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林党希望他能重用自己人,魏忠贤那帮阉党想保住既得利益,边防的将军们盼着军饷别断。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说起明朝皇帝的死法,真是一个比一个离奇。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在深宫里待了几十年后终于咽气,算是善终。
可他儿子朱常洛就没这么幸运了。
这位仁兄登基一个月就挂了,死因是吃了几颗来路不明的红色药丸。
朱常洛刚当上皇帝那会儿 所有人都在观望他会向哪边倒。
东林党希望他能重用自己人,魏忠贤那帮阉党想保住既得利益,边防的将军们盼着军饷别断。
结果这位新皇帝倒好,一个月内把各方都得罪了个遍。
他废除了万历年间的矿税,阉党立马不干了。
增加边防军饷,文官们心疼国库银子。
重新启用一批因为各种原因被罢免的官员,其中大多数跟东林党关系密切,这又把其他派系惹毛了。
有个叫李可灼的鸿胪寺丞,职位不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颗红丸,说能治皇帝的病。
内阁首辅方从哲居然同意了让皇帝服用。
朱常洛吃完当天就死了。
事后各方推卸责任,没人说得清那红丸到底什么成分 反正皇帝是没了。
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接班,但好景不长。
天启五年五月,这位皇帝在西苑游船时掉进了水里,受了惊吓后一病不起。
兵部尚书霍维华又献上”仙药”,朱由校服用后得了肿胀病,两年后就死了。
又是落水,又是仙药 怎么看都像是有人故意安排的。
往前推,正德十六年死的朱厚照更奇怪。
史书记载他在清江浦捕鱼时落水,染了风寒,半年后不治身亡。
这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朱厚照是什么人?那可是明朝最能打的皇帝之一,敢亲自上阵厮杀,在应州之战中很可能亲手斩杀了鞑靼兵。
这样一个能在西北严寒中策马千里的猛人,会因为秋天掉次水就一命呜呼?
问题出在朱厚照的政策上。
他不像父亲朱佑樘那样跟文官们称兄道弟,反而要改变明朝崇文抑武的传统。
设立军官学校,训练新军,提高武将地位,这些举措直接威胁到文官集团的根本利益。
朱厚照一死,内阁首辅杨廷和立刻行动。
在新皇帝朱厚熜从封地赶到京城的37天里,杨廷和以摄政的身份把朱厚照的”正德新政”全部推翻。
该裁撤的军队裁撤,该贬职的武将贬职,该处死的处死。
杨廷和还很贴心地给朱厚熜准备了个年号”绍治” 意思再明白不过——继承朱佑樘那套与文官合作的路线,别学朱厚照瞎胡闹。
朱厚熜当然不买账,于是爆发了延续二十年的”大礼议”争论。
表面上争的是新皇帝该认谁当父亲,实际较量的是皇权与文官集团谁说了算。
更早的景泰皇帝朱祁钰死得就更离奇了。
景泰八年正月,宫里突然传出皇帝病重的消息。
十六日时又说皇帝康复了,明天就能正常上朝。
结果当晚就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朱祁钰被软禁在西宫。
复位后的朱祁镇还专门解释过:”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无预弟弟,小人坏之耳。”意思是朱祁钰身体已经好转,能正常进食了,这次政变跟他本人无关,都是小人挑拨的。
可仅仅二十天后,朱祁钰就在软禁中暴毙。
后来的史料记载,太监蒋安奉命用白绫勒死了已经病愈的朱祁钰。
连几百年后的乾隆皇帝在重修景泰陵时都暗示朱祁钰死于非命。
洪熙皇帝朱高炽的死也很可疑。
这位胖皇帝当了九个月就挂了,史书说是得了”阴症”,然后有人献上金石丹药,服用后就没了。
朱高炽身体确实不好,从小就瘸腿,还很胖。
但他死得这么突然,时机未免太巧。
朱高炽的治国理念跟父亲朱棣不同,想要缓和君臣关系,跟文官搞好配合。
可他刚开始实施这套政策,还没来得及建立稳固的政治联盟,人就没了。
有种说法是朱高炽死于纵欲过度。
这倒不是没可能。
前半生在严父管束下战战兢兢,一旦登基掌握天下至尊之位,确实可能放纵一下。
而且他本来体质就弱,再加上可能服用了一些补药 出问题也不意外。
翰林侍读李时勉看不下去,上疏劝皇帝”谨嗜欲”。
朱高炽恼羞成怒,下令打断了李时勉三根肋骨。
当天晚上朱高炽就驾崩了。
这个时间点让人怀疑会不会有人在进献给皇帝的药物中动了手脚。
明朝十六个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这在历朝历代中算很低的。
唐朝皇帝平均48岁,宋朝47岁,清朝53岁。
只有元朝因为蒙古贵族内部厮杀严重,皇帝平均寿命才34岁。
元朝皇帝死于家族内斗可以理解,明朝的情况就不太正常了。
明朝皇帝死得蹊跷的,往往都涉及君臣矛盾。
根源可能要追溯到开国皇帝朱元璋。
老朱疑心极重,建国后大杀功臣,文武官员死在他手里的超过十万人。
朱棣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动不动就把大臣关进诏狱”冷静冷静”。
这种高压手段在开国初期很管用,但随着时间推移,皇帝的能力在下降,文官集团却在壮大。
到明朝中期以后,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
朱佑樘算是个转折点。
这位孝宗皇帝跟文官关系极好,史称”朝多君子”、”众正盈朝”。
文官们感激涕零,把他捧成”三代以下称贤主者”。
问题是朱佑樘开了这个先例,后面的皇帝要么继续放权给文官,要么就得面对文官的不满。
朱厚照选择了对抗,结果可能付出了生命代价。
朱厚熜比较聪明,用分化瓦解的手段对付文官集团,让他们内斗不止。
但这种权谋游戏也耗费了大量精力,而且治标不治本。
到了明末,朱由检干脆什么人都不信了。
文武百官无论表现好坏都要换,不是贬就是杀。
因为从父亲和哥哥身上,他看到了太多教训——在这种环境下,皇帝要想活命,就得比所有人都狠。
可惜大势已去。
当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城下时,朱由检发现身边已经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朱元璋当初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不依靠任何外力,皇帝独掌天下。
这条路在他那样的强人手里或许可行,但他的后代们既没有那种震慑四方的能力,又不愿意改变祖制寻找新的合作模式。
最终结果就是君臣离心,人人自危 一个王朝在内耗中走向终结。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著,中华书局
《国榷》,谈迁著,古籍出版社
《明史》,张廷玉等纂修,中华书局
《万历野获编》,沈德潜著,中华书局
《明宫史》,刘若愚著,北京古籍出版社
来源:冬韵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