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医学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医学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迷迷糊糊地活。仔细想想,好像还确实是那么回事,西医通过一堆仪器分析得出来的数据,让患者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医靠那些汤汤水水、针灸、推拿、火罐啥的,普通人确实弄不明白,但这并不妨碍它能治好病人的病,让人恢复健康,可不是让你迷迷糊糊地活吗?
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初步的系统化。这部著作不仅涉及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知识,还包含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学不断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辨证施治体系。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在药物学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考古发现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想象。考古揭示,汉代存在大量80岁以上的老人,宋明存在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不比现代低。
尹湾汉墓简牍:80岁以上占比3.26%。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考古发现“尹湾汉墓群”,出土了不少简牍,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集簿》。
《集簿》第十五行: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也就是说,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其中,80以上的老人,在该地区占比3.26%,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57%;90以上的老人,在该地区占比0.84%,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15%,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
除此之外,《集簿》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男女比例失调,男比女多了将近2万人。仅仅一地就相差2万,那么放眼西汉全国,差距无疑极其惊人,或许这也是西汉末年出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宋明古人寿命:普遍能活到60岁。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比如李白61岁、杜甫58岁、白居易74岁、王安石65岁、欧阳修65岁、苏轼64岁、陆游85岁、杨慎72岁、王阳明58岁等,那么这是个别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
李燕捷的《唐人年寿分析》,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作了统计分析,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55岁。
根据《宋词鉴赏辞典》,生卒齐全的有137位,平均寿命高达64岁,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
郑丽萍的《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中,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享年51—60岁的宋人占比20.81%,61—70岁占比24.44%,71—80岁占比19.80%。最终,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69岁,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31岁。
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见上图),样本接近2000人,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
与宋朝大致相同,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详见下图,源于葛剑雄、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四卷)》。
尤为重要的是,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卫生条件,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更有条件看中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中世纪古人寿命:80岁以上占比0.8%。奇波拉的《欧洲经济史》记载,1276—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50岁之前剩下311人,60岁剩下194人,70岁之前剩下81人,80岁之前剩下8人(详见下图)。
也就是说,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4%,能活到80岁的只有0.8%,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
中世纪的英国,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
显然,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医管用,并非安慰剂。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医学实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中医药的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医药的养生理念,如食疗、针灸、太极等,也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医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传统医学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的国际化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例如,针灸等中医药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桥梁。同时,中医药在国际抗疫合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的治疗方案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
先知先觉者去看中医,后知后觉者才会去看西医,那些不知不觉者,只能是随大波逐大流,哪里人多去哪里看病了。中医的好处,其实大家都知道,没有那么多繁琐昂贵的仪器检查与各种化验,真正传统的中医或者民间土郎中,只靠望闻问切,就能把病人的疾病给分析出个八九不离十。中医通俗一点的说就是一个人体使用说明书,老祖宗的中医是不分科的,现在中医院的中医才会分科,不分科的中医是医人,分科的中医只能说是治病。
中药材大多数来自于各种植物根茎叶子果实等,以及少部分动物的骨骼,可以这么说,中药材全部是源自于自然。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中医利用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来调理我们的身体,这才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共存。西药是什么?全部是各种化学成分,靠实验室提炼出来的,副作用特别大,在治病的同时也在毒害我们的身体,只不过短期来看,治疗效果比毒副作用要强一些,化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医给我们的刻板印象一直都是见效比较慢,不如西医立竿见影。其实中医见效慢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如果大夫的水平没问题,如果大夫辩证准确,所用的药材都是真材实料,一样可以很快药到病除。尤其是那些针灸的老中医,有时候几针扎下去,效果立马就出来了,快到让你不敢相信。
有一个这样的民间老中医,他一辈子就靠小小的银针给别人治病,收费非常低廉,有时候根本就不收费,都是病人自己过意不去,给个三十五十的治疗费。老中医给病人扎针后,基本上当场就能看到效果,附近那些上了点年纪有腿疼走不了路的老人,血压高头晕难受的村民,甚至有的人牙痛难忍,都会去老中医家,找他扎针。
老中医通过穴位扎针,能让牙痛者立马不痛,也能让高血压患者不再头晕难受,走不动道的老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扎针,也能恢复缓解疼痛,关键是花不了几个钱。那位老中医在我们那里可是国宝级的人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非常尊敬他,前些年老中医去世的时候,给他送葬的队伍排成了长龙,长到让你看不到队尾。我见过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的葬礼,无非就是小轿车多一点,花圈多一点,大大小小的领导多一点,丧事办得隆重一点,但老中医的葬礼不一样,都是十里八乡受过他恩泽的人自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的。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整体观,重在调理病人的身体,一个人生病了,就表示他的身体不正常了,医生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尽快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现代的西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不是消灭病毒,就是消灭炎症,而不是从源头上探究这些病毒与炎症到底是怎么来的?纯粹就是个灭火队员。
所以,当有人说西医治病见效快时,我只能说不反对,并不完全认同,见效快并不代表患者的疾病已经从根源上得到了彻底的根治,有时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按下了葫芦又起了瓢。
自从只有200多年历史的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去医院看病都开始输上液了,现在的医院越盖越大,街上的药店也是越开越多,而医院里却越来越人满为患,生病的人越来越多,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有5000年历史的中医走出国门,传到国外之后,外国人现在都开始注重养生了,就这还经常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大放厥词,这帮数典忘祖的家伙们将我们传统的医学视为仇寇,非要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这里面有没有利益在驱使,是不是资本在起作用,我不敢妄加断言,但由不得你不往这方面去想。
有人说现在的中医院那些医生不也是靠各种仪器检查分析,做各种化验吗?再说了,现在的中药也不便宜啊,一剂汤药七八十块钱,关键是喝了很长时间,也没看到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疗效啊,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相信中医呢?
是的,我不否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这些所谓的中医,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中医,顶多只能算是个伪中医。正是由于这帮中医混子的存在,才加速了中医的没落,使得很多原本愿意相信中医的人与中医渐行渐远 。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当回事的中医,我们的邻国日本却拿它当宝贝,一想到那些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祖传秘方正在消失或者即将消失,我就会非常的心痛与惋惜,那是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与经验总结啊,那么珍贵的东西,就这样让它消失不见了,我们的祖先估计都要气得直跳脚了。
在某些制药厂老板的眼里,在那些追求最大效益的商人眼里,那些能够治愈并根除疾病的良药与药方虽然都是好东西,但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所以不能算好产品,所以这些绝好的药方最好的归属,只能是被人为地永远锁在保险柜里,只有那些一吃就有效果,一停身体立马就出现不舒服症状,需要患者终身服用,这辈子都离不开的药,才是好的商品。也许我这个话说得有失偏颇,我相信有良心的药厂还是很多的,但在这个资本逐利的时代,我所说的这种情况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的许多医院都已经市场化了,需要盈利创收,怎么样才能做到创收呢?当然是给病人多做检查、多做手术、多用药了!就用药而言,现在的西药还需要医生开吗?只要病人的检验、检测报告出来就行,所有的药都有药品说明书,医生只需要对症配药就行了,西医的医生充其量就是一个药品推销员,当然了,那些拿手术刀的外科医生除外。
西医培养医生靠流程,与流水线作业也差不了多少,一步步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来即可。中医成医靠传承,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学医的人得肯钻研,有悟性,一人一方,二三十年后方能成良医。君不见以前的那些老中医,从小就开始当学徒,一学就是十年二十年。再来看看我们医学院培养的那些所谓的正规中医,直到上了大学以后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医,仅仅靠学了几本中医著作,其中一大半还是西医的理论,就这,能厉害到哪里去?
以前的中医世家,人家可是世代传承,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通过多少年实践经验总结改进出来的,能一样吗?现在有些病人都是西医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了之后,医生也无能为力,实在治不好了之后,才想起来找中医试试看的,多少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意味。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照样有不少被中医彻底治愈的病例,也只有到了这种情况下,那些亲历者才会赞叹中医的神奇,愿意打心眼里佩服中医。
中医之所以备受打压,无非是医院挣不到病人的钱,药厂无法谋取更大的利润,很多县城的中医院甚至发工资都成了问题,于是只能选择转行以西医为主了,所以才会出现我上面说的中医院用西医的方式给病人治病的怪现象,导致出现了恶性循环,使得那些原本打算尝试一下中医的人,不愿意去尝试了,再加上资本的裹挟造势,中医能不越来越没落吗?说到底还是中医挣不着钱,这个社会,金钱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做什么事都追求经济效益,还有多少从医的人愿意去坚守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初心?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的浪潮中,中医药也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不断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为温和和持久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方面,中医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对西药的依赖,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也显示出了辅助作用,能够缓解放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脚步的加快,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取得了重大进展,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格局。据2022年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目前,中医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支持;《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中国样本”。
来源:中医师张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