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通,《南京照相馆》改编自真实事件,为何宣传较少(多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9:26 1

摘要:这就是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剧情。日本人在南京至少屠杀了30万无辜平民,却伪装成中日友善。他们一边拍下残忍杀人的照片,一边禁止这些照片流出,反而伪造出中日友善的照片,谎称对我们的同胞非常友好,也借此在后来的审判中以“没有证据”为理由,矢口否认自己犯下的罪孽。

仅仅凭借几张照片的底片,就向全世界昭告了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滔天罪恶,让伪善的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了野兽的面貌。

这就是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剧情。日本人在南京至少屠杀了30万无辜平民,却伪装成中日友善。他们一边拍下残忍杀人的照片,一边禁止这些照片流出,反而伪造出中日友善的照片,谎称对我们的同胞非常友好,也借此在后来的审判中以“没有证据”为理由,矢口否认自己犯下的罪孽。

但他们万万没料到,当时南京城内,有人冒死将日军的照片底片运出了南京城,向全世界曝光了他们的邪恶嘴脸。代价是,除了一个女子和一个小孩,其余的人都死了。

你可能以为《南京照相馆》只是影视作品,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部电影,其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电影里,刘昊然扮演的苏柳昌原本是一名邮递员,阴差阳错在吉祥照相馆临时学会了洗照片的手法,帮助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洗照片。但他偷偷调包了伊藤的底片,想办法把底片送出了南京,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行为曝光于天下。

在真实的历史中,确实有这么一个照相馆,只不过名字不叫吉祥,而是南京长江路上海照相馆。他并不是电影里的成年人,而是一个少年,身份也不一样,是照相馆里的学徒。

这个人的名字,叫罗瑾。

据记载,罗瑾是南京人,出生于1923年,还是满族镶红旗人。南京沦陷的时候,他才只有14岁。另外一点和电影不同的是,罗瑾收集的底片,并不是在大屠杀期间,而是浩劫之后。

相信没有人会幻想大屠杀之后,日本人在南京的兽行就会结束。

浩劫期间,罗瑾一家躲进了难民区,勉强死里逃生。后来,他们一家人才逃回南京城中,罗瑾来到上海照相馆继续当学徒。

1938年1月的一天,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这一天,有一个鬼子少尉,带着120“樱花”胶卷,说要冲洗。就在冲洗的过程中,他赫然发现,有几张照片记录的,是鬼子砍杀中国人的照片!

虽然他还是个未成年人,但头脑非常冷静,认识也很成熟。他知道,这些都是鬼子泯灭人性的铁证,必须要留作证据。

他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留存底片,而是冲洗的过程中,把鬼子烧杀掳掠的照片多冲洗几张,把备份偷偷藏起来,一共私藏了30多张。

随后,他又做了一个手工相册,选出了16张6*4厘米或者6*6厘米的照片贴了上去。他在相册封面画了一幅日本军刀刺入心脏的图,并写了一个血红的“耻”字,暗暗发誓,和鬼子势不两立。

2年后,他报名参加了军队,可惜所托非人,在汪伪政权中做通讯员。为了确保相册的安全,他带进了队伍。后来,为了防止在内务检查中被发现,他又把相册藏进了厕所的砖墙中。

离奇的事发生了,等他再回来时,相册已经不翼而飞!

他害怕自己被发现,在和父母商量之后,连忙请了长假,回到安徽乡下避难。他可能以为,这本相册从此将销毁于人间,但万万想不到,一直到6年之后,它才重见天日。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在法庭上,日军战犯开始耍起了无赖,尽管有大量的人证,但他们在没有物证的情况下,矢口否认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

尤其是当时日军第六师团的师团长谷寿夫,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主要战犯,他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而且还聘请美国律师竭力辩护。

审判一度陷入僵局。

8月5日,一个叫吴旋的人拿出了一本相册,递交给了南京临时参议会。就像电影里演绎的那样,血淋淋的铁证,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根据当时的报道,谷寿夫刚看见相册,就“慌乱不能自持”,再也没有理由否认自己的罪行了。虽然他早就做好了伏法的心理准备,但在知道自己被判处死刑后,还是吓得两腿发软,瘫倒在地。

这本珍贵的相册,让南京大屠杀的多个刽子手伏法。用当时的人的话说,简单的枪毙和绞刑,都算是便宜他们了。

然而,相册的主人,却对此事毫不知情。整整又过了44年,他才知道自己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

一直到了1990年,有一个友人的儿子来看他。恰好这个年轻人知道相册的事,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你有没有保存过一本南京大屠杀的相册?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一名叫罗瑾的热血青年冒死保存着一本日军血腥屠杀的现场相片册。这个罗瑾是不是您呀?”

罗瑾心里一惊,万万没想到几十年后,竟然会有人提到这本相册。他说道:“可能是吧。相册现在在哪?”

双方越聊越对路,年轻人确认了眼前的罗瑾就是自己尊敬已久的英雄,罗瑾也确定自己的相册得到了保存。

1993年,借着回南京给老板扫墓的机会,罗瑾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了展出的照片,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当年。

很快,罗瑾的故事传遍了中国,许多媒体纷纷报道,罗瑾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一个英雄,就这么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十年。彼时的他,依然在开照相馆——上海照相馆。罗瑾在照相馆干了一辈子,七十多岁也还没离开,只是转为带学徒了。同时,他还是县政协委员。

不同的是,在“出名之后”,他又多了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不辞劳苦,凭借自己的身份,宣传抗日精神和爱国精神,燃尽自己最后的热量。

1994年,历史性的一刻到来了。在南京的一家茶馆里,罗瑾见到了吴旋。两个接力保护日军罪证的英雄,迎来了跨越五十多年的重逢。

原来,吴旋和罗瑾一样,在汪伪政府通讯集训队学习,算是同学。他是意外发现了这本相册的,好在相册的发现者同样是个爱国青年,于是把相册藏在了他们所住的毗卢寺的一尊佛像下面。

这一保存,就是好几年。终于,在审判现场,吴旋让相册重见天日,让死不认罪的日本战犯彻底走上了断头台。

如今,2位英雄都已去世,吴旋辞世于1998年,罗瑾在2005年告别人间。不过,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不会停止传颂。电影《南京照相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敬意和故事的传扬。

可是,很多看了这部电影的人,还不知道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英雄人物。虽然也有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但我感到宣传效果并不是那么好。今天,借用我的笔,帮助大家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告诉大家:影视剧也许有夸张,但真实的历史,恐怕更加残忍!

7月26日,罗瑾的女儿在北京观看了这部电影。离开电影院后,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亲爱的爸爸,我今天去看了影片,你的思想留在了人间,我要向您学习,一定不忘国耻,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来源:姿势分子kn

相关推荐