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苏省高邮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青砖黛瓦、古朴肃穆的民国时期公园礼堂。1945年12月26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我军接受了日方驻高邮最高长官岩崎学大佐的投降。这座礼堂,见证了日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投降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更彰显了苏中
在江苏省高邮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青砖黛瓦、古朴肃穆的民国时期公园礼堂。1945年12月26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我军接受了日方驻高邮最高长官岩崎学大佐的投降。这座礼堂,见证了日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投降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更彰显了苏中抗日坚持斗争、夺取最后胜利的万丈豪情。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密令华中日军“维持现状”,要求所有的日伪军不得向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投降,等待国民党军队接收。彼时,部分苏中城镇仍处于日伪军控制之下,战略要地高邮城便是其中之一。
高邮区划图
高邮城位于江苏中部,南临扬州,北靠两淮,西倚运河,东接水网田畴,是当时国民党进攻华中解放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淮安、淮阴地区的必经之路。由于战略上的重要性,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多次向中央请求优先攻打高邮城。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讲解员刘子牧介绍说:“当时的粟裕司令员心急如焚,立马向中央军委写出了一篇千字长文,重申高邮战役的重要性。中央军委在看到了粟裕司令员的千字长文之后,也是意识到了此次高邮战役的重要性,决定由第七第八两个纵队留下来攻打高邮。”
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向中央请求攻打高邮的书信
1945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第7、第8纵队及苏中军区部队共15个团向高邮城周边地区同时发起攻势。到20日中午,高邮城已处于新四军的包围之中。日伪军借着城内易守难攻的特点仍在负隅顽抗,最终我军在25日雨夜发动了总攻。
新四军老兵甄为民生前回忆说:“碉堡里面机关枪真是枪林弹雨,当时我爬的时候还抖呢,但是想着自己不能害怕、不能胆小,爬上去。看到我们的战士,有的跟敌人拼刺刀,刺刀都拼断了;有的战士满脸是血,等他苏醒过来在地上爬,找什么呢?找他的枪,叫‘我的枪、我的枪’,还再要打一枪。”
高邮战役全体战斗英雄模范合影
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开阔地,横跨护城河,架云梯攻上城墙,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白刃战,城内的日伪军最终在26日凌晨缴械投降。刘子牧介绍说,“过了不久,我军便举行了一次受降仪式,就是在礼堂里面举行的,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主持。日军方面的投降代表是岩崎学大佐和两个中佐。一向不愿张扬的粟裕司令员也悄悄地站在了人群的中间。”
高邮战役共歼敌5000余人,成功挫败了国民党进犯华中的企图,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内展区
如今伫立在礼堂前,耳边似乎仍能听见1945年冬日胜利的呐喊。然而当历史文物被珍藏进展柜,另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悄然进行:见证那段峥嵘岁月的抗战老兵们,如今的平均年龄已逼近百岁,时间正以分秒为单位,吞噬着那些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
“抢救记忆”的使命,落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肩上。2015年起,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铁血夕阳红”口述史实践团接力寻访抗战老战士,留下了大量声音、影像和文字。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铁血夕阳红”口述史实践团成员
实践团团长 孟舒扬说:“抗日老兵在世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咱们现在当下的任务就是与时间赛跑,紧迫性地继续搜集抢救这些抗日史料,多采访几位老兵,多探望几位老兵,将他们的故事将他们精神更多地记录下来。”
实践团成员邵子豪介绍,采访基本上一去就是一整天,一开始最让他手足无措的还是地方口音的问题:“有很多采访对象都是老人,口音都非常重,对刚加入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像江苏这边很多地方可能出个十里口音就不一样了,那就只能学、听、练,就像做英语听力一样不断地去练习。”
“铁血夕阳红”口述史实践团工作照
大家都盼望着能早日见到那些让前辈们牵挂着的老英雄,去亲耳聆听那烽火连天岁月里的金戈铁马,不幸的是,时间有时跑得更快。邵子豪说:“之前打算去采访南京的一位老人,但是老人在我们去之前就去世了。老人一直在减少,确实是刻不容缓。”
邵子豪提到的这位老人,正是去年逝世的曾参与高邮战役的新四军记者甄为民。1946年,甄为民撰写的战地报道《突破西城头》在《人民报》刊发,再现了高邮战役中战士们登云梯、爬城头,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的壮烈情景。他脑海深处那些未能说出的细节,成为团队永远的遗憾。
抗战老兵甄为民(图片来自网络)
收集记忆仅仅只是起点,将口述的声音转化为可信的历史文本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团队提炼出了“寻-访-转-化”的四维模式,即寻找老兵、采访老兵、转写内容、成果转化四个方向。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前院长李庆钧认为,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就是校对工作。第一要与史料、档案进行比对,进行相关的考证;第二,参加同一次战役的,相互熟悉的,要进行相互印证,第三,要把讲述人的历史,和整个宏观的大历史相互印证,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口述历史的真实性。
从2015年到2025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口述史团队以抢救抗战记忆为使命,跨越15省56个乡镇193个村庄,累计寻访273位老兵,形成150余万字的口述史料,留存8000多份声像资料,整理发行《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相关作品9部。
《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封面
根据老兵讲述的故事,团队创排了话剧《穿越时空的对话》等一系列作品,成员们通过演绎、宣讲等方式,深入幼儿园、高校、社区,将红色精神的种子播撒向更加广阔的土地。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方说:“其实我们就是在推进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从幼儿园到大学生,再到我们的这个社会群体。我们现在就是要扩大我们的范围,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去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
十年前,“铁血夕阳红”口述史实践团首任团长韩宾伟带着5名成员,踏上了这条艰辛而光荣的“寻访”之路。如今,团队已传承至第六代。韩宾伟毕业后依然帮助团队进行史学方面的研究,第二代团长杨田甜毕业后进入了退役军人事务局,继续为老兵服务。实践团成员邵子豪的硕士论文题目就和新四军有关,他说:“我就打算继续发掘这样的故事,发掘这样的史实,去把那段宏大的抗战历史继续描绘出来,并且带给更多的人。”
团队第六代成员、指导老师与首任团长韩宾伟(左一)合影
存史、育人、扬善、聚力——这八个字,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铁血夕阳红”实践团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从十年前的夏天,几个年轻人怀揣着忐忑与敬意第一次敲开老兵的家门,笨拙地按下录音键;如今,这支队伍已肩负起记录老兵记忆、在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荣使命。98岁的老兵陆锦华这样寄语他们:“你们不忘前辈,不忘老一辈。更应该听党话、跟党走,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把你们所学习的知识,你们的才智,全面地贡献给国家,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
团队成员与老兵陆锦华合影
来源:高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