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当家长蹲在中考考场门口焦虑啃指甲的时候,孩子却在教室里看天花板发呆——这画面,真像一场误入人间的荒诞剧。
人类的悲喜,确实不相通。
尤其当家长蹲在中考考场门口焦虑啃指甲的时候,孩子却在教室里看天花板发呆——这画面,真像一场误入人间的荒诞剧。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各有千秋,而中考,就是检验“千篇一律”的时候到了。
所以,你以为这是孩子一个人的战役,其实是家庭三人小组的团体混战;你以为分数考出来就好了,其实是你家庭教育的成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赤裸裸展示。
不是每一个考上重点的孩子都站在光里,但每一个掉队的,背后都响起“我们家长已经尽力了”的背景音。
可什么叫“尽力”?吼了吗?报班了吗?焦虑了吗?
这些听起来特别用力的动作,其实和打翻一盆鸡汤没什么区别——气味浓烈,营养可疑。
所以我特别想说说:那些赢在中考的孩子,到底是怎么“赢”的?
答案也许藏在他们家的客厅、餐桌和夜晚那盏不灭的台灯里。
第一、氛围不是教出来的,是熏出来的
很多人提起“家庭教育氛围”,脑子里立马蹦出四个字:严师出高徒。
再加两个字:鸡血。
结果,教育搞着搞着,就成了高压锅。可问题是,锅里不是菜,是孩子的童年。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们家为了让孩子好好学,每顿饭必须边吃边听“樊登讲书”,连咀嚼都要配节奏。结果半年下来,孩子没爱上学习,倒是练出了一口流利的“反话”:
你说的我都懂,但就是不想听。
其实,学习氛围不是靠喊口号堆出来的,而是靠生活本身熏出来的。饭桌上讲段三体,睡前陪读几页《皮囊》,周末闲来无事一起算算鸡兔同笼,不带压迫,不谈成绩,像谈天气一样聊知识。这才是浸润,不是浇灌。
记得我一个高中同学,她妈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控”,但走的是非主流路线。
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个陈旧收音机和满墙的书。她妈说:“教育的本质,是你要让孩子觉得‘知识是种乐趣’,哪怕这种乐趣暂时像‘芥末味’。”
结果那姑娘从小听莎士比亚的广播剧入睡,长大后语文成绩奇好,写作文像武侠小说。某次考试刚结束,她跑来跟我说:“我写了一个鲁迅遇见诸葛亮的幻想剧,你觉得阅卷老师会不会喜欢?”
我说:“你这不是写作文,是写神话。”
第二、信任,是比唠叨更值钱的东西
我们这一代家长特别容易犯一个错:把“控制”错当成“爱”,把“指责”误认成“负责”。看孩子写作业,就像猫盯耗子——一步不动不放心,动一步更紧张。
可你要是问他们信不信自己孩子,他们会立刻拍胸脯说:“当然信,就是怕他偷懒。”问题是,那就不是信,而是担心+焦虑+掌控欲的复合体。
反正和信仰没半毛钱关系。
真信任的家长,是不需要二十四小时监管的。他们有一种底气,像站在岸边看孩子学游泳,一边喊加油一边快乐吃西瓜。
不是不管,是心里有数。
朋友家的孩子,初二那年几乎把家里书桌拆了。
他爸妈急得团团转,花了两万请了个“心理教练”,结果啥也没教,就在客厅喝了三次茶,聊了一句:“你们能不能先不吼他三天?”
他们尝试了一下,没想到孩子开始每天主动写作业。
一个月后孩子对他爸说:“爸,我不怕数学题了,我怕你喝茶。”结果后来中考超常发挥,还上了个市重点。
所以,关键不在茶,关键在“闭嘴”。
信任不是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而是闭上你那张爱指导的嘴,放下你那颗焦虑的心。
第三、沟通,不是审问,是同步频道
很多家庭的沟通模式像审讯室,灯一照,问题一甩:“今天考得怎么样?老师讲了什么?怎么又错了?”
孩子每晚像背刑法条文一样,被“回顾”和“总结”。
但真正有教育温度的沟通,是父母先卸下“高人一等”的架子。说点自己小时候犯过的傻,说说职场的八卦,分享下公交上遇到的怪人,再问一句:“你呢?”
因为,沟通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传递情绪:你在这儿,你不孤单。
邻居家有个神奇的初中男孩,每次考试考砸他都主动回家汇报,然后他妈就说:“考得烂了?太好了,来,说说看,错在哪儿?我给你分析一下咱家小时候是怎么作弊还没被发现的。”
这段亲子对话听得我鸡皮疙瘩掉一地。
关键是,这孩子没有一次不讲真话的,后来他跟我说:“我妈太离谱了,我都懒得骗她。”
——你看,真沟通不是让孩子“说实话”,而是让他们“敢说话”。
所以,如果说高考是一场马拉松,那么中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家庭的日常,照出父母的修为,也照出一个孩子的心理弹性。
每一位父母都该明白:
你是孩子的第一任班主任,教他们的是情绪管理,是挫折耐受,是信任感和归属感。这些比英语听力和物理公式更能影响他一生的成绩单。
所以,请你在饭后给孩子讲个笑话,不要讲成绩;在睡前读两页书,不要催背单词;在情绪崩溃时握住他手,而不是递过成绩单。
这世界有很多考场,但最重要的那一场,永远在家里。
来源:思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