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图·品丨细数番禺古代“学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8 19:03 1

摘要:庄有恭,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字容可,号滋圃。祖籍福建晋江,后随父迁居广州番禺(旧仓巷凌霄里曾有其“状元第”故居)。他自幼聪颖过人,13岁便通晓五经,展现了过人的天赋。

岭南之光

清代广东首位状元庄有恭

播出时间:8月8日14:55播出

庄有恭,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字容可,号滋圃。祖籍福建晋江,后随父迁居广州番禺(旧仓巷凌霄里曾有其“状元第”故居)。他自幼聪颖过人,13岁便通晓五经,展现了过人的天赋。

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次年(1739年),在己未科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清代首位广东籍状元!殿试时,他一句“不为立仗之马,而为朝阳之凤”的策论,既显风骨,又深得乾隆皇帝赏识。皇帝见他“风度端凝”,龙颜大悦,当即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并很快命其入值尚书房,仕途起点极高。

庄有恭画像

图源:番禺日报

庄有恭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光禄寺卿、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至封疆大吏,担任过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巡抚以及两江总督等要职,并加太子少保衔。

然而,他也因性格刚直、处事有时“不按程序”,屡遭参劾,仕途几经波折,甚至被罚俸、革职、发配军台效力,一度面临重罚。但乾隆帝深知其才能,尤其看重他的实干精神,称其为“风厉能办事之人”,多次对他网开一面,委以重任。

乾隆帝朝服像 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庄有恭一生最彪炳史册的功绩,在于治水。他亲历江淮灾异、目睹水利失修之祸后,潜心研究治水之法,并将其付诸实践:在江苏、浙江巡抚任上,他主持修建、加固多处海塘工程。面对海宁柴石塘风潮易毁的难题,他创造性地采用“竹络法”——编竹为篓,装满大石,像鱼鳞般层层叠砌,并加固排桩。此法省工节费、坚固耐用,在当年秋季大潮中,他主持修建的海塘安然无恙,而其他多处则崩溃损毁,成效显著,得到乾隆帝“甚属尽心,深可嘉予”的褒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太湖大水不退,他亲往勘察,发现河道淤塞严重。他果断奏请疏浚吴淞江、娄江、东江及太湖,并体恤民情,请求借国库银二十二万两先行投入工程,再分年按亩征还,避免了百姓因工程而负担骤增。工程顺利完工后,吴淞江流域数十年未再发生严重水患。

清代吴淞江

图源:江苏省水利厅

他不仅兴修水利预防灾害,灾时更是积极作为。灾异频发时,他亲赴灾区察勘抚恤,奏请截留漕粮、拨发库银赈济灾民。江苏疫病流行时,他带头捐出俸禄,为贫民赠药施棺,深得百姓感念。

庄有恭始终秉持“勤政爱民,清廉自励”的为官之道,将治水安民作为己任,其功绩实实在在地惠及了万千黎庶。

庄有恭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水利专家,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他平生好吟咏,尤工书法。其书法初以颜真卿、米芾为宗,又学魏晋,后遍临历代法帖,博采众长。风格介于颜真卿的雄浑与赵孟頫的圆润之间,圆劲坚韧,清刚朴实,绝去甜俗之气。他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艺术修养深厚。

颜真卿画像

图源:宝鸡市金台区文化馆

其书法在当时备受推崇,“士子竞相摹习,人争藏之”,片纸只字都被视若珍宝。传世作品包括行书《图画见闻志》题识(1747年)、行书十二开治水见解册页(1754年)、以及众多对联、条幅等。其作品或轻捷自如、真气横溢(如张永霖藏联),或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如谢志锋藏条幅),或洋洋洒洒、平淡自然中见含蓄灵秀(如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书条幅)。其向皇帝奏事的满汉合璧奏折,楷书瘦细工整,谦卑中藏刚毅,亦见功力。

丁观鹏绘画 庄有恭书法《墨妙珠林册》

图源:书画文化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庄有恭在福建巡抚任上病逝,年仅55岁。他最终归葬于故乡番禺(今广州黄埔区大沙镇)飞鹅岭。

庄有恭,这位从岭南走出的清代首位状元,他的人生画卷上,既有金榜题名的耀眼光华,也有宦海浮沉的波谲云诡,但最浓墨重彩的,是他作为“治水能臣”所筑起的、守护万顷良田与黎民安危的坚固堤防。他以勤政爱民为本,以精湛书艺为魂,其功绩与风范,如同他主持修建的坚固海塘,历经时光冲刷,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岭南文化中一份宝贵的遗产。他的故事,是读书人经世致用的典范,更是心系苍生、实干担当的永恒回响。

清代番禺的杰出人物

许其光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清代进士书札展 —— 道光三十年榜眼许其光

「点击音频收听」

番禺电台(FM101.7)

播出时间:8月15日14:55播出

许其光,字懋昭、耀斗,祖籍浙江仁和,实为广东番禺人。他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卒年不详,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的殿试榜眼,即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这使他成为清代广东的第一位榜眼,在广东科举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许其光少年时就聪颖出众,早早补为县学生员,并且擅长作诗和骈体文。后来,他在广州著名的学海堂书院就读,才名远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乡试中举。四年后,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殿试中,他凭借出色的发挥,被钦点为榜眼。

学海堂

图源:方志广东

我们至今还能看到他当年参加殿试时所作的试帖诗《赋得取人以身得贤字》,以及另一首表达及第喜悦之情的诗作《玉堂天上非人间》。这些诗笔调清畅流利,辞藻高华绚丽,字里行间充满了金榜题名时的意气风发和对未来的憧憬。

许其光书札

图源: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

踏入仕途后,许其光历任多职。咸丰二年(1852年)和次年(1853年),他两度出任湖北乡试副考官,所选拔的多是知名才俊。到了同治年间,他累迁至御史,并出任顺天乡试考官。同治五年(1866年),他在翰林院大考中获得一等,擢升为翰林院侍讲。次年(1867年),因参与编纂《皇清奏议》完成,被赏赐三品顶戴,并补授翰林院侍讲。同年京察再获一等,被记名以道府任用,随后外放补授为广西桂林遗缺知府,后又转任思恩府(今广西平果县)知府。

广西地处偏远,汉苗杂居。许其光到任后,果断清除奸恶势力,并剿平了当地在案的苗人土匪,维护了地方安定。他的政绩得到封疆大吏的保荐,得以以道员身份优先补用。不久,他又署理左江兵备道,巡辖南宁、浔州、郁林等地。同治十年(1871年),他调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1872年)又转掌四川京畿道,署理工科给事中。

清同治《湖南广西合图》

图源:古地图数字博物馆

许其光为人性格耿直,遇事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惧权贵,勇于担当。而在日常待人接物时,他又谦和谨慎,虚心处事,因此备受同僚尊敬。然而,由于身体羸弱,难以适应广西艰苦的环境和瘴气,他后来改授直隶候补道。当时,总督李鸿章驻扎天津,对他十分器重。此后,他因病告假回籍调养。

在广东期间,当地方士绅筹设册金局,为资助新进生员刊印试卷而劝捐集资时,许其光在“捕属”地区的筹办工作中出力甚多,因此被推举为学海堂的学长。病假期满后,他返回天津,但不久即因病去世,具体时间未能详考。

晚清广州捕属范围示意图(梁敏玲供图)

图源:番禺区文化馆

除了仕途,许其光一生还以擅诗与骈文著称,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文名。遗憾的是,留存至今的作品不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两首应制诗,还有如《山色湖光共一楼》以及《为龚咏樵书扇录旧作》等。这首《为龚咏樵书扇录旧作》是一首七言古诗,风格清健,语言晓畅明快,讲述了一位老僧汲水的故事,流露出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关怀,展现了其诗作的另一面风采。

许其光,这位清代广东首位榜眼,以其文才步入仕途,以耿直和实干辗转各地为官,晚年仍心系桑梓文教,留下了清雅的文名与勤勉的官声,是岭南文化星河中一颗值得铭记的星辰。

番禺第一位状元

为国捐躯垂千古!

资料来源:广州番禺发布《文化| 番禺第一位状元为国捐躯垂千古!广州状元坊都因他而改名!》

「点击音频收听」

番禺电台(FM101.7)

播出时间:每逢8月22日14:55播出

如今繁华的状元坊,原名其实叫“通泰里”。当您漫步在人民南路,会看到一座富丽堂皇的状元牌坊,上面“状元坊”三个大字出自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之手。牌坊旁矗立的一尊塑像,正是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张镇孙。那么,“通泰里”为何变成了“状元坊”?这就要从这位番禺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说起。

状元坊牌坊和张镇孙像

图源:广州番禺发布

张镇孙,字鼎卿,号粤溪,生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据《番禺县志》和《张氏世谱》记载,他的先祖元贵原籍四川遂宁,后来娶了番禺石壁的麦氏为妻,便入籍番禺。家族后迁居南海县通泰里,也就是今天的状元坊所在地,因此张镇孙被认定为番禺人。

张镇孙少年时刻苦学习,博闻强记,在当地小有名气。十五岁(1250年)参加童子试,便一举夺魁,名震乡里。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后屡次应试都未能中举。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奋发攻读群书,研究时弊。

张氏宗祠

图源:广州旧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五岁那年(1268年),张镇孙赴南宋都城临安参加会试、殿试。在金殿之上,他挥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七千余言的《廷对策》。在这篇流传至今的政论文中,他针对国家积弊,慷慨陈词,提出“国家以民为命脉”的核心观点,主张皇帝应“以仁治天下”,并大胆建议严惩贪官污吏以平民愤。这篇切中时弊、充满真知灼见的策论深深打动了皇帝,被钦点为新科状元!这是番禺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位状元。中状元后,他先后被授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不久外放担任婺州(今属浙江)通判。

张镇孙像

图源:广州番禺发布

然而,时局动荡。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驾崩,四岁的恭帝即位。德祐元年(1275年)冬,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恭帝君臣降元后,南宋残余力量拥立端宗赵昰即位。国难当头,张镇孙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肩负起在岭南抗元的重任。他奉诏与都统凌震招兵买马,力图恢复宋室江山。

岭南抗元

图源:广东文网

景炎二年(1277年),张镇孙率军成功收复广州,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和民心。可惜好景不长,元军很快又反扑攻占广州。张镇孙兵败被俘,家人也一同落入敌手。在被元军押送至粤北大庾岭的途中,这位忠烈的状元公选择了尽节殉国,年仅四十四岁。他的两位夫人简氏和蔡氏也同时殉难,所幸幼儿得以生还。抗元英雄文天祥闻此噩耗,悲愤不已,写下诗文哭祭这位同僚和友人。后来,张镇孙的门生亲友长途跋涉,收殓其遗骨,将他安葬在广州城北的永泰里(即今三元里)。正如邑人陈融先生诗中所赞:“魂随庾岭梅花落,赢得文山(文天祥)悼友诗”。

三元里村

图源:方志广东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忠义双全的乡贤,家乡人民将他家族曾经居住的“通泰里”更名为“状元坊”。据《番禺县志》记载,张镇孙殉国后,他的子孙分别迁至番禺的石壁、谢村一带居住。

除了是一位忠臣、一位状元,张镇孙还擅长诗文。他著有《见面亭集》十六卷,还有《四书释义》、《名臣言行录》等书,可惜后两部如今只存书目,难见全貌了。

状元坊

图源: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当我们走进熙熙攘攘的状元坊,看到那座牌坊和塑像,不妨驻足片刻,回想一下七百多年前那位才华横溢、忠肝义胆的番禺状元张镇孙。他的名字,早已深深烙印在这条街道的灵魂里,也铭刻在岭南历史的长卷之中。

“末代探花”

商衍鎏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书艺公社”《清末科举考试亲历记——末科探花商衍鎏自述》

「点击音频收听」

番禺电台(FM101.7)

播出时间:每逢8月29日14:55播出

商衍鎏

图源:方志四川

在商衍鎏幼年时期就已经聪慧过人,六岁开蒙,读三字经、千字文,能背诵及识字较多后,即读四书。每日先生将新书口授一遍,即由自己读熟,翌晨向先生背诵,背新书带温旧书,日日读新温旧,毫不间断。且当日教法极严,倘背不出,先生要责罚,轻者将薄板打掌心,戒方打头,甚者用藤条打臀部。因此商衍鎏每晚都要读到熟而能背方敢睡,是以被责尚少。

故四书五经读完,而此等书亦随以读完。其中尚有一最重要的课程,则是习字。启蒙初写描红,描红本子,令小学生用墨笔在红字上连续照描,描熟以后, 即写仿格。仿格是将字用墨印成,套在白纸本内摹写,格子由善书者随意择字,或写格言,或写诗句等,惟必须楷书,写熟以后,即写小楷。小楷是用印成有红线的红直格纸,每日写数行,不可间断。写就交先生阅看,好者加圈,劣者加杠。以字与考试有关,童而习之,至壮不废。以上是商衍鎏十二岁以前读书预备考试的课程。

竹管状元及第紫毫笔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十二岁以后,学作八股文、诗、赋、策论等。不但要读八股文、古文、律赋、文选之类,还要看史书如通鉴、四史,子书如庄、老、韩非各种书籍,俾腹中充实,以备作文的驱遣。

十四岁至二十岁的时间,除如上读书外,皆是走读从师,以考书院。走读之师,广东通称为大馆,先生皆是科甲有文名的人,赁一间祠堂或寺庙中闲屋以招生徒。先生每日讲书一两小时,以八股文为主,带讲经、史、诗、赋、策论,每日三课或五六课,课题八股文一篇,间有试帖诗、律赋、史论。商衍鎏在光孝寺读书最久,印象最深。商衍鎏每月必向各书院应考,到课期,晨兴往书院看题目,回家写作,傍晚到书院即日交卷。古学的菊坡精舍、学海堂,则限三日或五日交卷。终日仆仆,皆为练习科举考试的准备,以此白昼甚少读书的时候,而用功总在夜间。

光孝寺

图源:广州光孝寺

商衍鎏亲身经历科举考试者十余年,自生员、举人、进士以至殿试的一甲第三名,或考八股试帖诗,或考经义策论,以及考场中的形形色色,皆所饱尝。兹将科举名目大纲,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而各试内亦有连带而及的考试,分类叙述如下:

清代科举考试程式图

图源:阳西县博物馆

童试为最初的考试,无论年龄大小,童年、壮年以至白发老人,凡初应试者皆称童生,亦曰儒童。童试次序共为三试:第一县试,第二府试,第三院试。考至终点县试取录者,称为生员(普通称为秀才)。商衍鎏自幼苦读,1891年,在院试中考取一等第三名,补为廪生。此前他已通过县试、府试,当时学政场规紊乱,但商衍鎏仍凭借才学脱颖而出。

晚清改良私塾师生合影

图源:国博君

乡试是在省城考的,集全省的生员、廪生、贡生、监生以考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有万寿、登极各庆典加科者曰恩科。商衍鎏参加了光绪辛卯、癸巳、甲午三科乡试,最终于1894年甲午科中举。甲午科乡试主考官为唐景崇,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共九日。第一场考八股文三篇、试帖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五经文五篇;第三场策问五道。放榜后次日设鹿鸣宴,商衍鎏中第二十四名,其兄衍瀛赴北闱乡试也同时中式,兄弟同科乡举,一时传为佳话。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考场之一:广州考棚

图源:国博君

会试是在北京考的,亦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为正科,加科者曰恩科与乡试同。会试是合各省的举人在北京会考的意义,考官简放四人称大总裁,同考官十八人称十八房,其余执事各官与乡试略同,不过名目稍有变易。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加了一科会试,商衍鎏参加此次考试,以129名中贡士,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考场:北京考棚

图源:国博君

殿试向例为四月二十一日,因改在河南会试,恐士子不能 时赶到北京,遂展期在五月二十一日殿试。1904年,商衍鎏参加甲辰科殿试。殿试原本四月二十一进行,因开封距离北京较远,改为五月二十一日,考试内容为时务策问,篇幅两千字。商衍鎏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随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