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围绕左宗棠的研究存在显著的叙述禁区。平定陕甘与收复新疆是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的不世功勋,然而由于涉及敏感的宗教问题,尤其是陕甘部分的历史评价,长期以来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了一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触及了一个长期被谨慎对待的历史议题,堪称一次意识形态领域的“破冰”。
长期以来,围绕左宗棠的研究存在显著的叙述禁区。平定陕甘与收复新疆是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的不世功勋,然而由于涉及敏感的宗教问题,尤其是陕甘部分的历史评价,长期以来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太平天国运动末期,中国西北地区爆发了一场更为惨烈的内乱,陕甘两省尤甚,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重创。尽管左宗棠最终平定了这场内乱,但因其中牵涉复杂的宗教因素,这段清末西北史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争议最大、也最为敏感的篇章。
在当今的公共舆论场,涉及此议题的自媒体内容都会面临严苛的审核。无论是专业学者、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者,还是普通历史爱好者,皆深谙触碰此领域的风险:轻则招致恶意举报、内容限流乃至禁言,重则学术或职业生涯遭受重创。
这种敏感性深刻制约了历史书写与研究。当今史学界关于左宗棠平定陕甘的主流权威史料,多由回族历史学家整理编纂,如白寿彝主编的《回民起义》、马长寿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等。官方历史教材对此段历史更是讳莫如深。以致于左宗棠的历史形象在近代剧烈波动:建国前被尊为维护统一的功臣;建国后因民族政策考量,一度被斥为“满清刽子手”;近年评价才渐趋正面,但争议犹存。
因此,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播出绝非寻常。其深层价值在于打破了围绕这段历史的“集体沉默”,直面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风险。
1988年,剧本《大将西征》试图全景展现左宗棠平定陕甘与收复新疆的历程,初获西安某报刊赞誉。然而,旋即遭遇部分历史学者强烈反对,指责其“美化屠夫左宗棠”、“丑化民族英雄白彦虎”。在舆论压力下,该报刊被迫道歉。剧本最终删减了陕甘部分,仅保留收复新疆内容,却仍因涉及投靠阿古柏的白彦虎而遭禁播。一部立意爱国的历史剧就此夭折,足见历史叙述禁区壁垒之森严。
民间网络上还流传着一本名为《晚清沧海事》的清朝西北史著作,该书因涉及陕甘部分的敏感史实,据称作者曾遭某些宗教团体激烈投诉,导致出版社无法出版。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不朽功勋,平定陕甘同样意义重大。这两大功绩,理应光明正大地予以颂扬。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关于其历史定位的争议从未停歇,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提升,争论反而愈演愈烈。
湖南卫视此次推出的纪录片,虽仍未触及左宗棠平定陕甘这一核心敏感部分,但它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是对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深层加固。其“破冰”意义,值得期待。
来源:史韵悠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