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冒出来好多福寿螺!气候变暖虫作乱,生态博弈如何“虫口夺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9 07:00 3

摘要:“最近总有人打电话来,说河边冒出来好多福寿螺,繁殖速度仿佛开了挂,我们也头疼。”在昨天举行的长三角植物保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保研究所副所长袁永达“叹起了苦经”。

“最近总有人打电话来,说河边冒出来好多福寿螺,繁殖速度仿佛开了挂,我们也头疼。”在昨天举行的长三角植物保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保研究所副所长袁永达“叹起了苦经”。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暖冬延长了福寿螺的繁殖季,频繁的降雨也提升了它的存活率。每年5到8月,这群“粉色大军”便倾巢而出,啃食水稻幼苗、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根部,农作物们便遭了殃。

图源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近年来,类似福寿螺这样的虫害频繁闯入田间地头捣乱。气候变暖使得部分候鸟、昆虫被迫改变迁徙路线和时间,极端天气的日益频发也给迁飞性害虫递上“入场券”。比如玉米等作物的“头号公敌”草地贪夜蛾,未来或将搭着季风的“顺风车”,继续向我国中部、北部地区挺进。与此同时,气候扰动形成的新环境给了外来物种“趁虚而入”的机会,它们迅速占领生态位,挤占农作物的生存空间。

对此,相关部门发出“预警”。面对这场棘手的虫害“大考”,植保专家们积极探索生态防虫新技术,展开了一场“虫口夺粮”的生态博弈。

绿色防控的“十八般武艺”

过去,植保工作常依赖“打药”来对抗病虫害。但面对福寿螺这类水生有害生物,传统手段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污染水体。随着“农药减量化”等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植保专家们也开始转变与虫过招的思路,避免“硬碰硬”。

袁永达列举了一些绿色防虫新招。比如,通过色板、引诱剂、杀虫灯等发出的特定光谱或颜色将害虫吸引粘捕,正所谓“请君入瓮”。在AI技术的加持下,这种物理诱捕法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捕捉。

利用害虫天敌“以虫治虫”更是生态防虫的奇招。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礼生举例说,蠋蝽的捕食力超强,是草地贪夜蛾、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多种大害虫的“克星”,而且在我国分布广泛,容易获取和应用。

在他看来,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之一,而目前天敌昆虫在我国虫害防控体系中的占比不足3%,发展空间较大。比如,全球有500多家天敌生产企业,国内目前仅有10余家;我国规模生产的天敌种类有30多种,远低于全球的350多种。

此外,还可通过改变种植方式等生态调控方法,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小环境。比如,采用轮作、间套种,来打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或是在田埂种植波斯菊、芝麻等蜜源植物,由此吸引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昆虫。当作物上暂时没有害虫,天敌昆虫依靠蜜源植物维持生存。一旦害虫来袭,这些天敌昆虫就迅速投入“战斗”,保卫庄稼。

让新技术走进田间地头

虽然绿色防控技术优势明显,但在推广时却遭遇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袁永达直言:“技术再好,农民用不上,也是空谈。”他认为,技术的实用性、操作的简便性和成本的经济性是新技术推广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强对新一代农民的技术培训,同时注重控制成本。

袁永达强调,未来的植保工作离不开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开发更多高效的天敌和生物防治手段;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进“无人智慧农场”建设,减轻人力负担,并开发更加精准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防控的针对性。

“如果一种迁飞性害虫爆发,那影响的绝不是一地一域。”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刘红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病虫害的传播呈现出跨界新趋势,不少入侵物种得以进入从前难以抵达的区域。她表示,通过长三角区域协同,不仅可共享病虫害监测数据和技术资源,还能在防控策略上形成统一的行动方案。尤其对于迁飞性害虫,通过区域联防联控,可有效阻断其传播路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