纠错的办法都没有。要是因为裁判误判给了球员红黄牌,导致球员禁赛,球队可以上诉,赛后有可能把红黄牌撤销,禁赛也能取消,但这跟比赛比分没关系,比分该多少还是多少。
球队也能通过申诉渠道要求调查裁判的失误,但这种申诉大多只能影响裁判以后的指派,比如接下来不让他吹重要比赛,可改变不了已经产生的比赛结果。就像这次青岛西海岸和河南队的比赛,足协承认了漏判,但 2-1 的比分肯定不会变了,河南队再委屈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足球这东西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有时候一个错判可能就改变了比赛走向。VAR 技术虽然能减少误判,但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完美,人为失误还是难免。只是对于球迷来说,看到自家球队因为明显错判吃亏,心里总归不是滋味。您怎么看?
来源:网排TV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