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10部最好的抗战片排名:《南京照相馆》第3,《血战台儿庄》第2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08:48 2

摘要:战争片是电影市场中的热门题材,不仅战争场面惊心动魄,厚重悲壮的英雄情怀也无数次令人泪目。

战争片是电影市场中的热门题材,不仅战争场面惊心动魄,厚重悲壮的英雄情怀也无数次令人泪目。

比如具有反思的《高山下的花环》、气势磅礴的《大决战》三部曲等。

与此同时,也诞生过不少经典的抗战片。

从引发全国性观影轰动的《地道战》《地雷战》,到80年代推动和台湾地区关系的《血战台儿庄》。

再到今年暑期档大火的《南京照相馆》,抗战片在各个年代的观众心中都留下过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我们就回顾一下10部经典的抗战片,不知道哪一部曾让你深深触动?

No.10《喋血孤城》评分7.4

《喋血孤城》由沈东导演,是一部以常德会战为背景的抗日题材战争片。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一战”。

驻守在湖南常德的第57师的八千虎贲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誓死保卫孤城常德。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整个常德城已经被日军的炮火烧成焦土,57师师长余程万带着最后的几十人仍然守在东南一角,拼死战斗。

常德之战的豪迈悲壮,都在电影中得到真实呈现。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在医院看望伤员,与之握手表示慰问,当他走到一位士兵面前时,没想到士兵的两只手臂全被炸掉了。

震惊之余的余程万,举起右手向他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同时士兵也用他伤残的手臂同样回以军礼,这一幕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影片上映后票房表现不佳,但在网络上播出后,片中很多感人片段被网友传颂,至今仍在短视频平台影响着无数观众。

No.9《八佰》评分7.5

《八佰》是当时的“救市之作”。

电影在点映阶段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最终以31.11亿元的票房完美收官,问鼎暑期档冠军。

《八佰》取材于淞沪会战时期“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讲述了由团长谢晋元带领的800名士兵在四行仓库“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故事。

八百壮士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如今再次重拍,导演管虎也用尽了全力。

比如剧组在苏州专门搭建了200亩的建筑群,甚至还开凿了一条“新苏州河”,尽量做到原汁原味的还原。

此外,管虎还在片中加入了一些具有寓言性质的抽象镜头。

比如电影第一个镜头中的老鼠,还有出现了很多次的白马,都被导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在阴暗处苟活的老鼠代表了人性的怯懦和贪婪,奔腾疾驰的白马则是人性在战争这种极端环境的淬炼中焕发的尊严和精神。

虽然电影在壮士们在即将安全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但历史上八百壮士的结局令人唏嘘。

谢晋元因拒绝诱降被杀害,其余人沦为日军的苦役,大部分人都死在了异国他乡。

No.8《七七事变》评分7.5

《七七事变》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李前宽、肖桂云夫妇联合执导的战争故事片。

影片汇集了吴京安、吴桂苓、杜志国、李法增等实力派老戏骨,在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

《七七事变》的特效师钟泉,曾参与过《保密局的枪声》《旭日惊雷》等经典电影的拍摄和制作。

据他回忆,1995年拍这部电影时,由于卢沟桥景区不允许拍战争戏,于是剧组只能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勘景,最后选定了吉林省扶余市的一座废弃铁桥。

为了还原电影中宛平城被炸的场面,钟泉和剧组置景师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按照10:1的比例复刻了城墙模型,然后在上面做好了爆炸点,为爆炸戏份做好准备。

拍摄这场戏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烟火师只能脱了衣服下到水里把爆炸点布置好,等到拍摄完成后再上岸来。

好在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卢沟桥的那场爆破戏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成了这部影片触动人心的亮点。

此外,影片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瞬间。

比如出征之前,吴京安饰演的赵登禹与母亲依依惜别,母亲眼含热泪目送儿子离去。

被炸伤眼睛的士兵,抚摸着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舍不得离开。

这些于无声处表达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No.7《铁血昆仑关》评分7.7

《铁血昆仑关》的故事取自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取得的“昆仑关大捷”,由杨光远、翟俊杰执导拍摄完成。

在此之前,导演杨光远已经通过《血战台儿庄》一片证明了自己的水准,因此拍摄本片时在服化道等方面做得更为细致。

可惜的是,这部耗资3000万的电影拍摄完成后却没能顺利上映,直到2005年才解封公映。

解禁后的《铁血昆仑关》在西班牙电影节中大受欢迎,并获得了历史见证奖,在国内上映时也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扬。

影片中对于普通士兵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真实,既有英勇杀敌的一面,也有身为底层人物的劣根性。

No.6《地道战》评分8.3

《地道战》拍摄于1965年,被称为“军事教学片”中的顶流,观影总人次超过30亿。

早在1963年,八一制片厂就已经下发文件准备制作电影《地道战》,结果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65年3月剧本还没有创作完成。

于是,厂领导紧急任命导演任旭东自由创作,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任导临危受命,5月开机9月便拍摄完成,并赶在年底出了拷贝,圆满完成任务。

拍摄过程虽然仓促,但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影片,剧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和经典台词一直流传至今。

比如山田的那句“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还有刘江饰演的汤司令那句“高,实在是高”,更是被网友们制作成表情包广泛流传。

和本片类似的《地雷战》(就不单独赘述了)也是一部军教片经典,在那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两部电影成为老百姓最爱的娱乐消遣。

令人遗憾的是,高传宝的扮演者朱龙广日前刚刚去世。

No.5《大捷》评分8.5

《大捷》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95年拍摄完成,由吴天戈执导,老戏骨雷恪生、袁苑主演。

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是将一个“三教九流”组成的杂牌部队作为主角,这也是抗战片的一种全新尝试。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如雷恪生饰演的“和事佬”团长段仁义,心怀理想的青年霍杰克,还有美丽善良的报务员白洁芬,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选择抗日的初心不同,但他们在抗击外敌时表现出的勇敢团结,生动诠释着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

影片的结局充满讽刺意味:段仁义等三人在暗杀罪魁祸首韩司令时,广播中竟宣称三人是日伪奸细,三人遭受击杀。

结局的不尽人意可以说是对传统抗战片的一次“反套路”,《大捷》也因此被称为最具讽刺性的抗日电影。

No.4《三毛从军记》评分8.6

《三毛从军记》上映于1992年,是我国最早的“漫改电影”之一,被誉为“内地喜剧电影的天花板”。

影片由张建亚执导,贾林、魏宗万、孙飞虎主演,讲述了孤儿三毛在抗日战争中意外加入果党军队,跟随部队四处作战的故事。

电影开拍之前,张建亚翻阅了众多资料来为三毛这个灵魂人物寻找“历史支撑”,并尝试使用了纪录片和卡通片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丰富电影的内容。

为了能请到魏宗万来饰演兵油子老鬼,张建亚不惜下跪请他出演。

因为当时魏宗万拍戏的宗旨是,不和小孩子搭戏,况且还是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素人”演员。

不过,魏宗万最后还是被张建亚的诚意打动,应邀出演了这一角色。

电影上映后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不仅三毛的形象成为经典,魏宗万还凭借老鬼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在电影拍摄即将结束之际,原著作者张乐平突然去世,没能看到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

为了纪念张乐平,导演张建亚在电影片尾特意加上“向张乐平先生致敬”这几个字,以此代表“三毛迷”们向作者表达敬意。

No.3《南京照相馆》评分8.6

牟敦芾在《黑太阳731》里打出了“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而申奥直截了当,“我们不是朋友”,甚至拍出了日本人的“伪善”,撕开了他们的虚伪。

整部影片以一种克制的态度,来展现日寇的暴行,没有太多血腥的场面,也没有直接刻画女性被凌辱的画面,这是非常难得的。

电影虽然克制,但情感浓烈,在战争中挣扎求生的几个普通人,通过照片向世界传递真相。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就是对30多万亡魂的深沉祭奠,吾辈自强,就是不让惨痛的历史再次发生。

No.2《血战台儿庄》评分8.8

《血战台儿庄》由李宗仁的前秘书程思远亲自操刀剧本。

电影上映于1986年,在那个票价只有三毛钱的年代,《血战台儿庄》却创造了2.7亿票房,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198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广西电影厂的导演陆光远提出了《血战台儿庄》的拍摄想法,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允许。

其实早在1965年,周总理就曾经提出过把台儿庄战役拍成电影,只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搁置,直到20年后才重新提上日程。

《血战台儿庄》全面展现了台儿庄战场的惨烈,以及中国将士同仇敌忾,共抗敌军的铁血军魂,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1986年,电影在香港上映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台湾地区还派专人拷贝供人观看,据说连宋美龄都对此片发出赞叹。

这部电影因此也成为推动两岸关系破冰的划时代作品,第二年便开放了老兵回大陆探亲。

No.1《鬼子来了》评分9.3

《鬼子来了》是姜文生涯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也被无数观众评为抗战片的天花板。

电影改编自作家尤凤伟的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农民马大三与两个藏在自己家的日本俘虏之间的故事。

跟其他的战争片相比,《鬼子来了》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却满溢着电影对战争,对人性的思考与审视。

电影通片采用黑白色调,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结尾姜文饰演的马大三被杀后的那一抹血红。

据说为了更好地呈现画面色彩效果,姜文使用了48万卷的胶卷,直接造成了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原本2000万的投资生生增长了30%,巨额的投资虽没有换来内地的公映,却让影片成为了一部反思战争的艺术片佳作。

有意思的是,影片在日本上映后反响热烈,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广泛讨论。

在2000年的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上,《鬼子来了》拿下仅次于金棕榈大奖的评审团大奖,和《一一》《花样年华》等华语片闪耀戛纳。

几十年来,抗战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观众,既有对于革命先烈的缅怀和亡魂的祭奠,也不乏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战争的审视。

经典战争片的大受欢迎,更包含着观众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热切期望。(撰文:皮皮虾)

来源:电影聚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